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節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

1.1.1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形成和發展

1.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歷史

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是指接受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義或者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并收取服務報酬的行業。

國際貨運代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國際貿易發展的初期,貿易和運輸兩者一般都是結合在一起進行國際商品交換。隨著公共倉庫在港口和城市的建立,尤其是海上貿易的擴大以及歐洲交易會的舉辦,運輸從國際貿易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國際貿易和國際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對社會分工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貿易行業和運輸業之間需要有中間人,以便為國際貿易商搜集運輸信息,選擇承運人和運輸工具,為其組織安排貨物運輸并辦理相應的業務手續。因此,從公元10世紀起,國際貨運代理開始在歐洲出現,最初是作為傭金代理,依附于進出口貿易商,代表進出口貿易商進行貨物的裝卸、儲存、運輸、收取貨款等日常業務工作。以后,逐步發展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間人性質的獨立的行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了定期的航班空運業務,不久發展成我們今天所了解的世界航空運輸網。航空公司為了集中精力搞好空運組織與生產,往往將有關地面運輸的手續(如貨物的取送、報關、保管、包裝等)委托其他部門辦理,由此產生了航空貨運代理業(簡稱空運代理)。最初的空運代理是由經營海運和旅游代理業務的公司兼營,即在公司內部附設一個空運代理部。由于空運代理是一種業務性很強的工作,后來該部門逐漸獨立出來發展成為一個以空運代理業務為主的企業。目前,各國空運代理都致力于開展集運業務、包機業務、快遞業務以及航空聯運業務,約80%的空運貨物由空運代理掌握。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公路運輸有了空前規模的發展。國際貨運代理在發展公路運輸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不僅提供設備,如托盤、折疊式集裝箱等,而且在貨物合理裝運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

20世紀60年代開始,集裝箱運輸的增長,為國際貨運代理提供了一個拓展業務的機會。由于部分發貨人的貨物不能單獨裝滿一個集裝箱,因此國際貨運代理可以利用自己擁有的或租賃的集裝箱貨運站,將運往同一目的地但屬于不同發貨人的貨物拼裝于一個集裝箱內,然后以整箱貨的運價交給船公司承運,從中既可以賺取拼箱貨與整箱貨之間的運費差價,又可賺取貨的拼箱及拆箱費用。國際貨運代理提供的這種服務已開始突破作為一個代理人的傳統作用范圍,實際上擔負起一個委托人的作用。國際貨運代理開始簽發自己的提單,直接承擔在運輸途中貨物損壞或滅失的責任,成了無船承運人。目前,拼箱業務已成為國際貨運代理的最主要業務。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隨著國際集裝箱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運輸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單一的海運、陸運或空運的方式已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大力發展和促進本國的國際多式聯運,并放松了運輸管制,從而使一些有能力的國際貨運代理突破單一運輸方式的限制,介入了國際多式聯運。這時,國際貨運代理充當了總承運人,承擔組織在一個單一合同下、通過多種運輸方式、進行門到門的貨物運輸業務。

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網絡、通信和信息技術與因特網在全球普及,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第三方物流服務業應運而生,并以其服務專業化、高效化、一體化給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近10年來,國外一些大型國際貨運代理迎合生產企業的需要,積極開展全球性現代物流服務,不僅與大型生產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而且與其他有物流服務需求的組織合作。為此,已有一些國際貨運代理提出了除傳統點到點運輸以外的其他服務項目,包括進出口貨物運輸、倉儲、包裝、拼貨、選貨、裝配、產品測試、庫存管理、門到門服務等。

2.不同國家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國際貨運代理的發展程度是不同的。

當前世界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為經濟發達國家的公司所控制。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發展水平較高。一些大的貨運代理公司擁有大量的卡車、拖車、集裝箱及倉庫貨場、集裝箱中轉站(CFS)、商品出廠后銷售前的加工整理的設備及其場所,并且已經實現現代化管理。它們在全球設有分支機構,通信聯絡已經實現計算機聯網管理,不僅系統內部實行計算機聯網,而且它們與海關、港口、客戶(用戶)也通過計算機聯網,從而做到隨時監控貨物的流轉進度,并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分撥,提供門到門服務。在現代社會中,生產高速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國際貨運代理作為一個行業,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越來越廣泛的服務,并將向更高級、更科學和更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而對小型貨運代理公司而言,要么依據自身所提供的特色服務求得生存,要么退出貨代市場的競爭。

前蘇聯以及東歐國家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原有的國際貨運代理是國有企業,它們代表對外貿易公司從事貨運業務,貨運業務相對比較發達,但由于大多采取壟斷經營策略,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

