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臨海歷史上的那些狀元們

  • 府城舊事與閑談
  • 何薇薇
  • 7886字
  • 2020-06-05 16:34:23

電視劇里常有這樣的橋段:一個破落書生進京趕考,必住一家名叫“高升”的客棧,從貢院出來后回到客棧等待放榜,在此期間客棧老板必要去催討房錢,并尖酸刻薄地把書生奚落一番。恰在這個當口,必有喜報送到,必是窮酸書生高中狀元,客棧老板則神情尷尬,立即換上諂媚面孔,高呼“恭喜狀元郎!”書生揚眉吐氣,搖身一變穿上了大紅官服,封個“八府巡按”之類,就走馬上任去了。若長得儀表堂堂則必得皇帝賞識,龍顏大悅指婚公主下嫁,招為駙馬。

且不說客棧老板怎么總不長記性,迎來送往多年還學不會“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的道理,也不說“八府巡按”只是個臨時委任的職務而非固定官職,單說“狀元”的產生和授職,絕不會這樣草率和隨意。

古代普通人家的學子如果想要出仕做官,唯一的途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婆e制度最早從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實行,經唐、五代十國、宋、元、明,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結束,歷時1300年。從學子到狀元,雖然不用斬六將,但確實要過五關,即兩次預選、三次正考。先通過縣、府兩試成為童生,再參加院試考取秀才。考上秀才后才能參加三級正式考試,分別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風流才子唐伯虎就曾中解元,所以又稱唐解元。凡中鄉試者皆稱舉人,可參加會試。會試一般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舉辦,所以又稱春闈。所謂進京趕考,即指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第一名稱會元。凡中會試者皆稱貢士,可參加殿試。殿試要復雜一些,分為一甲、二甲、三甲,由皇帝欽點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有個詞叫“大三元”,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歷史上僅15人曾連中三元,可謂鳳毛麟角。狀元及第后也不會馬上外派做官,一般先入翰林院為修撰,只是個從六品官。而狀元與駙馬更是鮮有聯系,歷史上唯一的駙馬狀元叫鄭顥,娶唐宣宗長女萬壽公主。不過被選為帝婿并非鄭顥所愿,他原已婚配,卻被白居易的堂弟、宰相白敏中硬牽皇姻,不得不做出悔婚另娶之事,因此深恨白敏中。

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叫孫伏伽。孫伏伽原在隋朝考中進士,隋亡后入唐應考,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狀元。從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1283年間,可考證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及各代的武狀元,能查到的文武狀元共有777人。因古代崇尚“以文教佐天下”,狀元一般指文科狀元,如為武榜狀元則專稱武狀元。其中,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因其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有人說狀元不一定都是殿試第一名,并舉唐鄭谷為例,因為鄭谷有詩《宿平康里》,其中一聯為“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據查,鄭谷登趙昌翰榜第八名,根據古代以頭名狀元命名榜次的習慣,狀元應為趙昌翰。明蔣一葵所撰《堯山堂外紀》有記載,唐朝時,凡中進士,從皇城出來時,都會有專人唱名,為表尊重,不論排名高低,一律稱為狀元。鄭谷中進士第八名,雖則出皇宮時也享受狀元稱呼,但絕不代表他為一甲頭名狀元,其詩句里“狀元”也為泛指之意。古代的試卷沒有分值,以閱卷大臣畫〇多少為序。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故閱卷大臣會初選十份畫〇最多的試卷進呈給皇帝,由皇帝復閱后欽點名次,相當于初試和復試。所以說皇帝的欽點結果才是最終成績,因此狀元必定是第一名,只不過未必是初選第一名。

