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三卷)
- 趙海峰
- 2614字
- 2020-06-05 18:22:16
二 劉勃勃改名
拓跋嗣生前對后事做了妥善安排,他選立自己的長子拓跋燾為太子,并放手讓他總管朝中事務,作為接班人重點培養。
拓跋燾似乎從小就具備當皇帝的潛質,據《魏書》記載,他從小體態容貌與常人大不相同,所謂“體貌瑰異”,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對此十分驚奇,高興地說:“成吾業者,必此子也。”
真的假的,不太好說,但假的可能性比較大。
拓跋燾從他老爸那接過的并非盛世,而是一個危機重重的王朝,南征損失不小,更重要的是北邊的柔然經常搗亂,搞得邊境不得安寧。
柔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常出現的一個詞,但卻一直是個謎團,它到底屬于哪個民族,從何處而來,現在眾說紛紜,有東胡、鮮卑、匈奴等幾種說法,主要活動地點在陰山一帶,以游牧為主,他們的騎兵似“風馳鳥赴,倏來忽往”。“像風一樣自由”的柔然騎兵,經常過境抄掠,但當北魏軍一出動,他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把游擊戰術運用得爐火純青。
對于北魏來說,柔然是個相當難纏的對手,拓跋珪、拓跋嗣都曾發兵攻打過柔然,并取得大勝,但柔然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強”,逮著機會就來咬一口,搞得北魏很是不爽,所以拓跋燾將其稱作“蠕蠕”,這是一種多足的小爬蟲,諷刺他們像不會思考的蟲子,只會搞偷襲,起初只有拓跋燾自己這樣稱呼柔然,后來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全部改稱“蠕蠕”,可見拓跋燾內心對柔然的討厭程度。
不過,改稱柔然為“蠕蠕”只是過過嘴癮,拓跋燾登上皇位后,面臨的卻是重大危機,柔然可汗大檀聽說拓跋嗣去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良機,便統兵南下,攻占了北魏的舊都盛樂,一路上燒殺搶掠。
拓跋燾初登大位,覺得柔然太不給面子,他親率數萬騎兵,晝夜兼程,在云中地區與敵軍接上火。拓跋燾所帶兵馬遠少于柔然,很快便陷入重圍,于是便出現了開篇那樣的危難局面。
柔然軍退卻后,拓跋燾卻來勁兒了,他從雙方第一次正面交火中看出,柔然叫嚷得兇,實力不過爾爾,戰術體系混亂,戰斗精神也一般,應該不是北魏軍隊的對手。
云中之戰結束三個月后,拓跋燾趁熱打鐵,命大將長孫翰、段眷率軍北上,斬獲數千柔然騎兵,大勝而歸。一年后的十月,喜歡打仗的拓跋燾索性親自出征,兵分五路,直搗柔然可汗大營,柔然可汗大檀驚慌失措,率眾北遁,損失了無數的牲畜,一時間元氣大傷。
柔然本來想趁拓跋燾年輕占些便宜,但此時發現,這位一點不比他爺爺和爸爸遜色,是一個扎扎實實的狠角色,所以不敢再輕舉妄動,北魏北邊的邊境漸漸消停下來。
拓跋燾的志向遠不止收拾“蠕蠕”,安定后方是他實現宏偉目標的第一步,騰出手來的他,很快便將目光瞄準了北方大地的其他政權。
當時,北方除了北魏王朝外,還有四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政權,分別是大夏、北涼、北燕和西秦,西秦、北涼和北燕地處偏遠,可以暫時忽略不計,唯一能與北魏正面抗衡的只有大夏。
大夏的開國皇帝是赫連勃勃,他的名字本來叫作劉勃勃,是匈奴鐵弗部頭領劉衛辰的兒子,當年拓跋珪滅掉鐵弗部后,對劉氏家族進行滅族,唯一逃脫的便是劉勃勃。
劉勃勃先是跑到了叱干部,叱干部頭領叱干他斗伏害怕北魏就此來找麻煩,想著主動將劉勃勃交給北魏,他的侄子叱干阿利表示反對,他說:“鳥雀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會投入人的懷抱,何況劉勃勃國破家亡,向我們歸順。即使容不下他,也應該由他投奔他處,將他抓起來獻給北魏,不是仁義作為。”叱干他斗伏沒有聽他的,于是叱干阿利派人在半路上將劉勃勃劫走,送到了后秦高平公沒奕干那里。