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貨運代理因其發展程度及政府制度不一而不盡相同,其規模一般較小,與發達國家的報關代理差不多。他們的業務活動往往集中于國內的貨運,還未發展到發達國家的國際貨運代理的水平。

目前,亞太地區各個國家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不斷增加,其中,不少國家成立了國家級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并制定了標準交易條件。為了大力推進亞太地區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本國經濟貿易和運輸中的作用,聯合國亞太經合會和FIATA(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均對亞太地區給予極大關注,并在該地區積極開展技術援助和培訓等各項活動。但是亞太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運代理方面同樣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財政和其他資源不足,職業技術水平低,缺乏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培訓的設施,缺乏適當的法律和國家級別的行政管理,沒有通過國家級的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標準交易條件,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國際多式聯運業務發展緩慢,有些國家和地方沒有資格采用FIATA的單證,有些國家的銀行尚未接受FIATA提單,公共當局尚未承認國際貨運代理的提單,國際貨運代理的作用尚未得到認同,國際貨運代理責任險的投保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等。

3.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形成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主要是私營的報關行和運輸行從事國際貨運代理方面的業務。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些報關行和運輸行還存在,當時的私營進出口公司(新中國成立前俗稱貿易行)都與報關行或運輸行訂有長期或臨時的辦理報關和國際貨運的合同。但自1956年我國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后,私營貿易行均與國營的進出口公司合營,報關行與運輸行也均并入各地外運公司。從此,各口岸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統一由外運公司獨家經營,中國外輪代理公司代理外籍船公司向外運公司攬貨,外運公司根據外貿各專業進出口公司的要求向外輪代理公司訂艙,或向國際租船市場租船,以完成我國對外貿易的運輸任務。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外貿易額不斷增長,貨運量不斷擴大,運量與運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平均年進出口額為36.88億美元,70年代平均年進出口額為134.23億美元,80年代平均年進出口額為556.31億美元,90年代年平均進出口額為2398.36億美元。截至201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已達4.3萬億美元。隨著對外貿易額的不斷擴大,進出口的貨運量也在日益增加,國務院為了解決進出口貨運量與運力不足的矛盾,于1984年11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改革我國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該通知中明確規定:“中遠集團、外代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可向貨主直接承攬部分貨物,對外也可根據需要進行小量租船。”從此,改變了由外運公司獨家經營國際貨運代理的局面。盡管如此,我國貨代企業仍難適應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于是,1988年3月國務院又明文規定:“船舶運輸、港口、裝卸、貨運代理網點設置要適應運輸和方便用戶的需要,在加強管理、統一對外的前提下,允許多家經營和互相兼營。”隨之,我國經營國際貨運代理的企業發展至100余家,這對開展競爭、方便貨主、解決瓶頸問題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1992年國務院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該通知中明確對國際貨運代理業實行放開經營的政策,這對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的迅速發展,改進服務質量,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至1992年底經批準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近455家,以后逐年增加。隨著國際貨代行業的蓬勃興起,同時也出現了不少黑貨代,從中渾水摸魚,牟取暴利。他們采取非法手段,拉關系、搶貨源、給高回扣,這些行為擾亂了國際貨運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增加了進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國家的外匯和稅收大量流失。為了制止和改變這種混亂情況,使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走上有法可依的正常軌道,國務院于1995年6月6日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并由原外經貿部于同年6月29日以第五號令發布與施行。“管理規定”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進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結束了長期以來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局面,這對于促進國際貨運代理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保障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貨主和貨代企業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外貿易具有重大的意義。

當前,在我國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在國務院下發的2004年第1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中,國際貨代企業經營資格審批被列入取消的409個項目之中。今后設立新的國際貨代企業,只需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在實行登記制后,中國的國際貨代行業即將步入真正的平等的市場競爭年代。

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及加入WTO后我國國際貨運代理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必將分化重組。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應將規模化、專業化、網絡化、物流化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斷地推出自己的“新產品”,不斷地創新服務,不但要做傳統的代理人業務,而且要敢于從事當事人業務,開展國際多式聯運業務,以國際多式聯運為中心進行延伸服務,拓展現代物流服務。

1.1.2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管理

1.發達國家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管理特點

目前,發達國家對貨代企業的管理由政府的宏觀調控、立法和執行部門的依法管理、中介組織(包括協會、學會、商會)三個方面組成。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三個特點。

(1)各國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國際貨運代理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既有商貿部門、綜合運輸部門,也有海關等部門。

