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黨爭的開始:端王集團的驚世廢立陰謀
慈禧給了端王集團奪權良機
1898年5月,慈禧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之一——恭親王奕去世了。多年以來,李鴻章是慈禧在朝堂外的干將,而奕
是慈禧在朝堂中的柱石,所謂“內依恭親王,外靠李鴻章”,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奕雖然是滿人,但他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明”,總理衙門就是奕
創立的。憑著親王的尊貴身份和當年咸豐去世時幫助慈禧奪權的老資格,奕
一直能在阻止滿族親貴排擠漢族官員(排漢)和反對洋務運動(排外)中起到作用,也一直能夠對朝中各派進行有效的整合。而隨著奕
的去世,朝堂之上能夠阻止滿族親貴排外和排漢的人消失了,更要命的是,漢臣似乎自己也“不爭氣”。
30多年前,正是為了解決當時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壓境的統治危機,朝廷不得已才讓大量漢人進入權力核心。然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卻換來一次更大的內憂外患——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于是,在所有的滿人中間,尤其是所有的八旗子弟中間,“向后轉”的呼聲很高,不僅李鴻章等人被“打回原形”,朝堂之上,其他漢人大臣們說話也基本抬不起頭了,取而代之的是滿族親貴把持朝堂。
這是自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朝廷不得不重用漢臣以來,大權第一次回到滿人手中。而為首的,正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人們常常叫他端王。
1898年,端王已經42歲了,他跟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同是道光皇帝的孫子之一,也都屬于“載”字輩,是比光緒大了十幾歲的堂兄。
“端”的封號不是因為他老端著。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正是帝后兩黨爭斗最激烈的時刻,而慈禧借著六十大壽大封了一批皇族親貴,載漪就是這時候被晉升為郡王的。慈禧本來是要封他為“瑞郡王”,擬旨的大臣卻將“瑞”字錯寫為“端”,而圣旨最大的特色就是錯了也只能當成對的,于是他從此就只好在那里“端”著了。
作為王公子弟、天生的貴族,端王從小就不愛讀書,卻對舞槍弄棒、打打殺殺很有興趣。1894年,端王召集一伙八旗子弟,給他們裝備新式武器,在京城組建了一支八旗洋槍隊——武勝新隊,并向慈禧報告說要率領武勝新隊上戰場殺敵。當然,敵是沒有辦法去殺的,但這支八旗洋槍隊從此就掌握在他的手里。
有王爺身份,再加上有軍隊在手,載漪的身邊逐漸圍攏了一批朝廷的“高干子弟”,滿族親貴中的“少壯派”。據不完全統計,他們是:貝勒(皇室爵位第三級)載濂、輔國公(皇室爵位第六級)載瀾,這兩位是端王的親兄弟;另外還有莊親王載勛、貝勒載瀅,這兩位是端王的堂兄弟;以及怡親王溥靜、貝子(皇室爵位第四級)溥倫,這兩位是端王的堂侄子。真是“親不親,一家人”啊。
而這些人又是許多人巴結的對象,他們的周圍又“團結”著很多的權貴大臣,比如軍機大臣剛毅、禮部尚書啟秀、承恩公崇綺、大學士徐桐等人。這里需要特別介紹一下的是剛毅。
剛毅是鑲藍旗人,出身并不是特別顯耀,他從小比端王還不愛讀書,基本屬于掃盲對象;但他也是八旗子弟,對朝廷來說血統純正,可以不經科舉而直接當官。剛毅大人就是從最開始在刑部“辦公室”打雜(刑部筆帖式)干起,一路升為云南布政使、山西等地巡撫,直至成為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據說曾經有篇狀子,狀子里寫道:“我挑了一擔大糞,走到村口歇一歇?!眲傄愦笕四畹溃骸拔姨袅艘粨蠹S,走到村口喝一喝!”
從端王到親貴,從親貴到權貴,這些人不是王爺,就是大臣;不是把持六部,就是入主軍機,大家擠在一起開會,級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朝廷里最有權勢的政治小集團就這樣形成了。由于這伙人是以端王載漪為核心的,因此人稱“端王集團”。
相信大家還記得1898年9月21日慈禧痛罵光緒、終止變法的那個晚上吧,當時端王集團的核心成員大部分都在座,正當慈禧罵得起勁時,剛毅同志就不失時機地再對光緒捅上一刀:“太后,我之前也是勸過皇上的啊,可是皇上不但不聽,還反過來罵我??!”(“屢次苦諫,每加譴斥”)
剛毅的落井下石是很陰毒的,因為他對光緒的態度里就隱藏著端王集團的驚世政治陰謀——反對當朝皇帝,尋找機會廢掉變法失敗的光緒皇帝,再立新君!
應該說,自古以來,皇帝寶座就是無時無刻不被人覬覦著,所以,端王集團有廢立陰謀其實也并不奇怪。對于端王集團來說,大家都已經是王爺親貴了,還有什么情況是可以讓權力更大的?那就只有讓本集團的人成為皇帝嘛。
而廢立總要有時機,實現它的途徑其實只有兩條——造反和政變。這都是屬于成功率極小成本極高的高難度動作,誰沒事造個反啊。所以,雖然皇帝的寶座總被人盯著,但也很安全。
然而慈禧不知道的是,正是從她終止光緒皇帝的變法、自己去“臨朝訓政”開始,她給了端王集團實施廢立的時機!
看懂了沒有?這老太太一會兒“退而不休”,一會兒又從“二線”重返“一線”(臨朝訓政),原來這老太太橫豎只是需要有一個人去當傀儡皇帝、當她的道具啊。既然光緒皇帝的變法搞砸了,激起了滿人的眾怒,那么端王集團自然覺得他們不如積極運作廢去光緒,改立他們的人為皇帝,既為太后鏟除心腹之患,又給他們帶來好處。
就這樣,慈禧為了一己權欲重新出山,卻激起了端王集團更大的私欲。在專制王朝內,誰都不傻,誰都會往權力的金字塔尖上鉆的,只要有機會。
在端王集團的謀劃里,要成為新皇帝的這個人并不是端王本人,他年紀已經有點兒大了,一個40多歲胡子都快要白了的人,實在沒有理由去取代更加年輕的光緒成為新皇上。但是一個胡子花白的中年男人,他是有兒子的,那就是14歲的愛新覺羅·溥儁。說起來溥儁還是光緒的堂侄子。
現在我們知道了,廢立才是端王集團真正的陰謀,也是他們真正的“政見”。排漢和排外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只是實現政治陰謀的手段。漢臣損害了滿人的特權,當然要排漢了,光緒皇帝大搞學習西方的變法,為了廢掉他自然也要排外了。對于專制王朝的政治人物來說,他們的“政見”(或者說是政治理想)往往就是他們的政治目的,誰是“排外派”、誰是“親洋派”、誰是“開明派”、誰是“保守派”,這些標簽是很重要的,但標簽本身不能說明一切。朝廷里沒有無緣無故的派別,是權力走向決定了派別走向。
而端王集團廢立的野心突然“爆棚”,除了發現有機可乘,他們多少還是有些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