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三卷)
- 趙海峰
- 2595字
- 2020-06-05 18:22:14
一 “海歸”什翼犍
建國三十九年(376年)的一天,盛樂城(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這個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國的國都,此時被濃濃的火光所籠罩,刀光劍影之中,只見一輛馬車從城里沖出,車上坐著一個年輕的女子,滾滾煙塵不能遮掩她姣好的面容。在她身邊,除了幾個隨從外,還有一個小孩子,五六歲的樣子,眼中滿含著驚恐之色。
馬車跑了許久,已經(jīng)看不到盛樂城的影子,這位女子總算長出了口氣,不料此時突然又傳來一陣陣急促的馬蹄聲,遠遠望去,殺來的原來是一個叫作“高車”的部落,他們曾經(jīng)是代國的手下敗將,聽說代國被滅,也來趁火打劫。
這位年輕女子趕忙讓車夫狠抽馬背,馬車疾馳而去,但一路的顛簸使得這輛馬車早已不堪重負,如此拼命加速,使得車輪上的釘子不時脫落,大有傾覆的危險。如此危急時刻,這個女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暗暗禱告,她心里默念:如果上天不讓拓跋部滅亡,就保佑我們母子平安。
心誠則靈,在狂奔的路上,馬車最終沒有傾倒。這個女子原本是想逃往自己的娘家賀蘭部,但此時的情形已經(jīng)不允許她這樣做了,她決定跑向離得最近的一個匈奴部落——獨孤部。高車部的騎兵看到這輛馬車跑進了獨孤部的疆域,便不再追趕,這對母子終于躲過一劫。
她們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還注定將創(chuàng)造歷史。
現(xiàn)在可以揭開謎底了,那個年幼的孩子就是后來建立北魏帝國的拓跋珪,而竭盡全力保護他的女子,正是他的母親賀蘭氏。
她們?yōu)楹卧獯私匐y?代國又是如何建立而又如何覆滅的呢?
這個還應從鮮卑這個古老的民族說起,對于這個民族的起源,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大概是在東漢時期,這個民族才被中原王朝所知,算是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拓跋部是鮮卑族中的一支,除了這個部落外,比較出名的還有慕容部、宇文部等。慕容部想必最為人熟悉,因為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多有提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一心想著“復國”的慕容復便是這個部落的后裔。慕容部在“五胡十六國”時代最為輝煌,“十六國”中的前燕、后燕、南燕都是這個部族所建,這還不包括不在“十六國”之內(nèi)的西燕。
拓跋部相對于慕容部,顯得落后許多,他們最早居于漠北,后來南遷至“呼倫貝爾大草原”,這個地方水草豐美,就如那首同名歌曲所唱到的:“林海茫茫云霧間,矯健的雄鷹俯瞰著草原”,確實是一片風水寶地,拓跋部就在這里安頓了下來。
再后來,拓跋部進一步南遷到山西的北部,在那里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取名為“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地區(qū)在戰(zhàn)國時代是趙國的“代郡”,在西漢時,后來的漢文帝劉恒曾受封此地,他的名號也被稱為“代王”。
不過,雖然建立了政權(quán),但這個“代國”在亂世中實在不起眼,真正引著它走向強大的是一個叫作“拓跋什翼犍”的首領。
拓跋什翼犍生下來就好像是要干大事的,據(jù)《魏書》記載,他長大后有異相,“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fā)委地,臥則乳垂至席”。
“立發(fā)委地”,聽上去比較熟悉,同樣擁有異相的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便如此,不過兩人另外的一個奇異之處卻迥然不同,司馬炎是“手垂過膝”,而拓跋什翼犍則是“乳垂至席”,胸部實在夠發(fā)達。
