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地理環境與土著民族

大西洋深海 地質時期第三紀時,格陵蘭島和挪威之間有一座橫跨大西洋的陸橋。冰島和法羅群島就是這座陸橋的殘留物。也許在第四紀早期,這座陸橋坍塌進而形成了大西洋深海,美洲在一側,歐洲和非洲在另一側。大西洋中的島嶼稀少又分散,沒有形成新舊大陸之間的通道。歐洲人第一次到這里時,除了加納利群島,所有這些大西洋島嶼——從最北部的格陵蘭島到最南部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都無人居住。因此,到歷史的近期,大西洋有效地將兩個半球分開。

美洲 因為一起歷史事件,西半球的兩塊大陸共用了一個名字——美洲。這個名稱是科學的、合理的。從地質學家的角度看,北美洲和南美洲確實是“孿生大陸”。它們都由地殼中或多或少相似的應變受到外力和溫度等因素的作用,物體會產生一定的變形。這種變形就是應變。(本書中除原注外,均為譯者注,不再另行說明。)發展而成。兩塊大陸的總體構造是相似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物理相似性 兩塊大陸形狀相似,都是三角形——底部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兩側向南逐漸變細,最終相交形成尖端。兩塊大陸面積差別不大,北美洲的面積比南美洲多出幾乎不到八分之一。每塊大陸都被一條巨大的——地質學上認為——現代形成的山脈從北到南貫穿;每塊大陸的這條山脈都更接近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每塊大陸的東側都有一個更古老的山體: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與南美的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兩塊大陸都有巨大的中部平原——北美的大草原、南美的大草原、熱帶稀樹草原和南美的無樹大草原。山脈包圍著這些平原,寬闊的河流從平原上流過。除了馬更些河、育空河、哥倫比亞河和科羅拉多河,北美洲所有重要的河流都流入大西洋。整個科迪勒拉山系的活火山、死火山縱貫南美洲與北美洲。南美洲與北美洲都有遼闊的沙漠。北美沙漠從落基山脈延伸到內華達山脈,南美沙漠則從安第斯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而且兩塊沙漠都有一個海拔很高的內陸盆地。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物理對比 首先,進行這些對比是因為南北美洲相對南北兩極的位置不同。寒冷的海水拍打著北美洲的北部海岸,西北部山區有巨大的冰川,向東北延伸的格陵蘭島籠罩在永久的冰層下。但南美洲只在偏遠的南部有寒冷的海域和廣闊的冰川。其次,因為赤道相對南北美洲的位置不同。北美大陸的隆起和因此形成的平均寬度最大的陸地在北回歸線以北,而南美大陸的隆起在赤道附近,陸地在南回歸線以南急劇變窄,所以南美洲位于熱帶之外的區域相對較小。因此,北美洲基本屬于溫帶地區,而南美洲主要屬于熱帶地區。

落基山脈

內華達山脈

美洲的面積 北美洲的陸地和水域總面積為八百五十七萬五千平方英里左右,不包括面積約八十二萬七千平方英里的格陵蘭島。

北美洲不同地區的面積分別為: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面積是三百八十八萬五千平方英里;美國大陸和阿拉斯加面積是三百六十一萬四千平方英里;墨西哥面積是七十六萬七千平方英里;中美洲面積是二十一萬九千平方英里;西印度群島面積是九萬平方英里。

南美洲的面積約七百三十二萬五千平方英里。然而,從表面上看,北美洲面積較大,實際沒那么大。因為加拿大北部主要是群島,中間有大面積的水域,而且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大部分地區在北極圈內或北極圈附近,氣候非常惡劣,不利于人類居住。從這個角度看,美洲大陸南部實際上可供人類居住的土地面積超過了它的北方鄰居。

盎格魯美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區 對比盎格魯美洲和拉丁美洲,人們可以更鮮明地看到結果。盎格魯美洲的面積是七百五十萬平方英里左右;拉丁美洲的面積約八百四十萬平方英里。甚至除去歸屬拉丁美洲的圭亞那和西印度群島的歐洲殖民地,拉丁美洲仍比盎格魯美洲大得多。事實上,拉丁美洲的面積占美洲大陸一半以上。雖然加拿大的面積超過了巴西,但巴西三百二十七萬五千五百一十平方英里的面積超過了除阿拉斯加外的美國。阿根廷一百一十五萬三千一百一十九平方英里的面積大概相當于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區域和美國太平洋沿岸三個洲的面積總和。秘魯七十二萬兩千四百六十一平方英里的面積超過了阿拉斯加。哥倫比亞四十四萬八百四十六平方英里的面積略超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總面積。甚至南美洲最小的國家烏拉圭七萬兩千一百五十三平方英里的面積也大于新英格蘭新英格蘭位于美國東北部,由六個州組成,分別是緬因州(Maine)、佛蒙特州(Vermont)、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羅德島州(Rhode Island)和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至于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區,墨西哥和中美洲包括英屬洪都拉斯(British Honduras)。——原注的面積之和超過了蒙大拿、愛達荷、懷俄明、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內華達和俄勒岡的總面積。

