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靜觀日本
  • 徐靜波
  • 2179字
  • 2020-06-24 14:05:57

3.遣唐使渡海來中國到底有多艱難

1300多年前的日本,還處于相當落后的時代,大概與中國的三國時期相同。國家的稅收主要依靠農業稅。但是由于諸侯割據,中央財政十分貧乏。

因此,為了組織一次到中國的“遣唐使”活動,國家需要用3年的時間來籌備財力,因為打造4艘當時是“超級”的遣唐船,和籌劃一支船員隊伍,很需要花費一大筆國庫資金。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打造一艘長33米、寬9.2米的木帆船,實在是太過于簡單的事。但是,當時日本科技很落后,尤其是金屬加工技術水平很低,因此要用木板和木栓把一條船全部拼合起來,而且要做到不漏水,還要經得起東海巨浪的襲擊,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當時的人們對于渡海往返中日之間有何等的恐懼?記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唐大和上東征傳》里有這樣一段文字:日本邀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法,鑒真問子弟去不去。弟子們嚇壞了,說了一句話:“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但是,鑒真還是決定去了,出海5次,最后一次才抵達日本,而自己卻因此眼睛失明,可見其艱辛的程度。

日本人渡海來中國學習的艱險,雖然沒有如鑒真東渡那樣記述得詳盡。但是,在奈良博物館,我看到一份資料,說當年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船隊,一般為4艘,但是,最終能夠成功到達中國的,往往只有一艘。那么其他三艘如何了呢?要不就是沉沒,要不就是中途折返。但是,即使中途折返的,能安全回到日本的,幾率又有多少?

資料記載,當時的遣唐船其實很小,長33.6米,寬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上一些遣唐使和政府官員、留學人員等,總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終能僥幸抵達中國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

我在展覽中看到一幅《入唐畫卷》的古畫,其中有遣唐船遇巨浪傾翻,船體破裂,人們在大海里痛苦掙扎的悲慘場面。

所以,日本遣唐使船隊每一次出使中國,其實就是許多親人的生死離別。換成今天,如果中國人送孩子到日本留學,四分之三的人將會中途遇難死掉,估計沒有一個父母會讓孩子離開家門。但是,當年的日本人為了學習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確實到了刀山火海都敢上的境地。這種勇氣,差一點兒讓我落淚。

正因為如此,每一次遣唐使出訪中國,日本天皇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設宴相送。而侍臣們也會唱起天皇親自作的一首詩為大家送行。這首詩譯成現代文的話,大意是: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聯翩,期盼早日歸來。

我想象當時的送別情景該是如何的悲壯。也許沒有人當場哭泣,但是必定有許多人在心中默默自語:“天皇,臣就此別過,去也。”

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叫《哭晁卿衡》。“晁卿衡”是誰,值得大詩人一哭?晁卿衡就是隨遣唐使到中國留學的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叫“晁衡”),他19歲到中國,因為學習勤奮,人又靈性聰明,后來居然在唐朝做了大官,官至光祿大夫(皇帝的顧問,常常作為欽差大臣替皇帝辦事),因此也與李白同朝為官,情同手足。

公元753年,已經56歲的仲麻呂搭乘遣唐使船回闊別36年的日本,不想中途遇險,船漂流至越南,170多人被殺,也許因為仲麻呂是大唐的部長級官員,又是皇帝的親信,因此他和10余名隨從被免于死罪。遣唐使船遇難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李白以為仲麻呂已死,痛苦了好久,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朝晁辭帝教,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支愁色滿蒼梧。


可見當時往返中日,是多么的危險。

因此,成為遣唐使船隊的船員,是一件拼命的事情。為了征集船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個當時屬于很優惠的政策,那就是免除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稅。這一政策使得至少1萬名日本男人在28次的遣唐活動中成了“拼命三郎”。

日本NHK電視臺制作的一部介紹遣唐使歷史的電視片,其中說到一個細節,當時因為日本紡織技術很落后,沒有能力織出一個船帆來,因此當時使用的船帆,其實是竹簾做的帆。因為竹簾帆漏風,因此效果不是很好。為了保證船的航行速度,需要大量的船工來搖櫓,因此,每一艘遣唐使船上配備的船工多達130人,加上遣唐使(分“大使”和“副使”)以及留學人員,一艘船上的人員達150余人。150多人在這么一艘小小的船上怎么睡?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當時除了遣唐使可以住在船的上層之外,其他的都睡在下層的船艙內,每個人所占的面積只有1.5平方米,也就是自己躺下的位置。

遣唐使船從奈良附近的大阪港出發,最后從長崎縣的五島列島告別日本橫渡東海,最終抵達中國的舟山群島,并在寧波上岸,往往需要1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泊的時間里,這么多人靠吃什么活命?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史書記載說,當時日本人發明了一種“方便飯”,也就是說,類似于現代的方便食品。先把大米蒸熟,然后曬干,需要吃的時候,再用水一泡,就變成了稀飯。

食品專家說,“方便米”應該是奈良時代發明的“方便食品”。

因為船上怕有火災,因此無法生火,所有的食品都是干貨和腌制的醬菜。史書記載說,當時遣唐使船隊吃的食品,除了這“方便米”之外,還有魚干、肉干、干海帶、腌制醬菜、豆瓣醬、鹽水飯團以及柿餅和大核桃。

由于船小,能夠攜帶的貨物有限,因此,當時規定全船人員只能一天吃兩頓。但是,由于沒有機會吃到新鮮的蔬菜,因此,許多船員最后病倒,甚至病死。

航海如何解決缺少新鮮蔬菜的問題?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才解決這一個問題。當時的鄭和船隊用黃豆發芽,做成黃豆芽吃。再用黃豆磨成豆腐,滿足了船員維生素與植物蛋白質的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新昌县| 英吉沙县| 金阳县| 高安市| 韶关市| 富宁县| 瑞丽市| 西乌| 白城市| 伊川县| 乌拉特后旗| 绥宁县| 郁南县| 抚州市| 东海县| 怀宁县| 昭平县| 临沭县| 呼玛县| 锦州市| 闽清县| 固阳县| 梓潼县| 英德市| 桦川县| 仙游县| 隆尧县| 九龙城区| 阜城县| 迭部县| 成武县| 乌拉特中旗| 交城县| 丹棱县| 辉南县| 富蕴县| 金乡县| 宜川县| 大安市|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