臨海人文薈萃,自古以來文化底蘊深厚,翹楚輩出,曾出過三個半狀元。狀元“半個”是何一說呢?待后詳表便知。

首位狀元是南宋的王會龍。王會龍,字君遇,生于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卒年不詳,為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丙戌科狀元。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王會龍參加“乙酉科”禮部省試(即會試),在九百多名舉子中脫穎而出奪得第一。但因當時正值宋寧宗駕崩第二年,理宗在守喪期間,沒有舉行殿試親自策問,就下詔令以省試名次作為殿試名次,于是王會龍得以點為狀元,時年三十四歲。雖然有人認為王會龍的狀元名分不正,但南宋時期,文人志士集聚江南,王會龍能在省試中一舉奪魁,足可證明他的真才實學。

王會龍中狀元后,曾于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任秘書省正字(正九品下)。三年,升為校書郎(正九品上)。六年,再升為著作佐郎(從六品上)。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升為著作郎(從五品上),以更迭指揮補外,三年,任工部郎中(正五品)。最終升至太府卿(從三品)一職就再無晉遷。

王會龍的官場生涯大多在秘書省的崗位上度過,這個機構以校對典籍,修訂文字為主要事務,沒什么實權。因此他的生平事跡也很少,除官職變更,幾乎找不到其他記載。

第二位狀元是元朝的泰不華。泰不華,字兼善,古哈薩克族人,本姓伯牙吾臺氏,原名達普化,“泰不華”是文宗賜他的名字,生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卒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泰不華的祖上世居白野山,因父親塔不臺任臺州錄事判官,所以全家遷居于臨海。其父塔不臺是個忠義之士,《元史·忠義二》有記載:“時襄陽錄事司達魯花赤塔不臺字彥暉者,元統元年進士。魏王軍汝、毫,塔不臺來供餉。王嗜酒,輕戰備。一夕,賊劫王,王臥未能起,為所執。塔不臺馳騎奪王,亦為賊所得。比明,見賊酋,王拜乞活,塔不臺以足蹴王曰:‘猶欲生乎!’賊復屈其拜,塔不臺拒而詬之,且與縛者角,遂支解?!?

塔不臺亡故時,泰不華仍是青稚幼年,后被集賢院待制周仁榮收養并受其教育。雖然生活貧困,但泰不華好學不倦,能記善問。十七歲時,獲江浙鄉試第一名。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考取右榜狀元(元代中選的舉人和進士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稱右榜;漢人、南人一榜,稱左榜),賜進士及第,授集賢殿修撰。泰不華仕途遷轉頗多,“轉秘書監著作郎,拜江南行臺監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閣學士院,擢為典簽,拜中臺監察御史……出僉河南廉訪司事,俄移淮西。繼遷江南行御史臺經歷,辭不赴,轉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擢秘書監,改禮部侍郎。至正元年,除紹興路總管……召入史館,與修遼、宋、金三史,書成,授秘書卿。升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泰不華封為浙東宣慰使。次年三月,與臺州方國珍海戰而死,終年四十九歲。死后三年,朝廷追贈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國,封魏國公,謚忠介,立廟臺州,賜額崇節。

泰不華一生為人剛正,尊崇氣節。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即位時,加封文宗皇后為太皇太后,迫于勢力,又將大臣燕鐵木兒、伯顏列土封王。泰不華率領朝中同僚上疏諫止,稱“嬸母不宜加徽稱,相臣不當受王土”。太后聽了大怒,下令將規諫此事的人都殺了。泰不華不懼生死,大義凜然地對眾人道:“此事自我發之,甘受誅戮,絕不敢累諸公”。太后聽聞此事,反而轉怒為喜,感嘆道:“風憲有臣如此,豈不能守祖宗之法乎?”最后非但沒有責罰泰不華,反賞賜金幣,以表彰他的正直敢言。泰不華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時,浙西大水成災,災民遍野,食不果腹,但官府仍在征繳租賦,令百姓于艱難之時雪上加霜。泰不華為此入朝,向中書極力申訴,要求免除災害地區的租賦。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泰不華出任紹興路總管。在任上,他革除吏治弊端,廢除官牛租,施行均賦役,并教化民眾要講禮教、興仁讓,使越地民俗大為開化。同僚太平被諫官彈劾,人人避之不及,唯獨泰不華凜然為他踐行,一直送至都門外。太平勸他止步,免受連累。泰不華正色道:“士為知己死,寧畏禍耶!”后來果被新宰相擯斥,但泰不華此舉卻深為人稱道。