拉丁美洲的山地系統 墨西哥境內的山脈是科迪勒拉山脈在加拿大和美國部分的向南延伸,基本由兩條山脈組成——西部的西馬德雷山脈和東部的東馬德雷山脈。這兩條山脈幾乎與海岸線平行。墨西哥南部有一條高聳的、被冰雪覆蓋的火山鏈。這條火山鏈在墨西哥城南部,橫貫兩大洋,既有活火山也有死火山最高的火山是高達一萬八千二百零九英尺的奧里薩巴火山(Pico de Orizaba),高達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八英尺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epetl)和高達一萬七千三百四十三英尺的伊斯塔西瓦特爾火山(Iztaccihuatl)。這三座火山都是死火山。——原注。墨西哥境內的東西馬德雷山脈在中美洲會合。然而,中美洲的山脈形成了一個不同于北美和南美的系統。從地質學的角度說,連接南北大陸的中美洲實際上不是這兩塊大陸的延伸。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通常被稱為“安第斯山脈”,沿著太平洋從巴拿馬一直延伸到合恩角,綿延四千四百英里,海拔比喜馬拉雅山脈外的其他山脈都要高。安第斯山脈是南美大陸南部的單一山脈。從南緯25°左右開始,安第斯山脈一分為二。而在最北端,安第斯山脈一分為三。安第斯山脈的西坡很陡,東坡則較平緩。安第斯山脈擁有一些世界高峰之最。其中,海拔最高的是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高達兩萬三千零八十英尺。安第斯山脈中的火山,尤其是在赤道附近的火山,譬如厄瓜多爾的科托帕克西火山和欽博拉索火山仍然是活火山。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洲靠近大西洋的一側是較低的群山,通常被稱為“馬爾山”。從南緯20°向北,安第斯山脈轉向內陸,傾斜為平緩的高原。

科托帕克西火山

高原和平原 墨西哥主要包含一個巨大的隆起的高原——從北部的得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邊界一直延伸到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峽。這片被阿茲特克人稱為“阿納瓦克”意思是“在水中”,是指位于墨西哥谷里的湖泊中。——原注的高原,是全球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僅次于中國的西藏高原和玻利維亞的高原。

墨西哥的面積是六萬九千平方英里,中部地區從海拔六千英尺上升到海拔八千英尺,低地位于內華達山脈和墨西哥海岸之間,向東延伸到尤卡坦半島。中美洲靠近大西洋的一側是低矮狹窄的沿海平原,靠近太平洋的一側通常是延伸到海洋的山脈。南美洲的平原和高原包括平均寬度只有四十英里的太平洋沿岸的平原;廣袤的安第斯山脈之間的玻利維亞高原和秘魯高原、巴西高原和圭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經的大草原;亞馬遜河流經的熱帶雨林或森林低地;被稱為“熱帶稀樹大草原和無樹大草原”的草原,這些草原在遙遠的南方,與荒涼的巴塔哥尼亞大草原融為一體。總之,南美洲擁有世界最廣闊的平原。

河流系統 除了北岸在美國境內的里奧格蘭德河和注入加利福尼亞灣北端前一小段流入墨西哥的科羅拉多河,墨西哥沒有一條長度超過六百英里的河流,也沒有一條河口上方五十英里處可供船通過的河流。中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河流僅是山上流下來的急流,而大西洋沿岸的河流雖然比較長,也不那么洶涌澎湃,但除獨木舟和駁船外,幾乎沒有其他船可以通行。盡管智利中部和南部水源充足,但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平原的干旱地區仍然缺乏可通航的河流。然而,南美大陸東側有壯觀的奧里諾科河、亞馬遜河和拉普拉塔河。這些水系儲藏著近三百七十萬平方英里的水資源。奧里諾科河是這三個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小的一個,長一千五百英里左右。亞馬遜河不僅是南美洲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而且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距河口二百五十英里的地方,亞馬遜河的寬度是五十英里。在雨季,亞馬遜河會蔓延到廣闊的洪泛平原。亞馬遜河總長三千英里。這個數字必須乘九或十,才算是亞馬遜河所有可通航支流的總長度。拉普拉塔河是烏拉圭河和巴拉那河交匯形成的長且淺的河。

里奧格蘭德河

亞馬遜河流域

除亞馬遜河之外,拉普拉塔河注入海洋的水量比美洲大陸的任何一條河都多。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北,船可以沿巴拉那河航行一千二百英里甚至更遠。巴拉那河的眾多支流延伸到了安第斯山脈和巴西高原。其他重要的河流系統包括完全位于巴西境內的流域面積最大的圣弗朗西斯科河和哥倫比亞的馬格達萊納河。

湖泊 墨西哥的湖泊大都很小,數量也很少。參照中美洲較小的面積,中美洲的湖泊數量可以算是很多了。馬那瓜湖東西長五十英里,與它相通的尼加拉瓜湖在雨季東西長九十英里。南美洲大部分湖泊位于安第斯山脈中或山腳下。位于秘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的的的喀喀湖面積僅次于北美洲寬廣的內陸水域面積。的的喀喀湖面積為兩千平方英里左右——不包括島嶼和半島,海拔超過一萬兩千英尺。因為的的喀喀湖很深,所以湖水終年不會結冰。委內瑞拉沿海的馬拉開波湖可以歸到南美湖泊中,但馬拉開波湖是巨大的、凹進來的一部分海洋,不是一個真正的湖。

的的喀喀湖

海岸線 墨西哥海岸線長達六千三百英里,三分之二以上都在墨西哥西部。沿著墨西哥灣的海岸沒有重要的海灣。在墨西哥灣的主要港口中,韋拉克魯斯是一個開闊的停泊地,坦皮科和馬塔莫羅斯位于通向大海的內陸河流的岸邊。尤卡坦半島的東海岸有幾個很好的停泊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有許多深不可測、天然掩護的海灣,包括薩利納克魯斯、阿卡普爾科、曼薩尼約和馬薩特蘭。難以逾越的山脈將這些海灣與內陸隔開,這對貿易來說是不幸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有很好的港口,中美洲鋸齒狀的海岸線提供了寬敞的天然港口。與中美洲相比,南美洲的情況不同,除智利、阿根廷南部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外,南美大陸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幾乎沒有蜿蜒的水道或小港灣。

這種情形包括南美洲北部的達連灣和委內瑞拉灣,西部的瓜亞基爾灣,以及東部更小的里約熱內盧灣和巴伊亞灣。南美洲其他凹進來的地方并不是海洋上的小港灣,而是雨水沖積形成的巨大河口,譬如拉普拉塔河和亞馬遜河。總的來說,通過大西洋比通過太平洋更容易到達南美洲。太平洋的港口不夠深,大型遠洋船無法在碼頭停靠。因此,貨物和乘客必須借助小船上岸。加勒比海沿岸也缺少良港。

