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江南水鄉的傳統民居粉墻黛瓦,樸素淡雅。單體上看,屋脊高,進深大,墻壁前后開窗,窗戶較大,防熱通風效果好,民居的單體形式還是比較簡單和程式化。
25。揚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吳王夫差在今揚州蜀崗上筑邗城,從而產生最早的揚州城。東漢以后,揚州便形成“壯麗壓長江,形勢絕東南”的大都邑。隨著大運河的開鑿,漕運和鹽運的發展,揚州逐步成為“雄富冠天下”的東南都會,享有“淮左名都”之譽,以“綠楊城郭”著稱于世。
26。瘦西湖“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27。瘦西湖最主要,最具特色的五個景區是:長堤春柳景區,小金山景區,蓮花橋和白塔景區,二十四橋景區,萬花園景區。
28。柳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堤盡頭的“桃花塢”是“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取景地。
29。小金山有“湖上蓬萊”之稱。“月為詩源,花為畫本”。
30。釣魚臺運用了我國古代傳統造園藝術中的“框景”手法。蓮花橋俗稱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是YZ市的“城徽”。白塔位于五亭橋南面,仿BJ北海喇嘛塔,民間有“一夜造塔”傳說。
31。大明寺:歷史上因位于隋宮、唐城之西,又稱“西寺”。1980年,迎接鑒真塑像從日本回鄉省親時,更名為“大明寺”。寺內文化古跡:宋代歐陽修修建平山堂、蘇東坡建谷林堂、清代歐陽修后裔建歐陽祠堂、西花苑、康熙、乾隆御碑亭、天下第五泉。
32。個園:園中最富盛名的是被中國園林界泰斗陳從周譽為“國內孤例”的四季假山,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春景是四季之首,夏景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秋景用黃石假山堆疊,東景選用宣石(石英石)。
33。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一座大型住宅園林。片石山房,為明末清初大畫家石濤和尚所擬構,據說是其疊石作品的“人間孤本”,何園以復道行空,回廊曲折而著稱,被譽為“雙虹巡空”。“鳥飛屏風里,身置仙境中”。
34。仙鶴寺:與廣州懷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鳳凰寺并稱為國內沿海著名四大清真寺,系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募款建造的。仙鶴寺是省內現存一絲藍叫寺院的代表建筑。
35。揚州雙博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的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
36。揚州漢陵苑又名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展出了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王后的墓葬,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于1980年發掘,1992 年對外開放。“黃腸”是黃心的柏木,“題湊”是指題頭向內拼湊聚合而成的結構。
37。盧氏古宅:是清代鹽商盧紹緒宅地,是晚清揚州鹽商屋宇規模與體量最大的豪宅。
38。吳道臺宅第:俗稱揚州的99間半。宅主吳引孫歷任浙江寧紹臺道道員。江南三大名宅之一,內有仿寧波天一閣建造的藏書樓--測海樓,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個人藏書樓之一。
39。朱自清故居:姜責明兩次為朱自清誕辰題詩“清芬正氣傳當世,選釋詩篇激后昆”,“高風凝鐵骨,正氣養德行”。
77。汪氏小苑:是目前揚州保存最好的清末民初鹽商住宅。
40。揚州城遺址:唐宋城池遺址為“八五”期間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現遺址有宋大城西門,東門,北門遺址。
41。普哈丁墓園:普哈丁墓園及園內阿拉伯人墓碑,是研究中國一絲藍叫史,海外交通史,世界建筑史的寶貴資料。
80。盂城驛:被認定為“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物。
42。文游臺:是古秦郵八景之一
43。龍虬莊遺址證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間,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
44。邵伯湖:邵伯,古稱甘棠,是京杭大運河上聞名遐邇的商品集散地。來源于邵伯的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好一朵茉莉花》唱響全國,《撒糖子撩在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亞洲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