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的孔子步入了暮年,雖然身體每況愈下,可他的人生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這種境界有人說是處事上知權變、懂變通,不管做什么事都不會超出規矩,是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不是這樣,可能有,但這里要提醒的是從心所欲不是隨心所欲,‘從’是有目標的,我們知道孔子一生的目標是實現仁,到了暮年這個目標依然不會變,孔子的人生是‘慎終如始’,他依然往這個人生目標前進。他具體做什么呢?那就是在立言上行仁,以不懈的追求實現人成之至善。
孔子順天命,但不屈服于命,雖然連道統傳人顔回老天都沒有給他留下,可他依然不放棄不停止,他要把這顆道心留存傳世。此時的孔子以文載道,以文傳世。如果說在立言上六十與七十有什么不同,則體現在《春秋》與《易傳》是孔子自己的道心,以前的《書傳》《詩經》都是刪選,即使以詩配樂,還是別人寫的,體現別人的精神,而《春秋》《易傳》則不同,是孔子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
我們先來說《春秋》,這部書是歷史書,它是以魯國紀年的編年體史書,以年來記事,一共只有二百四十余年的歷史,也就區區萬八千字??鬃邮鞘饭賳幔坎皇牵菚r有史官,編《左傳》的左丘明就是當時魯國的史官,專門負責歷史記載。那孔子為何要寫,后人概括是‘微言大義’,為的是道義,說白了就是以道德價值標準對歷史人物所做的事進行歷史評判,以前只有政府做修史這件事,自從孔子起,開創了民間修史的先例,這是開創性的,了不起。
孔子修史能寫進歷史的是什么人,當然是有影響的權貴,古人是重歷史評價的,那時死后有謚號,相當于死后用一個字來評價一生,如周文王、周武王,這中間的‘文’、‘武’就是謚號,《論語》中‘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里的‘文’就是謚號。謚號對貴族很重要,因那時人信神信天,常有祭祀,你想要祭祀一個過去的人,首先就是知道這個人的名字,謚號等于名字,后人祭祀周文王不會稱姬昌,而是稱謚號文王,還有最為重要的是后人要知道他,只有通過歷史,歷史上寫得好,那祭祀時后人才會歌頌祭拜,要是在歷史上記著這個人敗家喪國、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你說后人會來祭他嗎?當然不會,于是那些諸候、大夫都在乎‘身后名’,孔子的這種做法有點像你們活著的時候不聽我的,我要在你死后,跟你算帳,這一手厲害,用孔子的話說,‘亂臣賊子懼,’這一招狠,人是活的時間短,而死的時間長,孔子這種秋后算帳能算一萬年。
從這里也可看出孔子的名人效應,孔子天下有名,他編寫一本史書,有的是人看,定比那史官寫的流傳快,為何后來人們對《左傳》較為熟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孔子的《春秋》,此書太簡潔了,要知道‘微言’則用字少,只能把事情的結果與結論告訴大家,人們很難弄清到底怎么一回事,才去看《左傳》。孔子正是有名氣才能起到‘亂臣賊子懼’這樣的作用,如果只是平民百姓那也沒人去看,正是有人看,有人關注,對這些掌權者如何下筆就要講究,你把人家寫得太壞,那是容易把人逼急了,那齊國就有例子,說是崔杼弒君,齊國史官就寫弒君,崔杼連殺了五個史官,但那時的史官真有骨氣,連殺五個還是這樣寫,最后崔杼沒辦法認了,不殺了。
孔子不像那些史官一樣,而是用微言,‘微’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字數少,一件事情記下來只有很少的字,全書才萬八千字。二是從表面看難以看到真正的意思,而里面是話中有話,是非分明。字數少那我們可以想象多是精簡,如果要把前因后果寫出來那字數少不可能,字數少意思還能藏在里面,‘大義’說的是記的事有評判,這個評判是誰的,當然是孔子的,孔子是從心所欲不受外部影響,說是孔子在寫《春秋》時,子夏提了好幾次意見,孔子一次都沒采納,是不是子夏怕把別人寫急了,來找算帳,不知道,但孔子是堅持按自己的意思寫,‘從心所欲’按我心中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來,說明孔子在這本書上不僅是煞費苦心,想把道德價值評判標準示之于世。
孔子完成《春秋》對弟子們說,‘知我者惟《春秋》乎?罪我者惟《春秋》乎?’知道我孔丘是因這部書,怪罪我的也是這部書。為什么孔子這么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誰是亂臣賊子這有標準,這個標準誰定的,孔子定的,依什么定的,禮法,‘不逾矩’指的是這個,孔子在禮法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道德價值評判標準,說誰是亂臣賊子是依孔子的這套道德價值評判標準,孔子以此套標準評判人,《春秋》依照此把對錯、是非、善惡都分了出來,去看這本書當然就知道了孔子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我們以例舉來說,《春秋》開篇魯隱公元年中記有‘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f的是這年夏季的五月,鄭伯在鄢這個地方把段打敗了,孔子記得就這樣簡潔,那有人要問這鄭伯是誰,段又是誰,為什么兩人要打起來,而這叫段的為什么能敗,這一連串的問題,《春秋》只是說了結果,‘微言’是看出來了,字真少啊。