半島和島嶼 在北美洲,墨西哥雖然沒有大的島嶼,但有尤卡坦半島和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這兩個廣闊的半島。尤卡坦半島夾在坎佩切灣和洪都拉斯灣之間,是一片低矮的臺地臺地是一種中央平坦、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四周較陡,直立于周圍的低地丘陵。,有各種丘陵和湖泊,雖沒有溪流但有豐富的地下水。尤卡坦半島的土壤很肥沃。不過,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非常干旱,幾乎沒有可耕種的土地,甚至無法放牧。除了智利沿海的島嶼,南美洲沒有什么半島和島嶼。馬拉若島是亞馬遜河和帕拉河河口間的一個大島。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智利屬地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與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塑造的不朽英雄——“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的形象有關。——原注和英國屬地福克蘭群島則離大陸很遠。

里約熱內盧灣

古巴島的早期地圖

西印度群島 西印度群島的多個島嶼,從北美洲的佛羅里達半島和尤卡坦半島延伸到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形狀為突出的弧形。西印度群島是被淹沒的山脈的頂峰——是山脈現存的土地。在遙遠的地質時代,這片土地覆蓋了加勒比海盆地和墨西哥灣并連接了南北大陸。如果包括暗礁、珊瑚礁和凸起的沙洲,西印度群島的島嶼要以千計。這些島嶼大小不等,有從面積不到五平方英里的小島到面積超過四萬四千平方英里的古巴。

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 四個大島——古巴、牙買加、海地和波多黎各——和開曼群島,以及眾多小島組成了大安的列斯群島,面積之和占西印度群島總面積的十分之九,島上高山林立。海地島上的山海拔最高,山峰高達一萬兩千英尺。大安的列斯群島以北是巴哈馬群島,完全由低矮的珊瑚礁和島嶼組成。在這方面,巴哈馬群島與鄰近的佛羅里達半島相似。佛羅里達半島基本上是珊瑚群島。

小安的列斯群島 小安的列斯群島優美的圓弧構成了加勒比海的東部邊界。這個群島的內部島嶼由火成巖構成,其中仍有活火山,譬如馬提尼克島的培雷火山。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外島發源于海洋,是珊瑚蟲共同作用的產物。為方便統計,人們將巴巴多斯島歸入小安的列斯群島。然而,從地質學角度看,巴巴多斯島、特立尼達島與多巴哥島是委內瑞拉海岸線的延伸。

培雷火山

阿塔卡馬沙漠

降雨 拉丁美洲面向大西洋的斜坡迎接潮濕的海風,降水量比面向太平洋斜坡大得多。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赤道地帶的降水量無疑是最大的。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位于南美大陸的西海岸,范圍從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到智利的科金博。這片干旱、貧瘠和鹽堿化的地區是阿塔卡馬沙漠。它綿延了兩千多英里。安第斯山脈的遮擋與來自南極的“洪堡德寒流”結合,吸走沙漠里風中僅存的水汽。然而,智利南部的降雨量非常充沛,當地居民開玩笑地說自己長著可以游泳的蹼足。

氣候 決定拉丁美洲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條件的是它的海拔,而不是它的緯度。也可以說,拉丁美洲氣候是垂直變化的而不是水平變化的,分為三個區域:從海平面到海拔一千五百英尺左右是高山暖溫帶拉丁美洲使用的非正式氣候術語,指具有明顯熱帶氣候的低海拔地區,通常海拔零到三千英尺,陽光強烈,年平均溫度都高于十八攝氏度。;從海拔一千五百英尺到海拔五千英尺是高山溫帶拉丁美洲使用的非正式氣候術語,是指位于熱帶中海拔較高或熱帶邊緣的區域,整體氣溫比熱帶低地略低。在靠近赤道的國家,高山溫帶的海拔通常在七百五十米至一千八百五十米之間。;從海拔五千英尺以上是高山中間帶高山中間帶是指拉丁美洲的山區,高海拔導致這里明顯比同緯度低地要冷,而高海拔和低緯度的結合則產生了一種與溫帶海洋氣候同類的氣候。。因此,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海拔和地區的廣袤為墨西哥大部分地區提供了溫和的氣候條件。只有墨西哥高原兩側的低地炎熱潮濕,長期居住對人類健康有害。中美洲的氣候也有很大差異,部分原因是海拔的變化,部分原因是中美洲接近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英屬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北部低洼地區的溫度與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哥斯達黎加等高山地區的溫度差別很大。因此,大多數重要的中美洲城鎮建在內陸巍峨的高地上。西印度群島緯度較高的地區明顯涼爽,在夏季,海風緩解了島嶼上的極端高溫。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區都位于熱帶,但氣候不是一成不變的炎熱。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都有廣闊的高緯度地區,氣候涼爽宜人。巴西南部的一小塊地區屬于南溫帶。南溫帶還包括了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的大部分地區和烏拉圭全部區域。南美洲的這一地區的確是“白人的土地”。

拉丁美洲氣候的垂直變化示意圖

礦產資源 拉丁美洲國家擁有幾乎無限豐富的礦產資源。墨西哥和秘魯的貴金屬最早引起了歐洲人對美洲這一地區的注意。三個世紀以來,西班牙征服者的主要工作一直是采礦。拉丁美洲幾乎所有國家都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的礦產中心在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和巴西南部。墨西哥的銀產量一直領先,銅產量僅次于美國。最近一份政府報告估計,巴西的鐵礦儲量為四十億噸。長期以來,智利一直向全世界供應硝酸鹽。這是智利最有價值的出口商品。委內瑞拉與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是世界上瀝青的主要來源地。墨西哥擁有非常寶貴的油田。不過,因為交通設施差,所有這些礦產資源都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只有鐵路和高速公路完善后,才能開發這些礦產資源。