泰不華不但品格高尚,還很有處事見地和才學。黃河決口,泰不華等受命以珪玉白馬致祭河神,無效。元惠宗召集一眾大臣商議治河,眾人都束手無策,唯有泰不華上言:“淮安以東,河入海處,宜仿宋置撩清夫,用輥江龍鐵掃,撼蕩沙泥,隨潮入海?!背⒉杉{了泰不華的建議,依照此辦法治理了一段時間,頗有成效,可惜后來由于諸多因素半途而廢。

明曹安所著《讕言長語》記載,泰不華在臺州就任時,曾去考察民情民意,因錯過了歸辰而借宿在村民家。夜里醒來聽到鄰居家有婦人在紡麻織布,就起身查看。那婦人看到泰不華,就說夜里太寒冷了,自己有瓶酒藏在床底下,盛情邀請泰不華一起喝酒。泰不華婉拒了婦人的邀請,婦人不以為然,笑問其是否真有那么清正。泰不華聽后,為避瓜李之嫌,天未亮就匆匆離開了。這個故事雖然不長,但傳遞了很多信息,由此可知,泰不華不但廉正自守,而且還是個品行端正的君子。

身居高位的泰不華不僅自身有冰魂素魄之品德,其相交之人也多高尚之輩,凡才品俱佳者,泰不華都以青眼相待。比如那位自學成才,以《墨梅》詩聞名天下的詩畫全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視權貴,人常以狂生視之,卻與泰不華交好。王冕曾歷覽名山大川,至大都時泰不華邀他住在家中,并力薦入仕,只是王冕終因個人志向而力辭不就。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黃巖人方國珍占據了東海沿海一帶起兵反元,幾降幾反。時任臺州路達魯花赤的泰不華,發兵扼守在澄江,與方國珍斡旋,并遣義士王大用前去勸降。豈知方國珍早有謀算,扣留了王大用,并以二百艘小船突入港口,直逼到馬鞍山。大戰在即,泰不華對眾部下說:“吾以書生登顯要,誠慮負所學。今守海隅,賊甫招徠,又復為變,君輩助我擊之,其克則汝眾功也,不克則我盡死以報國耳。”眾人聽后大受鼓舞,紛紛請戰。后方國珍的部下陳仲達假意前來議降,被泰不華識破,他殺死陳仲達,與方國珍軍隊展開廝殺。無奈實力懸殊,混戰中泰不華被方國珍部兵用長矛刺中頸部而死。相傳泰不華雖死,但尸身屹立不倒,后被敵兵投入海中。泰不華死后,其家僮抱琴以及臨海尉李輔德、千戶赤淺、義士張君璧等人深為動容,隨泰不華一同赴死殉節。

方國珍起義反元,在元朝廷看來是反賊,但在后世看,他是抵抗異族的義士。而泰不華作為朝廷官員出兵鎮壓,不過是各有立場,此處不論誰是誰非。但泰不華的作為,堪稱剛烈,歷史上稱其“尚氣節,不隨俗浮沉,每當論大事,決大疑,挺正不阿,凜然有直士風”。

泰不華一生飽學,著有詩集《顧北集》,其中《衛將軍玉印歌》一詩,可謂大氣磅礴,心系千古:“武皇雄略吞八荒,將軍分道出朔方。甘泉論功誰第一,將軍全印照白日。尚方寶玉將作匠,別刻姓名示殊賞。蟠螭交紐古篆文,太常鐘鼎旌奇勛。君不見祁連山下戰骨深,中原父老淚滿襟。衛后廢殂太子死,茂陵落日秋風起。天荒地老故物存,摩挲斷文吊英魂?!笨上У氖?,其詩文作品大多佚失,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篆體書法《陋室銘》卷,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另外,國子監進士題名碑林中,現僅存的三通元碑中,就有泰不華榜。