那‘大義’呢,其實微言里包含大義,首先鄭伯是誰啊,就是鄭莊公,為何不稱鄭莊公而是鄭伯,這里有孔子的意思,西周分封時把諸候國分為公、候、伯、子、男五個等級爵位,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級、高官、地廳級、縣處級、鄉科級,這鄭國是伯爵,相當于地廳級,只是這鄭國后來牛逼,成為中原諸候的小霸主,自己升級到了國家級,孔子用鄭伯意思很明了,你鄭國本是伯爵,是不安分才升的,我不承認你,這是一個意思,還有這鄭伯把段打敗,用的是‘克’字,表明這兩人打仗,鄭伯做得對。就這‘鄭伯克段于鄢’六個字,里面有著道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這在當時人們能看得懂,因當時有編寫弟子,相當于助理子夏口傳,告訴是怎么回事,說是當時根據子夏口傳形成了《公羊傳》與《谷梁傳》來解釋《春秋》,只是這兩部書后來失傳。而我們今天知道‘鄭伯克段于鄢’是通過《左傳》,此書詳細記載了事情的原由,說的是偏心眼的老媽不喜歡難產出生的大兒子鄭莊公,喜歡順產出生的小兒子共段叔,這老媽想讓小兒子接位,跟大兒子要地給小兒子,這小兒子共段叔得寸進尺走到造反,最后多行不義必自斃,在鄢這個地方被鄭莊公打敗了,趕出了鄭國。現在我們聽到的‘多行不義必自斃’就來自這個典故。從這里我們知道《春秋》承載著孔子的道義,后來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那為什么說將來怪罪自己的也會是這本書,看來孔子是很明智的,要知道為什么有亂臣賊子,為什么會以下犯上,是不是以下犯上就必然不對呢,孔子確定的這個標準是否完全正確,也不是,孔子在生活經歷中也能看到這點。
《論語》中有子貢問士,當問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孔子連提都不愿提那些人?!釉唬骸罢l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自己也感慨沒有人走出屋子會不經過房門的,可為當政者指出的仁義之道,卻沒有人走,對于現實,孔子很清楚上位者有問題不合格。
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是君不像個君,臣就要像個臣嗎?孔子只強調了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而且是君做在前面,我們前面說過孔子是要求強勢的一方,君臣是一對,要求君的比臣多,父子一對,要求父的比子多??鬃拥南敕ㄊ且患壸鼋o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上帶下,官帶民,從而實現德治,這樣的社會歷史上不少,如我們新中國成立時,那時候不就是這樣嗎,是真實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帶出了好的民風,孔子的德治講得有沒有道理,有道理,關鍵在上位,也可以說是統治階級。
只是孔子沒有回答要是上級不行咋辦?這也成了孔子的軟肋,在孔子看來有德者有位,可是世襲禮法不能保證有位者必有德,難道上位的胡作非為,下面的不可造反。
孔子的這個‘死穴’,后來解決沒有,由孟子解決了,孟子用‘義’解決了這個問題,武王伐紂這是重大歷史事件,孔子對此事有評價嗎?沒有,相應孔子是以不斷的贊伯夷、叔齊(這兩人攔著周武王不讓去伐紂王)隱約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孟子是態度鮮明,《孟子.梁惠王下》中‘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薄R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事嗎?”孟子答道:“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臣子殺掉他的君王,也可以嗎?”孟子說:“破壞仁的謂之賊,破壞義的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我只聽說過周武王誅殺了‘獨夫’商紂王,沒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泵献悠鞄悯r明表明這樣的‘獨夫’可以殺,不是弒君。
對同一個問題孔孟為何會有不同,很重要的一點用今天的歷史觀來說,孔子偏向于精英創造歷史,而孟子偏向于人民創造歷史,注意這里是偏向于不是全部,孔子也為民,只是他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則怨?!J為普通百姓自身有教養很難,要靠人帶,靠人教,跟著人學才行,而統治階級則是社會的精英,先把他們改造了這社會才有希望,如何改造,那就是各就其位,你按照自己的位置把該干的干好,‘子曰:“君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蹦悴荒茉轿唬干喜痪褪窃轿粏幔@不行,于是孔子用道德來進行規范與約束,越是上位要求越嚴,從而實現以政風帶民風,最后老百姓也能安居樂業。
