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型思維訓練2
- (美)安妮·布洛克 希瑟·亨得利
- 2582字
- 2020-06-15 18:44:12
中文版序言
花只會開在你種過的地方
自2018年《成長型思維訓練》中文版出版以來,成長型思維教育在華夏大地上如雨后春筍一般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家長加入了踐行的隊伍。一些學校找到我,想全校實施成長型思維教育。不少中小學教師告訴我,她們憑一己之力,在自己的班級中教學生成長型思維,在教學中體現成長型思維。我看到更多的,是廣大家長充滿熱情的行動,從自己做成長型思維的父母開始,身體力行引導孩子做成長型思維的人。很多人欣喜地向我分享他們的收獲和孩子的進步。當他們高興地說孩子簡直脫胎換骨時,我總是笑著回答說,這就是科學的力量。
科學是可以給人生帶來幸福的力量。與阿Q精神或者半杯水樂觀不同,成長型思維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所以它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根源是在潛意識深度相信包括智力在內的各種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如能力、性格乃至世界,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努力并且方法得當,你總能讓自己變得更棒。其中智力可塑性信念是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基石,而這個基石本身是鐵證如山的科學事實。所以,無論經歷多大風雨它都不會倒。有了它,孩子的心靈便有了定海神針。
在欣喜越來越多的人從成長型思維中獲益的同時,我也遺憾地看到社會大眾對它還有不少誤解、誤用。例如,有些教師和家長指望把它當作將自己意愿強加給孩子的手段。有些人以為成長型思維教育一勞永逸,教了孩子一次后就再也不用做任何跟進了。還有些人希望成長型思維是萬能藥,包治百病,如果事與愿違,就心生疑慮。有一位媽媽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她的孩子在我這里接受成長型思維訓練時,各方面表現都挺好。孩子在培訓班里遇到挑戰時迎難而上,犯錯誤時虛心接受批評,自我反省、改正錯誤都非常快。老師們看到這孩子的長足進步,都很喜歡他。然而課程結束后我們回訪時,他媽媽表示非常不滿,抱怨說孩子“還是頂嘴,不聽我的話”。抱著吃驚的心情,我約談了那位母親。結果發現她把自己和兒子之間事無巨細的不同意見全認定是孩子有問題,她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了解、沒興趣。至于與孩子建立合作型的關系,她更是連想都沒想過。當我指出問題后,這位媽媽才恍然大悟,大人和孩子的心沒有通路,教育就無法開始。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并不是特例。
如果把教育者必須擁有的知識技能比作一棟別墅的話,成長型思維像是二樓。它下面還得有一樓,有地基,上面還有三樓。教師和家長應該先學會如何共情、如何與孩子建立關系、如何與孩子合作解決問題,以及在這之前,要知道如何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而在掌握了這些之后,要教孩子有效的學習策略。過去兩年里我不得不給一波又一波的大人開書單,給他們推薦大摞大摞的書,來幫他們補上在有能力成功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之前,所必須了解的基礎內容。說實話,這挺累的。有時候我想,如果有一本書能集中告訴讀者這些東西,那該多好啊!
當青豆書坊把本書稿交給我時,我的感覺簡直像是看到兩位作者在大洋彼岸對我的會心一笑,大家真是心有戚戚焉。看來,她們在美國也遇到了麻煩,和我在中國遇到的一模一樣!若要我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本書的作用,就是“補課”!這本書里給的,正是上文所說的,那些在實施成長型思維教育中遇到問題的教師、家長需要補上的內容。有哪些呢?
首先,要想幫助孩子,你必須先與他/她建立積極溫暖的關系。中國在這方面的現狀有不小的進步空間。我上初一的兒子告訴我,他班上很多同學非常討厭回家。有些同學是住讀生,本來見父母的機會就少,卻還嫌多。有個同學每到星期五就在教室里捶胸頓足,抱怨“又得見到我媽媽了,好煩!好煩!好煩!”親子關系如此,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似乎也不容樂觀。2019年我做過一門視頻公益課,科普成長型思維,得到了很多熱情的留言。但其中有不少孩子說的竟然是,這課真好,但大人們不會相信的。有個初中生留言說:“我們討厭一門科目,往往都是因為討厭老師……你都討厭TA了,你怎么還會喜歡上TA的課?那成績自然就不好了……”孩子說的沒錯。我們每位老師、每位家長也都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的。試試回憶,當你對批評你的長輩煩厭有加、避之唯恐不及時,他或她的批評使得你全心傾聽、深以為是、醍醐灌頂嗎?當然不是。那你憑什么期望你和孩子關系不好的時候,孩子能聽得進去你的勸誡呢?其實,要想讓孩子聆聽你的意見,首先得讓他愿意接受你這個人。換句話說,關系是前提。本書中一半的章節,都是在告訴你,關系多么重要,以及如何與孩子建立積極的、合作型的關系。特別提示,本書第7章中所說的“共情”,是中國人普遍最需要惡補的部分。我們中國人常常了解同情,卻不會共情。
如果把上述的與孩子建立關系比作一樓,把成長型思維本身的內容比作二樓,那么元認知策略可以說是教育者須知的三樓的內容。元認知指人對自己思維的思考,學習中的元認知策略則是一系列具體方法,它們是提升學習成效的通途。做成長型思維教育多年來,我發現培訓能帶給孩子的,本質上是個窗口期。在窗口期內,孩子相信努力就能帶來進步,因此愿意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嘗試、堅持和堅韌。然而如何讓孩子長期保持這種狀態呢?唯有讓他們真真切切地看到努力確實帶來了進步。但眾所周知,如果方法不當,努力不一定能帶來進步。所以,善加利用窗口期,教孩子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就變得十分重要。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進入良性循環,讓小成就積累,帶來更大的成功。元認知策略正是有效學習方法的核心之一,本書的第4章對此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紹。
最后,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他人。每次坐飛機,你都會聽到安全提示中強調說,如果需要戴氧氣面罩時,大人一定要先給自己帶好,然后再去幫孩子。同樣的道理,只有當你學會并做到了自我賦能,自己反思,自我調整,你才可能有足夠力量去做好上面所說的一切。所以,本書最后一章所講的教師和家長的自我關懷就像地基一樣重要。
花只會開在你種過的地方,這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誠然,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教育者,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這并不容易。即使你做了,我也不能保證你就能做到什么。但如果你做到了,一定是因為你嘗試了,努力了,遇到挫折時堅持沒有放棄,犯錯誤時從中學習教訓。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它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條路。
黃臻
2019年8月1日于北京
(黃臻,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非智力因素教育項目負責人、全國非智力因素學術專業委員會理事)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讓孩子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掃碼免費聽《成長型思維訓練》,20分鐘獲得該書精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