第三位狀元秦鳴雷,字子豫,號華峰,生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辰科狀元。他是臨海人最耳熟能詳的狀元,西門街有一座“狀元第”就是為紀念秦鳴雷而建。

明朝時,秦氏一族在臨海是名門望族,族中科名仕宦鼎盛。秦鳴雷父親秦禮是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科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僉事;伯父秦文是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解元,翌年中癸丑科進士,官至河南左參政;長兄秦鳴春是舉人出身,官至刑部員外郎;仲兄秦鳴夏是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壬辰科進士,官至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修撰,充經筵講官。秦鳴雷本人歷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太常卿、吏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是他在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時主持總校的。

相傳秦鳴雷中狀元,與他的名字有關。當時閱卷大臣已擬定無錫進士吳情為第一名,秦鳴雷列第三。但明世宗朱厚熜不樂意,說:“無情之人豈能居榜首?”又因那年正值大旱,世宗頭天晚上“夜夢聞雷聲”,看到秦鳴雷的名字“睹其名大喜”,認為這是上天授意,于是欽點秦鳴雷為頭名狀元。如此看來,人的命數有時候與運氣脫不開關系。那位原本有望奪魁的吳情,怎會料想到因姓名而與狀元失之交臂。

秦氏一族雖名望顯赫,但秦鳴雷的成長經歷卻頗為波折凄楚。母親在他剛滿月時即過世,五歲時父親秦禮也撒手人寰,成為孤兒的秦鳴雷被過繼給伯父秦文,誰知不久秦文也過世了,秦鳴雷由秦文繼室楊氏撫養長大。這在封建迷信的古代,少不了被詬為命硬克親。

中狀元后,秦鳴雷回鄉祭祖,本想帶著伯母楊氏一同上任,以便晨昏供養,報答養育之恩,但楊氏子女及家中親眷都不愿楊氏離鄉奔波,只好作罷。秦鳴雷雖未日日敬奉楊氏,不過關于他的孝道還是留下不少傳說,其中一則便與臨海元宵過十四,中秋過十六的習俗有關。相傳秦鳴雷回鄉那年元宵,各地鄉紳盛邀秦鳴雷主持慶祝佳節,但楊氏信佛,逢初一十五吃齋,為使楊氏也能參加筵席,秦鳴雷提議將元宵節提前一日,順勢將中秋節也延后一日。鄉紳們感念秦狀元一片孝心,紛紛表示贊同。還有人為此事專門作了一首打油詩:“十五月亮十六圓,臺州百姓慶團圓。竹枝歌詞到處唱,民間爭說秦狀元?!迸R海的元宵、中秋不在節日當日過,有好幾種傳說,但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秦鳴雷確實對伯母楊氏十分孝順。

秦鳴雷為人正派,廉潔自守,官職雖不高但威望很高,連嚴嵩、張居正這樣權傾朝野的權相對他都有所疑忌。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著名的諫臣、兵部員外郎楊繼盛(號椒山,臨海陳函輝字木叔即從此來)為被嚴嵩謀害的原內閣首輔夏言鳴不平,并以決絕的“死劾”彈劾嚴嵩父子,不料因奏章中的措辭冒犯了皇子忌諱,楊繼盛被嚴黨借機誣陷下獄,在獄中備受拷打。秦鳴雷欽佩楊繼盛的正直和勇氣,暗中派人送了一副蛇膽給他止痛,以表敬重之心。嚴黨傾軋之下,秦鳴雷仍敢為忠義贊,實屬難得。秦鳴雷在任禮部侍郎期間,長陵神道上的橋梁圯壞,大臣們紛紛奏請世宗皇帝重建,因為大興土木就能從中謀取私利,只有秦鳴雷堅決反對,認為只需修葺即可。昏庸的世宗皇帝聽信讒言,仍下旨重修。秦鳴雷立即上奏要求暫緩,并請言官以“歲行不利”為由勸說皇帝,最終攔下了重建工程。