林業產品 拉丁美洲氣候的多樣性預示著,拉丁美洲有著無與倫比的、美麗的、繁茂的、樹種多樣的森林。熱帶地區有紅木、紫檀木、雪松和烏木等用來制作家具的樹木,以及棕櫚樹、竹子和巨大的闊葉樹。溫帶地區的典型樹木則是橡樹、松樹、木蘭和類似的樹木。迄今為止,幾乎沒人開發過這個森林寶庫。實際上,墨西哥、中美洲和亞馬遜平原氣候炎熱,人類幾乎無法穿越這些繁茂的叢林。

墨西哥銀鑄造的銀元

馬鈴薯的花、葉、莖及果實

經濟作物 拉丁美洲的食用作物、藥用植物和其他經濟植物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要多。據悉,最早種植玉米的是墨西哥人。白色馬鈴薯、黃色馬鈴薯和西紅柿以前都是安第斯山脈的野生植物。出產木薯淀粉的木薯或木薯屬植物,種子用來制作可可的可可樹,都是拉丁美洲的特有植物。還有一種食用植物是馬黛。這是一種南美冬青,樹葉可以做“馬黛茶”即“巴拉圭茶”。當地的藥用植物包括吐根樹、菝葜、鼠李樹、可制作可卡因的古柯和樹皮中含有奎寧的金雞納樹。源自拉丁美洲的其他經濟作物有煙草、所有棉花中最有價值的“海島”棉花、龍舌蘭或劍麻。紅辣椒、香子蘭豆、花生、菠蘿、各種樹脂和樹膠也是南美洲的經濟作物,樹膠包括糖膠樹膠——口香糖的主要成分——和天然橡膠即印第安橡膠。許多由歐洲人引進的植物,如古巴的甘蔗、巴西的咖啡樹、阿根廷和智利的葡萄等,已經成了拉丁美洲重要產業的基礎。

家養動物 盡管美洲大陸的動物種類非常多,但可以馴化的物種很少。拉丁美洲的狗通常是被馴化的,墨西哥的火雞和秘魯的豚鼠也是人們馴養的。安第斯地區的土著居民還成功馴化了美洲駝和羊駝。這些駱駝雖然體型較小,也沒有駝峰,但與非洲駱駝有親緣關系。時至今日,美洲駝仍然是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負重動物。駱駝肉可以食用,當地人用駱駝粗毛制作衣服。羊駝優良的絨毛深受人們喜愛。歐洲人引進的家畜中最值得提及的是牛、羊和馬。南美洲青翠的無樹大草原為這些家畜提供牧場。南美洲,特別是阿根廷,現在是世界上肉類和獸皮的重要輸出地。

咖啡樹的花、葉、莖及果實

羊駝

美洲的地理優勢 作為人類的家園,美洲可以提供很多東西。美洲石質草原和干旱沙漠總面積的比例比亞洲、非洲或大洋洲低。美洲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圣勞倫斯河的五大湖區形成了所有大陸上最大的、連通的淡水水域;密西西比河和支流密蘇里河、奧里諾科河、亞馬遜河、拉普拉塔河和這些河流的所有支流,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內陸航運系統。將海岸線長度和總面積相比,北美洲海岸線長度與總面積的比例僅次于歐洲,南美洲海岸線長度與總面積的比例僅次于北美洲。美洲的氣候適宜人類居住。北美洲以溫和氣候為主,南美洲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有高海拔的高地和海風,可以緩和熱帶地區的高溫。這兩塊大陸是無與倫比的糧食產區,盡管許多最有用的可耕種植物和可飼養家畜是歐洲人引進的。同樣,美洲的金屬、漁業和森林方面的財富也是歐洲人發現的。歐洲人發現這些財富的時候,美洲土著正住在這里。然而,這些美洲土著幾乎沒有開發這些資源,對這里的潛在價值一無所知。

猛犸象、長毛犀牛等遠古動物復原后的生活場景

美洲的古人類 19世紀,人們在西歐發現了一些原始石器和人骨,把這些與滅絕動物如猛犸象、長毛犀牛和穴居熊的遺骸聯系起來,毫無疑問證實了歐洲舊大陸人類的悠久歷史。古人類已經在舊大陸生活了幾萬年。他們應當起源于冰河時代后期,也可能更早。然而,時至今日,考古學家沒有在美洲發現任何超過幾千年的工具或人類骨骼。沒有令人滿意的證據表明,在冰川期以前或在冰川期,美洲曾有人類生活。如果有這種證據,在證據出現前,我們不得不認為,在歐洲舊大陸住了很久后,即大體進化到目前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很久后,人類才遷徙到新大陸。這次遷徙可能始于歐洲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

白令海峽示意圖

人類在美洲的起源 有人認為,第一批移民通過東西半球之間的大西洋陸橋從歐洲舊大陸來到美洲。然而,這種大陸之間的聯系在第三紀晚期或第四紀早期已經消失了。陸橋消失的時間早于人們認定的美洲第一批居民到達的時間。此外,到最近都沒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擁有任何白人或黑人血統。第一批移民唯一可能到達美洲的路線是經過亞洲。白令海峽最窄的地方位于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寬只有五十六英里,而阿留申群島和科曼多爾群島構成了幾乎完整連續的橫跨白令海的通道。這實際上是一座從歐洲舊大陸到美洲新大陸的北太平洋陸橋。

美洲的種族 被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稱為“印第安人”的美洲土著人與亞洲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一些部落的土著膚色介于淡黃色和深棕色之間,頭發粗糙且烏黑筆直,胡須稀疏沒有體毛,棕色上斜的眼睛,高顴骨,鏟形門牙,身材矮小。這些都是蒙古人種的體貌特征。另外,許多部落土著的大鼻子、直鼻子或鷹鉤鼻,立體的五官和高大的身材則是非蒙古人種的體貌特征。事實上,美洲人沒有明顯地復制任何東方人種。這是一個新的種族。隨著不同種群的亞洲民族數次遷徙到美洲,在幾個世紀的與世隔絕中分散到美洲各處,繁衍且彼此融合,美洲人種逐漸形成了。