孟子呢,是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衙癖咀鳛闄z驗君的標準,你得到民擁護就上臺,得不到擁護就會被趕下臺,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來警告上位者,你別得瑟,要做好,不然你會很慘,這相當于給了上位者壓力。而孔子缺少這一點,在上位者沒有壓力感,反正你們不能反我,反我就是以下犯上,把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正是這樣君王喜歡孔子,討厭孟子,說是朱元璋在孔廟中把孟子移了出來,不受祭祀。而人民大眾喜歡孟子,這個理就是道義。
我們再來說《易經》,這本書原本是本無字天書,伏羲一畫開天地,創作了八卦,后來周文王被商紂關在羑里,說是關了七八年,在里面沒事干,琢磨推演出了六十四卦,還把這些卦,配了些字,這卦開始是干什么的呢?是占卜用的,就是算命,現在說起《易經》大家還知道它是算命的,這個功能一直沒變。其實最開始的八卦并非算命,而是算天,測算天氣用的,相當于那時的天氣預報,后來以陰陽兩爻的不同排列,形成了天、地、水、火、風、雷、山、澤這八種自然存在,因那時沒有文字,只能以符號來代表自然宇宙,是人們的一種樸素的宇宙觀,而周文王演八卦,把宇宙觀用于人生觀,這有點像魯班發明鋸一樣,樹葉上有齒能把手劃破,這種齒用于木匠成為鋸,周文王是怎么發明的我們不討論。
我們要說的是孔子當時看到的《周易》是有卦而文字說明極少,一般人難以看懂,有人把《易》分為《易經》與《易傳》,說《易傳》是孔子作的,這看來不妥,當時《周易》里有文字,只是文字少、簡潔難懂,孔子作了‘十翼’,等于給《周易》按上了翅膀,能使人看得懂,才成為《易經》。那看得懂,到底看出了什么,我們說八卦原本是宇宙觀而后由周文王演化成為人生觀,那此時則由孔子演進成為價值觀,周文王不是把它看成人生觀來進行測算命運嗎,那孔子的價值觀就是把這種測算測準,孔子為啥這樣厲害,在于他找到了人生成敗的關鍵之所在,那就是道德,孔子所言的道德是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道德,是包括這些,但不限于此,前面我們介紹過‘德’,它的本義至少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得,得到成功的經驗總結,你說一個人取得成功靠什么,有的說靠誠信、有的說靠人品、有的說靠別人支持幫助等等,這些經過總結形成了‘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德;還有層意思是正直,正確的直道,我們現在都知道兩點之間的距離最近,那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當然是正直的路最近,這說的是人生方向,現在我們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不努力,而是方向,如果方向不對,停止便是前進,越努力走,還會越遠。告訴我們人要走正道,只有走正道努力才有用。道德能起什么作用,很明顯,能起價值判斷作用,道德價值判斷的標準立起來,你做得怎么樣依此去對照,則知禍福兇吉,那還用占卜嗎,算就能算出來,‘子曰:“不占而已矣”’。這是孔子自己的話,不占是不用占卜,不用去給他預測什么,為什么,因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想避禍得福,必須斷惡修善。
孔子從心所欲,在《易經》中則是把道德價值判斷作為不易的、不變的標準。我們說《易》有三易:一是簡易,說的是用簡單的圖形符號來表示;二是變易,說的是宇宙與人生的運動是絕對的,事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三是不易,說的是在萬變中有不變的東西??鬃影训赖聝r值作為不易,這是他的發明,也是他的貢獻,正是因為孔子才使《周易》成為《易經》,被儒家尊為六經之一,有著經世致用的效果。
我們以《文言傳》選取坤乾中的一些來進行例舉,乾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币馑际恰段难浴氛f:元,是眾善的首領。亨,是眾美的集合。利,是義理的統一。貞,是事業的主干。君子履行仁義就足夠可以號令大眾,眾美的結合就足夠可以符合禮義,利人利物就足夠可以和同義理,堅持正道就足夠可以成就事業。君子身體力行這四種美德,所以說《乾》卦具有這四種品德:元、亨、利、貞。