臨海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筑起望天臺,先死秦鳴雷”,也與秦鳴雷的官場生涯有關。講的是秦鳴雷為官清廉,一直被嚴嵩一黨打壓,不受重用。嚴嵩倒臺后,秦鳴雷有望拜相。時任臺州通判的劉啟元與嚴嵩是同鄉同黨,生怕秦鳴雷當上宰相的話,于自己的仕途不利,就費盡心思想著如何阻撓秦鳴雷晉升。他發現大固山巔(即北固山)風水奇詭,坊傳誰動了必會折壽,便找到秦鳴雷,說大固山原叫龍顧山,慫恿秦鳴雷在山巔筑高臺,使龍“抬頭”,助其拜相。秦鳴雷雖沒有爭權為相的野心,但轉念一想,如大權落入奸黨手中則更不可,就接受了劉啟元的建議。誰知臺剛建好,秦鳴雷就一命嗚呼了。

但這個故事與史實有較大出入,一來據考證北固山望天臺原是元末明初方國珍所筑;二來秦鳴雷因厭惡官場爭斗,六十歲不到就告老回鄉了,住在現在的老臺州中學一帶?;氐脚R海的二十多年里,秦鳴雷與應大猷、何寬、金立敬、王宗沐等同鄉為詩酒交,遍游吳越名勝山水,晚年生活十分逍遙淡泊。留有著作《倚云樓稿》《談資》及傳奇《清風亭》等,并無修建望天臺一事記載。

秦鳴雷去世后,墓葬“縣東北三十里雙門”(今匯溪鎮牌前村)。最初墓前擺放有一對石人,一組十二生肖石像,但隨著歷史變遷,其他東西都遺失了,只剩下一對石馬。2001年,這對石馬和秦鳴雷之墓被列入臨海市重點文保單位。2015年,墓前石馬曾失竊,幸被追回。

王會龍、泰不華、秦鳴雷三位是史上有榜可查的臨海籍狀元,而前文提到的所謂“半個”狀元,其實是“兩個半個”,指的是雖無狀元之名卻有狀元之才的“二陳”,即陳骙、陳璲。

陳骙,字叔進,生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卒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甲戌科進士。據《宋史·陳骙傳》記載:“紹興二十四年,試春官第一,秦檜當國,以秦塤居其上”。春官是禮部的別稱,禮部是主管科舉考試的機構,此處“春官”是科舉考試的意思。南宋劉宰有詩《送張端質上春官》,歸有光“后來八上春官不第”等皆是同例。陳骙以省試第一參加殿試,原本有機會被欽點為狀元,但當時秦檜掌握大權,其孫秦塤也參加了這場殿試,秦檜為保秦塤高中狀元,從中手腳讓秦塤頂了陳骙的名次。誰知宋高宗也不愿秦家獨大,最終欽點張孝祥為狀元。而陳骙,只因奸臣舞弊,就失去了高中狀元的機會。

后陳骙曾任將作少監、秘書少監兼太子諭德?!疤又I德”是專門對皇太子進行教諭道德、隨事諷諫的職位,能擔任此官可見陳骙為人品行道德高尚。乾道年間,太子趙愭擔任臨安府尹,本想一展才能,卻被陳骙勸下:“儲宮下親細務,不得專于學,非所以毓德也”。趙愭醍醐灌頂,馬上辭去了府尹之職。雖然趙愭早逝,未成大業,但為人賢惠厚道,高宗與孝宗都很喜愛他,這其中陳骙的教導起了很大的作用。還有官員崔淵欲為張姓親戚私謀秘書郎兼金部郎職位一事,雖與陳骙無礙,但他仍以徇私之弊向朝廷提出封駁,足見其秉性正直。