美洲種族的統一 這個結論意味著南北美洲的美洲人基本上是一個種族。這也是大多數當代人類學家的結論。盡管在體貌特征和物質文化方面,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比其他印第安人更接近北亞人,但人們將愛斯基摩人歸為印第安人種。愛斯基摩人似乎是較晚出現在美洲的人種。可能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少量的波利尼西亞人不止一次到過美洲西海岸。正如我們所知,歐洲人——北歐人——曾到過美洲東海岸。在最初幾個世紀,佛教在亞洲廣泛傳播時,信仰佛教的人也可能已登陸過美洲海岸。的確,中國編年史清晰真實地記載著,5世紀下半葉,佛教徒有過一次駛向“扶桑”的旅行。有人認為“扶桑”是加利福尼亞,或者更有可能是墨西哥。但這些到美洲的旅客,無論是波利尼西亞人、北歐人,還是佛教傳教士,數量肯定太少了,不足以影響大量印第安人。所以印第安人仍和以前一樣是原來的種族。

多個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群畫像

波利尼西亞人

印第安語言 印第安人的種族統一并不意味著語言統一。美洲土著語言是一個通天塔式的多語族語言,與東半球的印歐語系和閃米特-含米特語系一樣,無法簡化成單一母語。加拿大和美國的語族可以分為五十六種六種已經消失,十二種瀕臨消失。——原注,墨西哥和中美洲有二十九種,南美洲至少有八十四種。因此,西半球的語族接近兩百種,包括一千多種土語和方言。美洲以外的地方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它們的詞匯、語法和結構都與其他語言系統不同,最顯著的特征是“多式綜合語”,即傾向把一個句子的所有單詞合成一個詞。這個合成詞通常長度驚人。例如,愛斯基摩人的“takusariartorumagaluarnerpa”意思是“你認為他真的打算去照看它嗎?”但這絕不是最長的合成詞。當地人運用這樣的合成詞可以一口氣說許多事。從阿拉斯加到火地島,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可以經常見到。這也證明印第安人與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長期隔絕。

愛斯基摩人

火地島上的原住民

印第安文化 因為與世隔絕,印第安人需要擁有自己的藝術與發明。他們的工具和武器由磨光的石頭,偶爾由未熔煉的銅制成,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民族則使用由青銅制成的工具和武器。印第安人不了解鐵的用途。他們種植玉米,沒有種植其他谷物。他們馴養了狗、美洲駝和羊駝,沒有馴養其他動物。他們通常生活在部落中,由首領或酋長統治,有時會建立部落聯盟,譬如易洛魁人和瑪雅人的部落聯盟,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則建立了真正的帝國。印第安人的宗教可能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信仰“偉大的精神”,而是承認精神力量存在于自然界中,人們應該通過祈禱和獻祭獲得這種神秘而奇妙的力量。總之,大多數印第安人不是原始人,而是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野蠻人。

盎格魯美洲的語言區域 按語族劃分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人是最簡便的分類方法。相關地圖表明歐洲人發現美洲時九種主要語族的大致分布情況。可以看到,除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一小部分地區,這些語族——五十六個語族中的九個——幾乎涵蓋了整個盎格魯美洲。

拉丁美洲的文化區域 拉丁美洲的語族總量是盎格魯美洲的兩倍。從前人們的居住范圍越大,對應地區的語族數量就越多。因此,我們可以從文化而不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分布。16世紀初,拉丁美洲可以分為七個文化區。文明程度最高的印第安人是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奇布查人和印加人。顯然,他們居住在拉丁美洲較小的區域里,僅限于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從哥倫比亞到智利的安第斯地區。

易洛魁人

奇布查人

瑪雅人 和現在一樣,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的瑪雅人住在危地馬拉,毗鄰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英屬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區,以及墨西哥恰帕斯州、塔瓦斯科州和尤卡坦半島。現在美洲有超過二十個部落使用不同的瑪雅語方言。使用瑪雅語方言的總人數為五十萬左右。不過,瑪雅人的文明已經成為過去。我們對瑪雅文明的了解來自西班牙作家殘缺的描述和對現存瑪雅文明歷史遺跡的考察《契蘭·巴蘭》(Chilan Balam)中有一些歷史資料。這些資料是西班牙人入侵后,尤卡坦半島的土著人謄寫或編撰的。他們用瑪雅語記錄,但使用的是拉丁字母。——原注

瑪雅人

帕倫克遺址

瑪雅人的歷史 據說,早在基督紀元基督紀元是一種紀年方法,以傳統上認為的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穌誕生的年份為起點。公元從耶穌誕生的年份開始算起,公元前表示基督誕生前的年份。的第一世紀或第二世紀,瑪雅人就擺脫了野蠻狀態。600年左右,帕倫克、基里瓜、科潘和瑪雅領地南部的其他大城市相繼崛起。當時,瑪雅雕塑發展到最高水平。隨后,南部城市盡管沒有完全湮沒,但陷入衰退;而瑪雅人開始在尤卡坦半島建立定居點。1000年左右,奇琴伊察、烏斯馬爾和瑪雅潘等城市組成了聯盟,每個城市在聯盟中享有同等的權利。這一時期的瑪雅文化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建筑中。散布在尤卡坦半島上的大片廢墟表明,這里曾經住著無數勤勞、熱愛和平的人民。然而,后來的尤卡坦半島分裂成小酋長統治的交戰地區,結果瑪雅人人口下降,文化衰落。西班牙人到這里時,這個國家混亂不堪,正是西班牙人征服它的好時機。

瑪雅建筑 瑪雅城市遺跡——美洲大陸的尼尼微和巴比倫——現在被散落在熱帶叢林中。歐洲人到這里時,仍有人住在尤卡坦半島的一些城市里,盡管人們很快就遺棄了這些城市。現在幸存的遺跡主要是祭壇或金字塔上的廟宇和神殿,樓梯從一側或多側通向這些建筑的頂部。大多數金字塔是階梯式建筑,框架由用燧石鑿子切割的軟質石灰石建成,填充物是砂漿和小石塊組成的粘合劑,飛檐由硬木制成。一些瑪雅建筑高達三層樓,有許多有拱形天花板的房間。無人知曉建造拱形結構的真正原理。在這里,建造者將側壁的石板依次重疊,直到一塊扁平的石頭可以跨越頂部狹窄的空間。有趣的是,許多瑪雅建筑的方位朝向都明確地與指南針的特定指向相關。