(2)政府管理部門的職責分明,都實行宏觀調控,制定政策法規,依法監督管理。

(3)社會中介組織發達,政府尊重中介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中介組織有獨立依照章程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有獨立對外協調、磋商和解決法律事務的權利。在這一領域內,一般有貨代協會、船東協會、船代協會、租船協會、托運人協會等各種協會,各類企業參加不同的協會,由協會對企業進行市場協調與行業管理。

2.世界各國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管理模式

世界各國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實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模式大體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前蘇聯、東歐管理模式。對內,國內貨運代理與國際貨運代理在管理體制上是分開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隸屬于外貿部,由外貿部負責審批和管理,采取獨家壟斷經營和多家經營,以骨干企業為主的經營方式。外貿運輸總公司及其分支機構承擔全國進出口貨物的運輸組織工作,而交通運輸部門負責承運,兩者之間有嚴格的經營分工。如前蘇聯及東歐其他各國、朝鮮、越南、蒙古等,都采用這種模式。近幾年,有些國家也在不同程度地打破壟斷,實行多家經營。

對外,禁止或僅允許少量的外國投資者經營本國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

(2)美國管理模式。在美國,有著各種分別管理海、陸、空運輸的規章制度,除了陸路(鐵路、公路、內河水運)運輸、遠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由三個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外,還將貨主、貨運代理和承運人統一管理,并實行經營許可證制度。同時,也實行貨運代理業的對外開放制度,允許外國投資者經營貨運代理業。

①在陸路(鐵路、公路、內河)貨運代理方面,由美國聯邦監督陸路運輸的行政機構——州際交通委員會(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ICC)管理,自從1980年載貨汽車及鐵路業解除管制后,ICC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降低,國會有意讓市場機能來決定費率及服務,而不是由ICC來決定,同時也進一步縮減其預算。

②在海運貨運代理方面,由美國聯邦政府監督遠洋運輸的行政機構——聯邦海事委員會(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FMC)管理,實行經營許可證和擔保金制度,同時對海運貨運代理和無船公共承運人的業務范圍做了嚴格的限定。前者具有代理人的性質,其經營收入來自貨主支付的代理服務費和船公司所支付的訂艙傭金;后者具有承運人的性質,其經營收入來自向貨主收取運費與向船公司支付運費的差額。

③在空運貨運代理方面,最初由美國聯邦政府監督航空運輸的行政機構——民用航空委員會(Civil Aeronautics Board,CAB)頒發貨運代理經營許可證。在管理上,不僅實行國內與國際空運貨代分業經營,而且還將國際空運代理分為International Air Cargo Agents和International Airfreight Forwarders,并規定前者為航空公司的銷售代理,只能作為代理人從航空公司收取傭金,不能以承運人身份賺取運費差價,其開業必須符合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要求;后者相當于海運中的無船承運人,可以簽發自己的空運單,以“間接承運人”賺取運費差價,但不能向航空公司收取傭金,其開業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和國際航空運輸方面的要求。1978年解除航空管制并于1985年撤銷CAB,由運輸部下設的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負責頒發航空公司經營許可證、機場經營許可證、航空代理許可證。而且,上述規定已不復存在,申請者只要交付約2000美元的費用即可取得空運代理許可證,可從事國內外空運代理及空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業務。

④此外,美國還有其他各類運輸中介人,如運輸經紀人、海關經紀人,它與貨運代理的主要區別在于不能以承運人身份賺取運費差價。

(3)德國管理模式。德國貨運代理的管理和經營體制具有市場經濟的特點,從事貨運代理業務不要任何批準手續,也沒有交叉經營方面的限制。沒有哪一個政府部門進行歸口管理。貨運代理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以其現代化管理、經營手段和優良的、高效率的服務承擔著全國貨運量70%以上的運輸組織工作。它們有強大的貨運代理協會組織和嚴格的貨運代理章程。章程中規定了貨運代理人的標準條件和職責范圍、權利、義務等。所有貨運代理協會會員,必須遵守這些規定。全國貨運代理協會及其分支機構,代表本行業的利益與官方、承運人和貨主保持密切的聯系。它與承運人、貨主之間雖然沒有交叉經營方面的任何限制,但在實際工作中行業界限非常清楚,很少交叉。歐洲第三大空港——法蘭克福的航空貨運中心,每年有50多萬噸的航空貨運量,而其中99%都是通過貨運代理組織的。歐洲國家和我國香港等地區大多屬于這種模式。