陳骙早期兩任秘書少監,兩任經筵講官,并先后任贛、秀、太平、袁等知州,至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二月,任參知政事。寧宗即位后,主掌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因常在文職任上,他對圖籍館藏十分熟悉,深諳目錄學和修辭學。任秘書監時,曾大規模清理編次國家藏書,并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請奏編制圖書總目,編成《南宋館閣錄》十卷。次年(公元1178年)六月,又進呈《中興館閣書目》70卷,序例1卷,書分52門,著錄圖書44486卷。為南宋第一部官修目錄,可惜已經佚失。陳骙還是修辭學發展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朝溫夕誦,浸淫古籍,勤于札記,條分縷析,撰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修辭學專著《文則》,對后世有莫大影響。

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陳骙出任婺州知州,因與權臣韓侂胄不睦,遂告老請辭,朝廷授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二陳”的另一位陳璲,字延嘉,號逸庵,生于明洪武十八(公元1385年),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鄉試第一中解元。次年(公元1409年),會試第一又中會元。隔年因明成祖去北京巡狩,殿試延期至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試題為《禮樂政刑》。陳璲在卷中直言“禮樂政刑,皆在陛下之一心”,并指責明成祖朱棣殘害骨肉相親,他認為朱棣既然已經繼承王位,雖然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是建文帝的人,但都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之故,處以極刑太過嚴苛,竟然還將他們的妻兒一同殺害,實在殘忍至極。大家都以為口無遮攔的陳璲必定兇多吉少,誰知朱棣也很有氣度,并沒有因陳璲的“大逆不道”懲處他,只說他把“骨肉”的“肉”字寫成“月”字為不敬,列為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里品級最低的官職)。陳璲后來稱病辭官,回到家鄉的十五年,他閉門治學,從不愿與達官顯貴往來,但因聽聞臺州知府周旭鑒“嚴刑毒民”,卻敢只身到衙門“正辭詰之”,周旭鑒羞愧難當,此后收斂改過。

陳璲雖未中狀元,但在鄉試、會試中連中二元,殿試受貶還能名列二甲,可見其真才實學。他中年時曾復出任廣西、江西兩地的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所到之處“毀淫祠,正風俗,重教育,頗多建樹”。任滿后又辭官回鄉,創辦了白云書院,傳習教授,致力于改革鄉里喪葬講排場、婚嫁重財禮等惡風陋習,頗有聲望。晚年多行義舉,雖家境清寒,仍好善樂施。陳璲以杖朝之年壽終,葬于西郊梅浦岙。生平著有《逸庵集》《學庸圖解》等,現臨海城內還有“二元巷”以紀念陳璲。

另外南宋時臨海還曾出過一個武狀元叫葉漴,因生平事跡極少,無法展開介紹。

一介書生,寒窗苦讀,要考取狀元實屬艱難,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嘆。但歷史上狀元數百人,許多人卻在高中后蛻化變質,有的為官一任,毫無政績;有的追名逐利,貪圖享受;更有的諂媚奸佞,喪國辱節。臨海的“三狀元”和“二陳”,難能可貴皆是一身凜然傲骨,對上不事權貴,對下關顧鄉里,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清名、英名。他們的心善志堅、風骨氣節,恰是說明了臨海自古以來鄉風淳樸,教習開化,無愧于“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梁河县| 洛隆县| 湘阴县| 湖南省| 汝州市| 鄄城县| 赣州市| 沾化县| 彭水| 永靖县| 台南县| 子长县| 西充县| 海口市| 大石桥市| 汽车| 库车县| 仁寿县| 耿马| 罗江县| 密山市| 德令哈市| 长沙市| 黄山市| 丽江市| 白山市| 唐河县| 荔波县| 桦南县| 叙永县| 绥江县| 北川| 武川县| 化德县| 东丰县| 沂南县| 克拉玛依市| 清涧县| 应城市|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