瑪雅建筑的內部結構

瑪雅雕塑

瑪雅雕塑 瑪雅人神殿的墻壁、柱子和屋頂,甚至神殿的金字塔的表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瑪雅人的石板浮雕,尤其是灰泥雕塑,往往技藝精湛,精妙地刻畫出動物、人和神的形象。不過,目前人們還沒有發現完全立體的雕像。因為瑪雅人不了解金屬,所以雕塑和瑪雅建筑一樣,都是瑪雅人用石頭和木制工具做成的。

瑪雅科學 瑪雅人的科學成就突出。他們的祭司——人民的領袖和導師——非常了解天文學,可以計算金星運行的周期,或許還可以計算其他行星運行的周期。瑪雅人將農歷和陽歷統一起來,設計了一套歷法,有十八個周期,每個周期二十天,最后再加五天。在算術方面,瑪雅人掌握了局部變量的原理,使用了符號零,能記下和處理超過一百萬的數字。文字的音形至少偶爾會一致,單詞和音節符號正在取代代表物體或思想的圖畫。瑪雅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頭上,或者畫在纖維紙做的書——抄本——上。現代學者已能破譯指代數字和歷法系統的象形文字,進而深入了解瑪雅文化繁榮的時代,不過,現代學者在閱讀整個手跡方面進展緩慢。盡管這樣,人們目前清楚的是,瑪雅人是一個熱愛文學的民族。他們的歷史、哲學和詩歌已經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形式。

瑪雅人的雕塑

阿茲特克人

阿茲特克人 自稱墨西哥人或阿茲特克人的印第安部落使用的語言為納瓦語如今使用納瓦語的有亞利桑那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皮瑪族人(Pimas)、下加利福尼亞的塞里人(Seri),以及雅基族(Yaqui)、科拉族(Cora)和惠喬爾族(Huichol)的印第安人。——原注,這種語言與美國落基山脈地區的人們使用的肖松尼語有親緣關系。說納瓦語的民族從西北部幾度遷入墨西哥,散布到全國各地,包括特萬特佩克地峽。阿茲特克人是最后一波遷移過來的納瓦人,大概在11世紀或12世紀來到這里。1325年左右,在一個叫特諾奇的酋長的帶領下,阿茲特克人在現在墨西哥城所在地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定居點。

阿茲特克帝國 阿茲特克人很快就開始在阿納瓦克高原上擴張。他們與特茲庫科湖中央島嶼上的另外兩個部落——普韋布洛,西班牙語意為“村莊”——聯合起來,形成了部落同盟,征服了許多鄰近的民族。阿茲特克酋長——西班牙人稱他為“皇帝”——統治著一個位于墨西哥灣和太平洋之間的帝國。而且在特諾奇蒂特蘭,阿茲特克戰神凌駕于被征服部落的神祇之上。阿茲特克人的帝國存續了不到一個世紀。1520年,埃爾南多·科爾特斯帶領西班牙人將這個帝國夷為平地。

特諾奇蒂特蘭

西班牙人摧毀阿茲特克帝國

阿茲特克歷史的來源 我們對阿茲特克人的了解與對瑪雅人的了解一樣,部分來自對少量紀念碑銘遺跡的考察,部分來自早期西班牙歷史學家和接受過西班牙教育的土著的描述-這些描述往往很精彩。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從阿茲特克圖形文字圖形文字其實也屬于象形文字,這里這樣表述是為了和瑪雅人的象形文字稍加區分。中獲得價值很高的補充信息。圖形文字是用鮮艷的顏色在獸皮上或在龍舌蘭纖維紙上完成的作品。圖形文字往往有很多細節,詳細描繪了節日、祭祀和人們生活的特殊之處,記敘了重要事件的日期和名人的名字。西班牙征服這里后,這些極其珍貴的記錄大部分消失了,但仍有一些保存了下來。有些是原始的記錄,有些是復制品,包括羅馬抄本、巴黎抄本和牛津抄本。因此,研究阿茲特克歷史的學生可以查閱它的現存文獻。

文化 初到墨西哥的納瓦人是一群遷徙的獵人和漁民,除了與野蠻的生存狀態相關的技能,他們沒有其他任何技能。然而,新環境氣候溫和,土壤適合種植玉米,有利于發展農業,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因此,納瓦人最終定居下來,創造出我們非常熟悉的阿茲特克文化。阿茲特克人的文化與納瓦人的文化似乎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瑪雅人。瑪雅人曾占領過阿納瓦克高原,至少北至墨西哥谷。

社會階層 阿茲特克社會以氏族為基礎,每個部落分成若干氏族,每個氏族共同擁有一部分部落領土,每個家庭擁有并耕種一份公有土地。所謂的貴族階層居于氏族自由民之上,貴族成員壟斷著國家的一切高級職位。貴族與仆人的關系令人想起歐洲封建制度的一些特點。自由人之下是奴隸。他們是戰俘、受懲罰被奴役的人及被父母賣掉的孩子。

阿茲特克人的節日

阿茲特克人的祭祀場景

政府 與美洲印第安人相比,阿茲特克人有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政府。兩個首領占統治地位。一個是民事首領——“蛇女”,一個是軍事首領——“男性首領”。阿茲特克是一個非常好戰的民族。因此,其軍事首領的影響要大得多。我們可以從圖畫記載推斷出阿茲特克統治者的專制和奢侈。圖畫描繪了成千上萬的披風、獸皮,成袋的金粉,青銅斧頭和其他物品。這些通常是城鎮交納的稅收或城鎮的進貢。

