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王昌齡(2)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詩人在首句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蒼涼雄壯的邊城圖景,“烽火城”,指建筑在烽火臺邊的城堡,古時候,國家在邊境建筑高聳的城堡,防御敵人,一旦有敵人來犯,就在城垛上點燃狼糞或柴草,用濃煙報警。這里的“百尺樓”也指邊境城樓。這兩處景物都是邊境上特有的。詩人在開頭就點明了地點,同時也讓這首詩籠上濃郁的戰場氛圍。第二句,意思是在秋天的一個黃昏,一名戰士獨自坐在城樓上,凝思遙想家鄉,對面青海湖上吹來陣陣寒風。這句話點出了詩文的主人公。“孤”字既是寫征人一個人獨坐,也表現了征人背井離鄉,遠赴邊疆戍守的孤獨。高大邊城建筑和征人孤單渺小的身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更顯征人的孤獨。

“更吹羌笛關山月”本來就鄉愁滿腹,而此時戰士又聽到了羌笛吹出來的凄凄婉婉的關山月,這不禁讓詩人更加心情激蕩,無盡的思鄉之情如滔滔江水,在征人心中滾滾流淌,綿延不盡。其實何止是這名戰士自己有思鄉之愁呢,那個吹奏曲子的人不正和他的心情是一樣的嗎?這里一語雙關,表明征人鄉愁代表了眾多在外從軍大戰的征人心情。詩人在前三句或寫景或敘事烘托悲涼氣氛,接著在最后一句詩人直接抒情,將這種鄉愁之情推向了高潮。“無那金閨萬里愁”,詩人沒有繼續寫征人是如何的思念金閨中人,而是從對面著筆,寫家鄉金閨中人正在萬里外思念著自己。我們可以想象征人因為在邊城聽到了羌笛聲就新潮涌動,愁緒萬千,那么,自己的愁緒已經無法忍受,而閨房中人的思愁,又該怎么辦呢?清人李瑛曾在《詩法易簡錄》中說過:“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這一筆把征人思念和閨中人的思念交融在了一起,更增加了鄉愁的感染力。這句話中一個“愁”字是這首詩的詩眼,使征人的思念家鄉親人的愁緒被刻畫得深刻飽滿而含蓄。

這首七言絕句用筆委婉曲折,不斷地寫景敘事為最后的抒情做鋪墊。語言凝練,言盡而意遠,感情深沉,涵義豐富。

后人點評

《唐詩絕句類選》桂天祥曰:“起句壯逸,斷句傷神。”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①,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③,不破樓蘭終不還④。

【注】

①青海:指青海湖。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脈。

②孤城:當時青海地域內的一座城。玉門關:漢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因取道這里輸入西域玉石,故得名。

③穿:磨破。

④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這里泛指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樓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邊防將士們軍事生活的描寫,表現守邊將士戍守邊防、保家衛國的壯志。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長云遮蔽,湖北面綿延著的雪山隱約可見,翻過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門關。在唐代,西邊有吐蕃,北邊有突厥,當時的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就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座城池是唐重要的邊防城。看著青海和玉門關,就使戰士想到曾經在這兩個地方發生過的戰斗場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見這兩句寫景中包含豐富的感情,有戍守邊疆將士們對邊防的關注,有他們對自己能擔負保家衛國責任的自豪,也有邊疆環境惡劣,將領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種種感情都融進了這蒼涼遼闊、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接著詩人直抒胸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即使戍邊環境惡劣,將士生活艱苦,即使戍邊時間漫長,即使戰斗頻繁,即使金甲磨穿要冒生命危險,都在所不惜,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更加堅定,發誓不攻破樓蘭絕不回家,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啊!“黃沙”二字,使我們聯想到黃沙漫卷,天地昏黃,混沌一片的戰場景象。“百戰”是概數,表明戰爭頻繁。從“穿金甲”我們可以想象到戰場上戰斗的激烈和悲壯。而“不破樓蘭終不還”鏗鏘有力,壯烈而激烈,把將士們戍守邊防的愛國之情推向了高潮,淋漓盡致。雖然這首詩中也如《從軍行》(其一)中那樣,寫了邊疆戰士們生活的艱苦,但是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則和上一首完全不同,這首寫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戰士們保衛國家的壯語,詩中蒼涼惡劣的邊疆環境反襯了戰士們的愛國壯志,邊疆越是艱苦,戰士們的戍邊決心越顯壯烈。

這首七言絕句最突出的特點是,典型環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渾然一體,使抒情順其自然,也使所要抒發的感情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中更富感染力。這也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特點之一。

后人點評

《唐賢清雅集》:“清而莊,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芙蓉樓送辛漸①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④。

【注】

①芙蓉樓: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城西北。辛漸:王昌齡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②連江:滿江。吳:指潤州,因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③平明:清晨。客:指辛漸。楚山:故楚之山。辛漸行往洛陽,由潤州北上,經過故楚之地。

