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游戲:慈禧不能也不敢廢光緒
當初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去世時,慈禧挑選同治的堂弟,也是她的胞妹之子愛新覺羅·載湉過繼給自己當“兒子”繼位。這就是慈禧為掌控皇權而進行的“頂層設計”,而光緒的性格也是能夠讓慈禧滿意的:經過從小到大嚴格的洗腦教育,光緒始終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事實上對于慈禧來說,廢掉光緒還不是她最需要考慮的內容,她最需要考慮的是廢掉光緒之后誰來取代。如果端王集團推出的這個人選還比較理想的話,慈禧也不會太在意,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溥儁已經14歲了,自然不可能再像光緒那樣可以從小進行洗腦教育,何況他一旦成為皇帝就即將成年親政,再加上端王這么一個厲害的老爸,老爸背后這么一個厲害的權勢集團,一旦溥儁當上皇帝了,他們父子聯手,權勢集團抱團,就再也沒有慈禧什么事了,甚至只怕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
好吧,就算相信溥儁成為新皇帝后,端王集團還能夠對慈禧保持忠心,即便如此,慈禧也不可能支持端王集團的廢立計劃。
因為如此一來,她又不能“臨朝訓政”了。
事實就是這樣:廢掉光緒再立新君只是在表面上顧及了慈禧的感受,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為慈禧著想”。在這個皇宮里,再也沒有比載湉做皇帝更符合慈禧的利益了,而廢立將打破這么多年慈禧苦心維持的掌控皇權的模式,也將損害慈禧最看重的一件事情——權力安全。
光緒雖然在戊戌變法時不聽話,有參與“圍園殺后”的嫌疑,令慈禧覺得可恨,但總體來說,他的表現還是令慈禧“滿意”的。圈禁他,自己出來“臨朝訓政”,就是慈禧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慈禧仍然大權在握,光緒又掀不起什么大浪,在這樣的情況下,慈禧又怎會憑空去折騰,給自己制造一份新的威脅?
也就是說,光緒縱使有千般不好,他也是個完美的道具;溥儁縱使有萬般之好,卻很可能不受控制。所謂“理想之君”,就是能保障慈禧的權力安全的“理想”人選,而不是“誰更能治理好這個國家”。慈禧不支持端王集團搞廢立,并不是因為慈禧反對搞陰謀,而是因為這個陰謀對她沒什么好處。
于是詭異的一幕出現了:在1898年9月21日終止變法之時,慈禧既要說光緒有錯,但又不能真正說明他到底犯了什么錯。慈禧能夠剝奪光緒皇權的途徑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坐實光緒有參與“圍園殺后”的陰謀,違背王朝“孝”的根本。這偏偏又是慈禧不能說的,說了就要防備端王集團的人趁機起哄廢掉光緒(剛毅已經露出苗頭了)。慈禧只能破口大罵光緒“壞了祖宗家法”,這就是老太太說不出來的苦啊:她罵光緒,也是為了“保護”光緒;她既要奪走光緒的皇權,又要想方設法保住光緒的皇位。
天下,乃我一家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只能任我折騰、蹂躪,而不能由你們任何人,有任何非分之想!
這就是專制王朝政客的邏輯。政治理想是不重要的,個人情感也是不重要的;榮與辱、愛和恨,全都不重要,它們都得服從手中的權力。在得知“圍園殺后”的那一剎那,慈禧對光緒是恨得咬牙切齒的,可是恨又如何?慈禧知道,她離不開光緒,不僅離不開,由于光緒已經栽了一個大跟頭,今后更不會有人待見他,還要更加注意保護他的皇位,也要注意保護他的生命安全。只要她還有一口氣在,就必須保障光緒安全地活著,光緒也必須安分地做傀儡皇上,因為他已經命中注定是一個道具了。
在圈禁光緒的同時,慈禧向瀛臺派出了幾十名心腹太監,日夜監視光緒。過去很多人認為這是慈禧防備光緒“再生異心”,事實上對于慈禧來說,她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防備光緒一時想不開而自殺。
對于一個曾經巴不得她快死的人,冷靜下來之后卻要體貼入微地派人照看他“不死”,這是多么亦真亦幻的生活啊。
好吧,現在我們知道了,恰恰是從慈禧“臨朝訓政”的權力安全角度出發,她不可能廢掉跟她捆綁在同一戰車上的光緒。慈禧其實并不是天然地和光緒過不去,她其實也曾經指望過光緒能夠在她的權威下“變法”成功,實現大清富強和她繼續掌權兩方面的皆大歡喜。然而她卻失望地發現沒等到大清富強,自己的大權卻差點兒丟掉了。于是乎老人家轉而去聯合光緒在變法中得罪了的現有官僚集團(特別是端王集團這些滿族親貴),終止了變法。端王集團就是慈禧實現“臨朝訓政”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不過,并不是成為盟友對于雙方來說就安全了。
對于一個專制帝王來說,他在某一個掌權階段最倚重的人、最親密的人,也就是他最戒備的人,也是在事實上對他威脅最大的人。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伴君如伴虎”,其實不如說是專制王朝中伴“權”如伴虎,誰離至高無上的皇權最近,誰就最危險。
皇帝他自己就是時時處于最危險狀態的人(歷來皇帝沒有幾個正常的,這工作壓力太大),然后是他的心腹和親密戰友。沒辦法,大家都離至高無上的皇權很近,得到和失去又沒有公正公開、透明規范的流程(制度)來限定。皇帝的寶座雖然只有一個,但皇權卻可以由很多能夠接近它的人來篡奪,比如太監啊、外戚啊、大臣啊,甚至還有嬪妃等,所謂“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站在皇帝的立場,就是友邦離他很遠,不像家奴,你給了他一口吃的,他反而過來咬你。
于是乎,從慈禧臨朝訓政開始,端王集團既是慈禧的政治盟友,又是政治對手。“反對當朝皇帝”就是他們的“政治共識”,但由于這個“共識”,分歧也就出來了:慈禧反對是要保持光緒的皇帝名號而由她老人家“臨朝訓政”,而端王這一彪人馬反對則是要廢掉這個皇帝,在滿族親貴中挑選一個他們自己的人(溥儁)上臺。雖然他們會共同防備光緒借助什么力量(特別是洋人的力量)來反攻倒算,但廢立就是慈禧和端王集團的根本分歧。慈禧其實很清楚:戊戌變法之時,端王集團的高官一次次在她面前不是造謠就是哭訴,說光緒的壞話,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逼光緒下臺。而他們逼光緒下臺后一定會逼她下臺,向光緒施壓其實就是在向她施壓,奪光緒之權最后一定會奪她之權!什么忠心耿耿,什么效忠到底,這些鬼話能相信嗎?要是相信這些鬼話她也就混不到現在了。
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權力斗爭在皇宮里拉開序幕了!一場從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溯源而來的窩里斗開始總爆發了!最初的對陣雙方就是慈禧和她的政治盟友端王集團。對于慈禧來說,她最放心不下的其實并不是端王這一伙人的政治勢力,雖然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皇室后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特權階層,但他們的級別再高,還能高過皇上和太后嗎?慈禧最忌諱的其實就是這伙人的勢力還滲透進了一個她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