采集龍舌蘭的汁液

阿茲特克人的職業 阿茲特克農民種植玉米——主要的糧食作物,以及西紅柿、紅辣椒和現在西班牙人稱為“菜豆”的豆類。西班牙人從阿茲特克人那里學會了制作甜飲料和令人陶醉的、儀式上飲用的龍舌蘭酒。龍舌蘭酒由龍舌蘭植物的汁液制成。阿茲特克工匠雖然不了解鐵,但加工了銅和錫及被稱為“青銅”的兩種金屬的合金。然而,金屬器具沒有取代黑曜石和其他堅硬的石質器具。西班牙人第一次進入墨西哥時,看到理發店里的男人們用黑曜石剃刀刮胡子。阿茲特克商人們形成了一個重要而體面的階層。每隔五天,每個重要的城鎮都有定期的集市,阿茲特克人可以用一管管金粉和充當零錢的可可豆作為貨幣來進行交易。此外,阿茲特克人會制作精美的陶器,織出的棉布幾乎和絲綢一樣精細,擅長用熱帶鳥類華麗的羽毛做羽毛制品,用石頭建筑房屋的技藝高超,還會雕刻木頭和石頭。

文明 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都有一個陽歷,都沒對一年中超過三百六十五天的六個小時進行任何修正。阿茲特克人把一年分為十八期,每期二十天,剩下五天。這種劃分方式和瑪雅人一樣。這兩個民族都認為,年底增加的天數是不吉利的,人們不會在那個時候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阿茲特克人的計數方法建立在二十進制的基礎上,用“20”來計算。因此,一面旗幟代表數字“20”,一根羽毛代表“400”——“20”的“20”倍,一個錢包代表“8000”——“20x20x20”。為了方便起見,這些符號可以二等分和四等分。上文所述的阿茲特克圖形文字類似于瑪雅人的象形文字。阿茲特克的圖形文字使用“字畫組”,即字母和圖畫組合,進而逐漸語音化。阿茲特克人用實物圖作為單詞,實物的名字與圖形代表的單詞或音節相似,圖形與音組合起來成為人和地點的名字。西班牙征服這里后,當地人根據基督教信徒帶來的拉丁詞調整了“字畫組”,譬如用“水”(a)和“蘆薈”(me)的圖來表達“阿門”(amen)。至少對阿茲特克上層階級的孩子來說,教堂附屬學校經常教授他們寫作、算術和其他學科的知識。

阿茲特克人的集市

宗教 阿茲特克人宗教信仰的核心是崇拜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如太陽、月亮、星辰、火和植物。阿茲特克人認為,這些都是神圣的存在,都有各自相應的神祗。戰神威濟洛波特利位居阿茲特克眾神的最頂端。特斯卡特利波卡是生命的化身,既能給予又能奪走人的生命。玉米神森特奧特爾掌管農業。雨神特拉洛克掌管降雨。羽蛇神克察爾科亞特爾是風神和天空之神,代表法律、秩序和啟蒙。除了溫和的羽蛇神,對其他神都要使用活人祭祀,阿茲特克活人祭祀的規模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大。戰俘和兒童被帶到金字塔神殿的頂端,躺在一塊石頭上。他們的胸膛被黑曜石刀割開。他們仍在跳動的心臟被撕碎,作為祭品獻給嗜血的神祇。據西班牙編年史記載,每年有數千個囚犯在不同的節日里被屠殺。這些邪惡的儀式背后隱含著這樣一種信仰——神祇需要食物和水來維持生命。因此,阿茲特克人不斷與其他部落交戰,以便為祭祀神祇提供活人。西班牙人當然非常厭惡阿茲特克宗教的這一特點。不過,他們似乎夸大了這種宗教的普及度。無論如何,這種祭祀與洗禮、懺悔等儀式并存。這是阿茲特克人表達敬畏的方式。許多阿茲特克人的禱告語言文雅,記錄著他們的精神感受,和對神的贊美詩一起被保存下來。

特斯卡特利波卡與羽蛇神克察爾科亞特爾

玉米神森特奧特爾

特諾奇蒂特蘭 在西班牙人征服阿茲特克的過程中,幸存的阿茲特克建筑很少。只有通過西班牙人的描述,我們才可以了解到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這座城市坐落在特茲庫科湖的兩個島嶼上。三條黏土修筑的長堤將這座城市與大陸連接起來。市中心有一個標志性的大廣場,廣場是貿易和公眾集會的場所。廣場周圍矗立著二十多座神殿、牧師的居所、學校、統治者住宅和民眾居住的大型公共房屋。這些都是由石頭建造的、一兩層的建筑物。

奇布查人 另一支文明程度很高的印第安人是奇布查人。他們占領了馬格達萊納河以東的波哥大高原。不過,他們的影響似乎已從哥倫比亞滲透到中美洲和委內瑞拉北部,向南則滲透到厄瓜多爾。奇布查人的文化與印加人相似。然而,因為奇布查人沒有家畜,也不生產銅器,所以文化不太先進。沒有證據表明,奇布查人有可以與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媲美的文字和歷法系統。

印加人 最合理的理論指出,印加人的祖先留下的的的喀喀湖南端的蒂亞瓦納科遺址是印加文明的證據。海拔將近一萬三千英尺的高原上留存著一座宏偉城市的遺跡。或者說,如果不是一座城市的遺跡,那就是避難所、堡壘和宮殿的遺跡。這片高原上的廢墟曾延伸了十英里,由輪廓分明的巨石筑成。美洲的其他地方都沒有這樣宏偉的建筑。至少在基督教時代開始時,這個巨石文明似乎就已經出現了。盡管后來野蠻的入侵者摧毀了這種文明,說蓋丘亞語的印第安人仍將它保存了下來馬丘比丘是一座石頭城。1911年7月24日,耶魯大學教授海勒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率探險隊發現了馬丘比丘。據說,馬丘比丘是安第斯要塞,是遠古巨石文化時代幸存者的避難地。這座城市廢墟距離庫斯科兩天左右的路程,位于烏魯班巴河(Urubamba)流域一個幾乎無法進入的峽谷中。——原注。大約在西班牙征服這里四百年前,這些說蓋丘亞語的民族定居在肥沃的庫斯科山谷。人們稱他們為“印加人”——“太陽的孩子”,最初這個名字只是指統治者及他的家人。