雖然拓跋什翼犍頗有異相,但他人生的早期卻遭遇過極大的磨難,曾一度命懸一線,他后來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應該感謝他的母親和鮮卑族女子的服飾。
此話怎講呢?因為拓跋什翼犍出生不久,正趕上拓跋部發(fā)生內(nèi)亂,他的父親拓跋郁律被殺,拓跋什翼犍也被列入殺戮名單,情急之下,他的母親將其藏于“褲中”,當時拓跋什翼犍已經(jīng)一歲左右,由此可見鮮卑女子的褲筒有多么肥大,他的母親非常擔心尚在襁褓中的拓跋什翼犍哭出聲來,一旦出聲,恐怕就沒有活下來的可能。史書里記載,這位母親一直在暗自祈禱,“天茍存汝,則勿啼”。
奇跡發(fā)生了,被藏在“褲筒”里的拓跋什翼犍像是聽懂了母親的暗語似的,自始至終,一聲未吭,最終逃過了這場生死之劫。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后來拓跋什翼犍的哥哥拓跋翳槐做了代國國君,當時拓跋部并不強大,將與之接壤的后趙作為靠山,十歲時拓跋什翼犍被當作人質(zhì)送往后趙。據(jù)史書記載,當時拓跋什翼犍并非只身前往,而是興師動眾,隨同他前往后趙的居然達五千多家,儼然是一次一定規(guī)模的民族大遷移,后趙看上去足夠大方,竟然接納了如此多的拓跋部的人。
拓跋什翼犍這一走就是十年,換句話說,他整個青蔥歲月都是在后趙的都城度過的,這段經(jīng)歷對拓跋什翼犍后來的成功舉足輕重。因為深受漢文化的熏陶,當時正值后趙的強盛時期,相比而言,尚處在游牧階段的拓跋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都落后很多,所以,與其說拓跋什翼犍是去當人質(zhì),還不如說是去“留學”。
但有得必有失,拓跋什翼犍雖然學習到了先進的東西,但是他遠離故土,很難為國效力,況且他已經(jīng)十年沒有回去,拓跋部的人對他的印象極為模糊,因此無論拓跋部的頭領如何交替,好像都和他沒什么關系。成為拓跋部的“大頭領”,對此時的拓跋什翼犍來講只能說是一個黃粱美夢。
但有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這便是他那位國君哥哥拓跋翳槐也跑到了后趙。
怎么回事呢?因為拓跋部又發(fā)生了內(nèi)亂,這位部落頭領被奪了權(quán),走投無路,只好投奔后趙這個“靠山”。
拓跋翳槐就此在后趙都城鄴城待了些許日子,這段時間有兩件事情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相比于后趙,拓跋部實在太落后。二是多年不見的弟弟拓跋什翼犍已經(jīng)長大成人,而且頗有才干,看上去是一個能堪大任之才。
后趙皇帝石虎雖然暴虐,但對亡命至此的拓跋翳槐很是不錯,不僅好酒好肉款待,后來還派兵護送他歸國復位。
不過王位失而復得后僅僅過了一年光景,拓跋翳槐便撒手人寰,臨死前他留下遺命:“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他沒有將位置傳給其他宗親,而是選擇了遠在后趙的這個弟弟,這應該與他的那次“后趙之旅”有很大關系。
然而人走茶涼,拓跋貴族并沒有按照拓跋翳槐的意思辦,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拓跋什翼犍歸國尚需時日,在此期間為避免發(fā)生內(nèi)亂,所以要盡快擁立新主。事實上,這些貴族們對拓跋什翼犍這個“海歸”根本不了解,心里一點底都沒有,所以不愿意讓他歸國繼位。
拓跋什翼犍被排除,只剩兩個選項,他的三弟拓跋屈和四弟拓跋孤,兩人性格迥異,拓跋屈奸詐兇狠,拓跋孤則忠厚友善,看上去像一位“仁君”,以梁蓋為首的拓跋貴族,擔心拓跋屈上位后不好控制,便發(fā)動了事變,殺了拓跋屈,擁立拓跋孤為新頭領。
但是令這些貴族們沒想到的是,面對高高在上的位置,拓跋孤卻選擇了放棄,他死活不愿意當這個國君,堅持要按照拓跋翳槐的遺命將頭領位置交給拓跋什翼犍,為此他親自趕往后趙都城鄴城來請拓跋什翼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