我們再來看坤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兑住吩唬骸奥乃?,堅冰至?!鄙w言湎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狈酱?,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意思是《文言》說:地道極為柔順但它的運動卻是剛健的,它極為嫻靜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動,但運動具有規律性。它包容萬物,其生化作用是廣大的。地道多么柔順呵!順承天道而依準四時運行。積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盡的吉祥;積累惡行的人家,必有不盡的災殃。臣子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逐步發展的結果。《易經》說:踐踏著薄霜,堅厚的冰層快要凍結成了。大概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現象,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為的道義。君子通過恭敬謹慎來矯正思想上的偏差,用道義的原則來規范行為上的悖亂。恭敬、道義的精神樹立起來了,他的品德就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君子‘正直、方正、廣博,這些品德不為人們所了解,也沒有什么不利的?!驗槿藗儾粫岩伤男袨?。在此我們只是選取,能看到孔子是以心中的道德律來解《周易》,使原本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配以道德律形成人生價值觀。由于《易》有變易,不變的是變,于是對于我們常人來說要搞清并不容易,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用《易》的話是位不同,即使一個人位不變但時間總在變,位與時的不斷變化給我們帶來了麻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真正把《易經》搞明白挺難。
在《論語》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薄f的是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說是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并且撰寫了《彖》上下、《系辭》上下、《象》上下、《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由于勤讀《周易》書,致使編綴的牛皮帶子多次斷開。
其實孔子易學觀曾經有過很大的變化,孔子早年以前,不但不好易,反而視好易以求‘德行’、‘遜正而行義’的對立面,到了晚年以后,他一反常態,好《周易》竟到‘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癡迷地步??鬃油砟暌讓W觀的這種轉變是因為他發現周易一書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有‘古之遺言’,現在不是有句話說‘哲學是最有實力的學問’,孔子發現《周易》能使自我構建的道德價值體系成為人生哲學,這是孔子心之所向的。
我們說孔子為什么學易,說是周游列國回魯之前遇到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和咱們今天的江湖術士是不一樣的,這是個易學大家叫商瞿,這個人水平非常高,給孔子占了一卦。孔子問道,你看我的事業,我的前景將來能不能有大成就,將來能不能治國。商瞿給他起了一卦,是火山‘旅’卦,上面是離為火,下面是艮為山,火山旅卦是離宮八卦里面的第二卦。看到這個卦,商瞿就告訴他說:“子有圣智而無圣位”,就是說先生你不要再跑了,你縱然有偉人的智慧,但是你沒有做官的命??鬃痈锌f千,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嗚呼,鳳鳥不至,河無圖至,時也,命也!”這個時候他認識到人只能順命而為,這個故事真偽性難知,但可以看出孔子對于人生是懂得適當調整的。
《春秋》與《易經》是孔子‘借殼上市’,從歷史與哲學中融入自我的道心,這種文以載道的做法對后世影響至深,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當然也是文化與道德融合的力量。正是有這種融合力量的傳遞,我們才看到了這位大成至圣偉岸的身影,我們才追尋與弘揚他偉大的思想,我們才敬仰他止于至善的精神。
可以說《春秋》與《易經》是孔子‘從心所欲’之思想,只是其中的思想對于后世來說知之并不多,或者說普及性不如《論語》,因從心所欲的二書在真正讀懂上并不容易,是孔子沒寫明白嗎,當然不是,是由于時間的久遠,文字的演化,生活的改變,當時可能通俗易懂,但現在讀起來則會遇到困難。而對于《論語》的格言來說,則不太存在這樣的問題,即使某章不懂也沒關系,于是《論語》相對來說易于普及推廣。
孔子‘從心所欲’之思想是《春秋》與《易經》,那我們要搞清孔子的真正思想是不是只能從這兩本書入手,也不是,《論語》一樣可以,而且《論語》還有兩書不具備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化,我們知道一個人寫作能體現他的思想,但一個人的生活則是思想與行為的結合,這樣更可信、更可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體現,能真正學懂《論語》也可知‘從心所欲’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