奇布查人的村落

曼科·卡帕克

印加帝國 傳說曼科·卡帕克是印加帝國的創始人,也是庫斯科城的建造者或重建者。憑借高超的軍事才能和謀劃好的婚姻,曼科·卡帕克的繼任者統一了許多安第斯部落。16世紀早期,西班牙人到來時,印加帝國全長約兩千七百英里,從厄瓜多爾基多以北的安卡斯馬約河,一直延伸到現在智利圣地亞哥以南的毛勒河。印加帝國的面積相當于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面積,人口有一千萬左右。

印加人

印加帝國的組織機構 阿茲特克人只向被統治的阿納瓦克人索取貢品和征集士兵,而印加人竭力鞏固對遼闊疆域的統治。在被征服領土的戰略要地,印加人修建堡壘,建立定居點,統治講蓋丘亞語的農民,維護從庫斯科到帝國各地的軍事道路,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小路。這些管理措施與意大利、羅馬的管理措施驚人地相似,而且似乎很有效。一個西班牙征服者證明,印加人是有能力的、精通政府管理藝術的族群。印加人得到了被統治人民的敬畏、服從和尊重。

印加社會 我們可以把印加帝國的制度描述為一種宗教專制制度。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印加統治者手中。作為太陽之子,統治者具有神的屬性,被臣民類似崇拜地敬畏著。印加統治者從政治身份來看是皇帝,從宗教身份看是神祇。印加官員管理著耕地的分配。這些耕地和耕地的產物,一部分屬于皇室,一部分屬于太陽祭司,一部分屬于氏族或當地村落。個人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因此,農民不能出售或遺贈他的財產。印加官員必須確保每人都住在固定的地區,從事固定的工作,并做好分內的事。如果印加人拒絕完成分配的任務,他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個強大的國家與國家教會結合起來,持續地監督和管理著人民的生活。在古代秘魯,人們沒有個人自由。最終,當地人習慣了被動地服從,缺乏主動性,無法堅決抵抗推翻印加帝國的少數西班牙人。

印加文化 秘魯印第安人是熟練的農民,擅長種植玉米、木薯、土豆和棉花。他們懂得使用肥料,修建高架渠和灌溉溝渠,在高山上開墾梯田。如前所述,他們馴養了美洲駝和羊駝。秘魯人還擅長實用技藝——切割石頭、紡紗和編織、制作陶器,以及冶煉金、銀、銅。在某些方面,他們可能超越了墨西哥印第安人。然而,秘魯人沒有歷法,也沒有體系化的文字——無論是圖畫還是象形文字。奇普——帶結的彩色字符串——非常巧妙地依據十進制用于計數。印加宗教的核心是崇拜太陽。太陽是很少需要犧牲人去祭祀的神祇。這標志著印加祭祀儀式比血腥的阿茲特克祭祀儀式更進步。復雜的儀式、慶祝活動和朝圣是太陽崇拜的特征。早期西班牙統治者稱,印加人民非常平和、守秩序,幾乎沒有偷竊和暴力犯罪行為。總的來說,印加文化證明了印第安民族智力和道德水平都很高。

美洲駝

1533年,最后一批印加人被處決

庫斯科 庫斯科是曾經神圣的太陽城,位于的的喀喀湖西北一百五十英里左右,坐落在海拔超過一萬一千英尺的山谷中。1533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占領庫斯科時,宮殿和神殿的規模及宏偉程度令西班牙人驚嘆不已。西班牙征服者要么把這些建筑夷為平地,要么把印加宮殿和神殿融入西班牙人自己的建筑中。不過,現在人們仍可以看到很長一段印加城墻,城墻的磚石結構展現了印加人的高超技藝。沒有水泥,印加人通過切割石頭并將其連接起來筑成城墻。庫斯科北邊是薩克塞華曼,上面矗立著的堡壘可能比印加帝國還要古老。薩克塞華曼堡壘的面積、牢固的構造和許多體積巨大的單體石頭,共同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史前遺跡。

美洲原住民的進步 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奇布查人和印加人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不僅在肥沃的高地上發現了農耕民族栽培玉米的方法,而且在熱帶地區或靠近熱帶地區、溫度因海拔升高而降低的高地上栽培玉米。他們都沒有鐵,瑪雅人和奇布查人還沒有銅。除了秘魯的美洲駝和羊駝能略有幫助,沒有馴養動物配合他們勞作。他們也沒有帶輪子的車。他們都沒有發明字母表或音節表,而且奇布查人和印加人對象形文字一無所知。在算術、天文學和歷法方面,似乎只有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然而,他們已有的科學知識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恰恰相反,他們的知識傳播范圍只面向貴族階層和祭司階層,不面向平民階層。西班牙的征服導致貴族階層和祭司階層消亡。結果當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識與文化。不過,考慮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實際障礙和這些民族原本可以相互學習卻因相互隔絕無法交往和接觸的事實,我們很可能會感到驚奇: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竟然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就。然而,這些民族早期的文明完全毀在了歐洲人手中。這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北宁市| 仪征市| 祁东县| 新民市| 农安县| 措美县| 宽甸| 汤阴县| 乳山市| 肥乡县| 汤阴县| 巴塘县| 沁阳市| 澄江县| 邯郸县| 上杭县| 九龙坡区| 卓资县| 封丘县| 遂平县| 曲靖市| 沁源县| 白山市| 台州市| 永兴县| 阜城县| 拜泉县| 双峰县| 鄄城县| 长沙县| 长垣县| 兴和县| 灯塔市| 乌兰察布市| 湘乡市| 分宜县| 集安市| 镇安县| 甘孜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