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李保民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一生仕途蹬蹭,二十一歲考取舉人,三十三歲考中進士,先后出任過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廣東徐聞典史,終官于浙江遂昌知縣。他閱盡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嫉惡如仇,潔身自好。他以磅礴的才情、深厚的學養,在文學苑囿里辛勤地耕耘,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豐富多彩的文學創作,共寫下五種戲劇,兩千多首詩歌,近二百篇文、賦,外加四百余通尺牘。其中戲劇五種除《紫簫記》未完成外,《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廣為人知,尤以《牡丹亭》在戲劇舞臺上,數百年來盛演不衰,享譽中外。

湯顯祖是明代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他創作的《牡丹亭》,故事情節離奇曲折,感人至深。劇中描寫了女主人公杜麗娘由愛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死而復生,終于與心上人柳夢梅結合在一起的悲喜遭遇。杜麗娘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中心人物,在她的身上,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了掙脫封建枷鎖的羈絆而不屈不撓斗爭的光輝的女性形象。她所踐行的至情,可以超越生生死死,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誠如作者所云:“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題辭》)這是湯顯祖對杜麗娘品性最高的贊譽,他把杜麗娘看作是世間有情人到達至情至愛境界的化身。從劇情來看,杜麗娘是一個喜歡天然、熱愛生活、渴望身心自由、追求幸福美滿愛情的少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她飽受封建禮教摧殘,長期被禁錮在深閨這一狹窄天地間,縱然過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富家小姐生活,卻沒有戀愛自由,一舉一動都絲毫不能逾越封建禮教所制定的繁文縟節,長期備受精神折磨,孤獨空虛,抑郁苦悶。然而一旦她接觸到美麗的大自然,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青春的覺醒,人性的萌動,迅速地催生了她對自由幸福和美好愛情的熱烈的追求與渴望。她感嘆:“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驚夢》)她吶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夢》)諸如此類的話,無不道出了杜麗娘對青春、生命、自由和愛情的向往,對封建禮教的束縛表現出強烈的憤懣。

明代是封建時代程朱理學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貞操節烈、三從四德的封建說教彌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杜麗娘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以及鮮明的叛逆精神,在現實生活中顯然不為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所容許。在冷酷的封建禮教深重的壓迫下,杜麗娘終因抑郁成疾,一病不起,凄慘地死于對理想的堅持,對愛情的渴望。但是死并不能能阻止、泯滅她的理想,她的鬼魂在梅花觀與夢中的情人柳夢梅不期而遇,于是真誠熱烈地表露愛情,大膽主動地與之結合在一起,贏得兩情相悅,從而訂下了“生同室,死同穴”的海誓山盟。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她沖破重重的障礙,從陰間起死回生,絕不甘心做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在與保守的父親杜寶面對面的沖突斗爭中,堅持不妥協,最終與柳夢梅結為夫妻,共同沐浴在美好幸福的愛河之中。

湯顯祖以奇特的構思,精心描繪了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故事。在杜麗娘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對飽受封建禮教摧殘的青年婦女極大的同情和人文關懷,熱切地期盼她們能擺脫封建桎梏下不幸的生活和命運,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杜麗娘的死而復生,對于喚醒千千萬萬的婦女起來勇敢地反對封建傳統,爭取自由幸福的生活,無疑具有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牡丹亭》全劇五十五出,內容離奇復雜,結構緊湊嚴密,人物眾多,各具面目。場面靈活變換,波瀾起伏,前呼后應,不斷地將戲劇情節推向高潮。劇中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文場或武戲,緊緊圍繞著杜麗娘的心理變化、生死遭遇而展開,突出地表現了反對封建倫理道德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借助《牡丹亭》的劇情發展,從側面抨擊沒落腐朽的封建政治。在《耽試》一出里,主考官苗舜賓僅僅因為能辨別外國寶物,就被欽定來京典試。他自己說:“一見真寶,眼睛火出,說起文字,俺眼里從來沒有。”如此胸無翰墨的玩客,竟然擔當選拔國家人才的重任,可見封建科舉制度腐敗到何等嚴重的程度。在《圍釋》一出里,面對亂兵圍攻,安撫使杜寶無計御敵,只有使出賄通叛將李全之妻“討金娘娘”來招降折寇,暴露出封建官吏昏聵無能,朝廷用人嚴重失察。

《牡丹亭》一經問世后,即不脛而走,轟動四方,影響之大,以至于“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沈德符《顧曲雜言》)。劇中杜麗娘的形象,引得后世無數青年婦女為之感動,淚灑襟前,留下了許多令人傷感的逸聞軼事。揚州女子金鳳鈿酷愛《牡丹亭》,誦讀成癖,寫信給作者,有“愿為才子婦”之句。臨死遺言:“我死,須以《牡丹亭》曲殉。”(鄒弢《三借廬筆談》)婁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詞,腸斷而死”(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杭州女伶商小玲,因演出《牡丹亭》傷心而亡。(焦循《劇說》)而西湖女子馮小青題詩云:“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它不僅由杜麗娘的遭遇引發自身相類似的身世相憐之感,更道出了《牡丹亭》廣泛的社會影響和青年婦女所遭受的精神摧殘。

在《牡丹亭》流行的明清兩代,一直不斷有人對它進行改編或修訂,同時也不斷有女性評點。如廣為人知的俞娘,聰穎婉慧,讀罷《牡丹亭》,情不能已,“飽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張大復《梅花草堂集》)。清代著名學者吳人的未婚妻陳同、妻子談則、續娶妻錢宜,皆酷愛《牡丹亭》,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評點佳話。陳同將婚而歿,篋中殘存評點《牡丹亭》上卷,密行細字,紙上若有斑斑淚痕。吳人后娶妻子談則見陳同所評,視如珍寶,暇日仿其意補評下卷,秘不示人。不料未盡其役,因病而死,直到吳人最后一位妻子錢宜,繼續參評,方才完成,并不惜變賣金釧籌資雕版行世。

三婦站在女性的角度賞玩評點《牡丹亭》,細致入微,或詮疏文義,品鑒佳構,或解說名理,抒發情懷。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而且鮮明地反映出當時閨閣婦女的生活態度。三婦將批評的筆觸直接指向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弊病,尤為不易。

今年適逢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為紀念這位東方“劇壇偉人”(日本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重新整理出版《牡丹亭》這部不朽的愛情劇作,自有緬懷其人之意。而三婦合評本《牡丹亭》出自女性之手,在諸評本中尤能反映婦女切身的感受,是一個較有特色的本子。因此,我們以康熙刻本三婦合評《牡丹亭》為底本,并以同治清芬閣刻本參校,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訛誤錯漏之處作了必要的訂正,以期給讀者提供一部較為完善的全新的讀本。

2016年5月于海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铜山县| 长沙市| 广德县| 马山县| 三门县| 伊宁县| 益阳市| 定兴县| 疏勒县| 新龙县| 正蓝旗| 大理市| 茌平县| 化德县| 武陟县| 靖州| 安岳县| 肃北| 铁岭市| 林芝县| 武安市| 栾川县| 元朗区| 依兰县| 汨罗市| 班戈县| 叙永县| 会东县| 黔西县| 绥德县| 平安县| 喀喇沁旗| 新绛县| 四平市| 加查县| 连平县| 石台县| 隆尧县| 五华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