劉勃勃的命運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起初劉勃勃只是沒奕干家的一個普通門衛,他這個名字聽上去雖有些粗獷,上天卻給了他一副好皮囊。史載其“身長八尺五寸,腰圍十帶,性辯慧,美風儀”,沒奕干看上了這位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的年輕人,和他交談又發現此人能言善辯,于是便將自己女兒許給了劉勃勃。
劉勃勃從此走上了金光大道,經沒奕干推薦,他見到了后秦皇帝姚興,姚興對這位帥哥也很欣賞,先是任命他為驍騎將軍,讓他參與軍國大事。后來讓其持節,為安北將軍,五原公,把鮮卑及其他民族兩萬人交給他,令他駐守朔方。
無論是姚興還是沒奕干,都沒有想到劉勃勃是一個見利忘義的白眼狼。他剛到朔方不久,便扣留了河西鮮卑進獻給姚興的八千匹馬,緊接著他召集部眾假裝打獵,閃電般偷襲了老丈人沒奕干,將這位挽救自己于困頓之中的大恩人殺掉,并吞并了老丈人的部眾。
義熙三年(407年),羽翼漸豐的劉勃勃叛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他自認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將國號確定為“大夏”。
自立之后,劉勃勃將主要精力用于攻打自己原來的主子姚興,并且多有斬獲,搞得姚興沒有太好辦法,腸子都快悔青了。
義熙九年(413年),劉勃勃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開始修建后來的都城統萬城,二是給自己改名為“赫連勃勃”,改名的原因是他覺得帝王是上帝之子,美好顯赫要與上天連在一起,所以改名為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趕上了好時候,后秦國力每況愈下,最終被東晉大將劉裕所滅。他則隔岸觀火,劉裕滅掉后秦后回師建康,留下自己兒子劉義真和幾員大將鎮守長安,沒料到劉裕前腳剛走,東晉軍隊發生了嚴重內訌,赫連勃勃乘機攻占了長安。
義熙十四年(418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赫連勃勃在灞上筑起壇場,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昌武,算是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殘暴好殺”是跟隨赫連勃勃一生的標簽。
他大敗東晉軍隊后,將幾萬具尸首堆成了封土的高臺用來觀賞,取名為“髑髏臺”。在和后秦作戰中,他多次坑殺后秦士兵,最多一次竟活埋了兩萬多人。
赫連勃勃對敵人如此冷酷無情,對自己的大臣百姓也是如此,這個魔頭最大的特色,便是經常帶著弓箭站在城墻上,看誰不順眼,便射殺誰。他殺人沒有什么規律可循,完全取決于心情,心里感到不爽,便要用殺人平復心緒,大臣中有敢面對面看他的,就戳瞎眼睛,有敢發笑的,就割掉嘴唇,有敢仗義執言的,就割下舌頭,然后處死。
在大夏國,“赫連勃勃”成了魔鬼的同義詞,大人們常用“赫連勃勃”來嚇唬不聽話的小孩,百試百靈。值得慶幸的是,赫連勃勃壽命并不長,元嘉二年(425年),他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赫連勃勃死之前,幾個兒子就為爭奪太子之位打成一團,究其原因也要怪他自己,赫連勃勃起初立赫連璝為太子,后來又想廢掉他,改立赫連倫,這下子赫連璝不干了,聽說老爸要廢自己的太子之位,便率兵七萬攻打赫連倫,赫連倫率騎兵三萬與之對抗,雙方在平城展開搏殺,赫連倫兵敗被殺。
赫連勃勃的第三子赫連昌趁火打劫,他率騎兵一萬人偷襲赫連璝的大軍,斬殺赫連璝,收服了他的部眾八萬五千人。赫連勃勃非常高興,于是立赫連昌為太子。
赫連勃勃死后,赫連昌成為大夏國的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