④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這里比喻清正廉潔。這里詩人化用了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

楚山孤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該詩原題共兩首,一首是寫詩人在芙蓉樓為友人餞別的情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本書所選的這首寫的是詩人在次日早晨送別友人時情景。這首詩大約寫于開元二十九年之后,當時王昌齡離開京城赴任江寧丞,詩中的辛漸準備從潤州渡江,經揚州,到洛陽。王昌齡大概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兩人在此分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開頭兩句寫送別地點周圍環境。這兩句的意思是,夜里下起了寒冷的秋雨,江水漲滿,浸潤吳地,清晨與君分別,遠望青青楚山那樣孤獨。“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了離別時的黯淡氣氛。雨“連江”,勾勒了宏闊場面,它反襯楚山的“孤”,秋雨不僅彌漫整個江面,更浸透兩人的心,寒意陣陣襲來。“平明”,點明送別時間,“楚山孤”,點出友人去向。詩人想著友人不久就行到楚山,之后越走越遠,最后隱沒在遠方,友人可以回到老家和親人相聚,而自己只能遠望楚山方向,遙寄自己的思念,想到這里,詩人不禁心生孤寂悲涼之感。這兩句渲染了凄冷孤單的氛圍,表現兩人綿綿不舍之情。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兩句是詩人對朋友辛漸的囑托。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所以辛漸回鄉后,詩人親友肯定詢問詩人情況。詩人便囑咐他,如果洛陽親友問道我,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就像那晶瑩純潔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無暇的玉壺中。表明他雖遭貶謫,但內心堅守高潔情操之情。以此告慰親人,這個恰當的比喻,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辛酸和怨恨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即景生情,移情入景。詩人借離別自抒胸臆,表達自己玉壺冰心之志,語言簡潔,和諧優美。詩中靈活地用問句,不失呆板,結構縝密,韻味無窮。

后人點評

清朝不顧樂:唐人多送別妙作。少伯諸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唐人萬卷絕句選評》卷三)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①,春日凝妝上翠樓②。

忽見陌頭楊柳色③,悔教夫婿覓封侯④。

【注】

①閨:一般指少女或少婦。“閨怨”之作,多寫少女青春寂寞或少婦離別相思之情。

②凝妝:盛妝,華麗的裝扮。

③陌頭:路旁。

④覓封侯:指從軍出征以尋求建功立業,封授官爵。

閨怨王昌齡

這首閨怨詩主要描寫少婦登樓賞春時,見景而悲的心理變化過程。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這本是寫閨中愁怨,但是詩人在開始卻寫少婦不知道愁,還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裝登翠樓賞春。這里沒有一點閨怨的愁悶、抑郁氣氛,反倒給我們描繪出一個活潑可愛的少婦形象,我們不禁想問,難道少婦真的不知道愁嗎?不是的,詩人筆鋒一轉,在三四句寫到少婦的愁。

“忽見陌頭楊柳色”,這句是少婦感情變化的關鍵。“忽見”表現的是少婦情感變化。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少婦情感變化那一瞬間。在古代,柳不僅是春季的象征,在親朋離別時,人們經常折柳贈離人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樹在這首詩里就顯得不再尋常,它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少婦看到柳樹,突然就想到與丈夫的離別情形,想到曾經和丈夫在一起時恩愛幸福的日子,而現在無人和她共同欣賞大好春景,也可能會想到自己青春年華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戰丈夫在外的情況……總之,這普通的柳樹,卻勾起了少婦無限的愁緒,一發不可收拾。難道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柳樹就使少婦產生了這么多的離愁別緒嗎?其實,這些離愁別緒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動,內心積怨就洶涌而出了,所以,少婦心情發生突然變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詩中的大好春光越發襯托少婦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后少婦發出“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深深的嘆息,體現了少婦內心的惆悵,表達了少婦幽怨的情懷,也回扣了“閨怨”這個題目。

這首七言絕句,詩人巧妙地運用透過一層的寫法,不直寫悲,而由喜急轉寫悲,心理上急劇變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鮮明對比,產生極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此詩語言簡潔明快,涵義豐富,韻味悠遠。

后人點評

明朝唐汝詢:傷離者莫甚于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的之詞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唐詩解》卷二十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塘县| 宁陵县| 肃南| 华宁县| 化德县| 库伦旗| 且末县| 白城市| 永春县| 临潭县| 高邮市| 长治市| 东阿县| 宜良县| 即墨市| 赤城县| 申扎县| 盐亭县| 方城县| 枞阳县| 保亭| 平邑县| 永善县| 庆城县| 绥宁县| 集安市| 扬州市| 蓬溪县| 平舆县| 德昌县| 大方县| 凉城县| 托克托县| 乐清市| 曲沃县| 射阳县| 西昌市| 苏尼特左旗| 怀仁县| 红河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