(4)日本管理模式。在日本,管理上采取由政府直接管理和由日本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實行民間行業管理兩個渠道進行的方式。國際貨運代理業由運輸政策局管理,采用批準許可制和登記備案制。前者是企業向運輸省提出申請,由運輸省批準并發許可經營證書;后者是企業向工商管理局登記并向運輸省備案。對國際海運和空運的貨運代理市場,日本政府是以對等互惠的原則向外國人開放的。日本國內航空貨運代理市場,不對外國人開放。日本國內鐵路和汽車貨運代理市場,對外國人開放。在日本國內,國際貨運代理業允許日本公民多家經營、開展競爭。

3.我國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管理模式

在我國,對國際貨運代理的管理已從過去封閉壟斷模式,向限制模式、半封閉模式、開放模式方向發展。

(1)各類運輸中間人由不同的管理部門管理。具體而言,國內貨運代理、運輸公司代理(包括航空公司銷售代理和船舶代理)、無船承運人由所屬的運輸方式交通主管部門管理,國際貨運代理由外經貿部(現為商務部)管理,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交通運輸部共同管理,貨運報關代理和運輸工具報關代理由海關總署管理。

(2)實行經營許可證制度。目前對國際貨運代理的設立實行審批登記制,對其分公司的設立實行備案登記制,最終的目標是實行登記制,以簡化手續,促進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壯大。

(3)允許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多家經營,并逐步放開對外商經營國際貨運代理業的限制。根據我國加入WTO談判對外作出的承諾,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自加入WTO起1年,允許中外合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中的外方控股,4年后允許外商獨資經營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4)按照獨立的行業模式發展國際貨運代理業,不允許承運人和外貿貨主兼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承運人和外貿貨主欲經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需要另外申請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4.國際貨運代理的行業組織

(1)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1926年5月31日,16個國家的國家級貨運代理協會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成立了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 lFederation of Freight Forwarders Associations,法文縮寫為FIATA)。

FIATA的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組織,其目的是保障和提高國際貨運代理在全球的利益。FIATA的組織機構為大會和執行委員會,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執行委員會是由大會選舉產生的,任期4年,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下設公共關系、運輸和研究中心、法律單據和保險、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海運和多種運輸、海關、職業訓練以及統計10個技術委員會。

目前,FIATA的成員主要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已代表中國的貨代業加入了FIATA。

目前,FIATA是一個世界運輸領域最大的非政府和非營利性組織,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大會、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及亞太經合會中均扮演了咨詢顧問的角色。同時也被許多政府組織、權威機構和非政府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商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國際鐵路聯合會、國際公路運輸聯合會、世界海關組織等一致確認為國際貨運代理業的代表。

FIATA出版的刊物有FIATA新聞和FIATA通訊。FIATA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有FIATA推薦的國際貨運代理標準交易條件范本、《FIATA國際貨運代理業示范法》及制定的各種單證。此外,隨著空運業務日趨復雜化,為促進空運代理業的專業化,FIATA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IATA)合作,在11個國家中推行空運培訓計劃。其培訓課程分為入門課程和高等課程,經考試合格后,由IATA/FIATA授予畢業文憑和證章,如IATA/FIATA高級證書包括國際空運貨物定價證書及國際危險品和特殊貨物運輸代理證書。

(2)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CIFA)。為了維護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經營秩序,保護國際貨代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于2000年9月6日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2000年11月1日,協會經民政部批準登記注冊,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的英文名稱為China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s Association,簡稱CIFA。它是由中國境內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的、以民間形式代表中國貨代業參與國際經貿運輸事務并開展國際商務往來的全國性行業組織,接受商務部(原外經貿部)的業務指導和民政部的監督管理,并于2001年初代表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加入了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

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的宗旨是維護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利益,保護會員企業的正當權益,促進我國貨運代理行業健康發展,更好地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事業服務。其主要任務有:協助政府主管部門依法規范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經營行為,整頓行業秩序;開展市場調研,編制行業統計;組織行業培訓及行業發展研究;承擔政府主管部門委托的部分職能;為會員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代表全行業加入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開展同業國際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荔波县| 建瓯市| 禹州市| 改则县| 香河县| 洮南市| 迁安市| 镇雄县| 大连市| 彭水| 怀集县| 泰来县| 芦山县| 元朗区| 浮梁县| 平塘县| 惠水县| 安顺市| 加查县| 哈巴河县| 胶南市| 遂溪县| 澄江县| 阳高县| 辉县市| 大新县| 延川县| 达尔| 德惠市| 宁国市| 呼玛县| 营口市| 抚远县| 历史| 宁晋县| 马公市| 白朗县| 宝丰县| 隆尧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