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康談中國經濟力量之二:成長力
- 賈康
- 17字
- 2020-06-03 16:21:11
第一章 可持續成長和高質量增長的源泉
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與突破方向
時間:2018年12月28日
地點:北京
會議:《證券日報》高峰論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最直接的挑戰,是不期而至的外部沖擊和內部矛盾凸顯交織而成的不確定性。我接觸到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以及企業界、金融界的朋友,他們都感受到了這種不確定性。從市場預期來看,中央明確提出必須要在“穩預期”方面把握好相關要領。我們自己能選擇的是什么?在討論中,很多人提到,要把握好“我們應該選擇、應該做好的‘自己的事情’”。我的理解是,自己能夠選擇、自己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就是我們的確定性。
中國經濟還有相當可觀的發展縱深空間。就工業化水平而言,不能簡單照搬國內外一些學者的判斷,即人均國民收入接近1萬美元,就可以認為到了工業化后期。其實,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具備了一些工業化中后期的特征,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的水平??傮w來看,中國工業化正在經歷一個從中期向后期轉變的過程。中國經濟后面的縱深發展,對應了將近14億人口這樣一個世界最大人口規模的市場,以及與工業化相伴的城鎮化所形成的成長空間。
把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43%)與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59%)結合起來看,中國真實的城鎮化率可能只有50%左右。國際經驗表明,真實城鎮化率到了70%左右,才會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入低速發展階段。由此可見,中國城鎮化率至少還有20個百分點的空間。如果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那么我國城鎮化還將有20年的高速發展期。一輪一輪建成區的擴大,一輪一輪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一輪一輪產業互動和產業升級,一輪一輪人力資本的培育,就是中國經濟所具有的韌性、空間和回旋余地。這些都是中國自己可以確定的發展空間。無論風云如何變幻,我們自己要知道,只要沿著改革開放這個現代化的道路走,堅定不移地在改革方面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通過擴大開放進行全球多邊博弈,我們就一定有可選擇的空間,而且也完全可以把握好確定性。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確定性,就一定能支撐我們在新的挑戰和考驗面前,維系中國作為世界人口規模最大的經濟體6%左右的超常規發展速度。
按照以上的理解,從當下的不確定性說到我們要把握的確定性,就要落到最關鍵的改革問題上。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實際上,如果說改革進展中有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為代表的通盤部署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央那時要求的時間表——事關“關鍵一招”和“最大紅利”的牢牢把握,其進度上是到2020年改革應該“取得決定性成果”。這個時間表的要求告訴我們,中國已經到了改革的深水區,我們必須攻堅克難。就如在金融市場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改革深化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阻力。
如何真正按照中央時間表的要求把“硬骨頭”啃下來,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來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我們才能如愿地真正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在深化改革過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就是當年鄧小平所說的改革開放之市場取向改革,在改革深水區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色彩的一個表述,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推進的改革的承前啟后和繼往開來。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牢牢把握住,把深化改革的事情做好,才能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需要厘清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具體的機構和單位如何把握好本職工作和配合全局要求來深化改革這樣一條基本線索。我們需要把自己可能的作為融入中國以改革為“龍頭”的現代化事業。這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在經濟社會轉軌的過程中,要在中央全局部署和指導之下,沖過“歷史三峽”的瓶頸期,經受住決定性的考驗。我們希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有繼續發展的后勁兒,支持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一步通過“新的兩步走”,實現中國夢。
當下最突出的是中央要求的“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進程問題。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進一步凝聚共識。比如,在財政和稅收領域,按照中央原來的要求,財稅體制改革要在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雖然前期財稅體制改革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進展,但到2018年年底,在通往既定目標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對此,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哪怕時間拖后一些,也一定要鍥而不舍地尋求“決定性成果”的突破。
當下,我們應該進一步形成關于正確的方向感的共識,因為這是實質性推進改革過程有必要加以強調的一個關鍵點。黨的十九大已給出了很好的指導精神,但社會公眾仍有不少的糾結和困惑。那些違背中央大政方針的錯誤思潮,比如消滅私有制、民營經濟離場、公私合營、改革開放不是旗幟等,動輒就可以在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而與此同時,一些持不同意見、想與之商榷的研究者,或者工作在一線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同志,要想發表不同的聲音,卻有種種顧慮。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其實,中央在十九大之前就已經把“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個關鍵性的認識寫入文件并解釋得非常清楚了。但是很遺憾,整個社會的氛圍使我們在改革的重大方向上,真正要去打開創新局面時,容易畏首畏尾。反而另外一些違背中央大政方針的思潮容易興風作浪。
所以,我們要根據中央領導一系列明確的講話、重要的指示精神及國家文件,來凝聚改革攻堅更明晰的共識,更好地把握、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我們要結合豐富的實踐,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在這個取向之下,我們應進一步強調樹立正氣擔當、弘揚創新的精神。在配套改革期間,如何力求逼近“決定性成果”,中央早已經給出了方向,即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就要結合突破方向,進一步討論如何去解決創新方面的阻礙和困惑。
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創新面臨重重約束。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而大膽地試該怎么試?如何能夠保證試了以后不出紕漏?這是一線人員普遍的心態。如果實際生活中大家只是表態、貼標簽,那么創新從何而來?沒有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決定性成果”顯然是不可能如愿取得的。
一方面,我們應該盡量減少貼標簽式的爭吵和辯不清楚的爭論。鄧小平說:“不爭論是我的一大發明。”那個時候,正是因為避開了誰也說服不了誰、永遠吵不出結果的很多爭論,才實質性地推進了“闖”和“試”的進程。另一方面,我們當然也意識到,當下有些爭論已經無法回避。就如“消滅私有制”的觀點,堂而皇之地擺在那兒,我們該怎么認識它?這就需要爭論。有時,應該采取不爭論、少爭論的態度;有時,應該在理論聯系實際的情況下,鼓勵進行百家爭鳴式的嚴肅的學理商榷。
在實際生活中,“形勢比人強”——現在有外部不期而至的壓力,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變壓力為動力。在中國和平發展過程中并不是只有中美關系。一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博弈是不可回避的,我們要盡可能斗而不破,繼續通過雙邊博弈,在斗而不破的過程中,爭取走出一條繼續推進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們應更開闊地發展多邊博弈,積極地與日本、歐洲、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等開展廣泛地交流,進行多邊互動。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實際上會倒逼我們推進實質性的改革。
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杜潤生老前輩評論說,入世“清理文件柜”,這就是中國的“變法”。原來很多白紙黑字寫明的法規都是要嚴格執行的,在法治社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就要“清理文件柜”——不能跟國際規則接軌的法規,通通都要取消。這實際上就是在倒逼中國“變法”,而“變法”就是求新、就是圖強。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中央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大幅度降低關稅、放寬金融領域的準入。這些都會改變原來的法規。在創新事項上,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擴大開放倒逼所形成的正面效應。
此外,還有另一個角度:處理國內矛盾,要特別注重各方面相對容易達成的共識,即加強管理。比如財稅領域,中央現在強調全面績效管理。這在實際生活中離不開預算透明度的提高和公眾參與。《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首先審批通過了財稅配套改革方案,即《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預算改革的第一條就是要進一步透明、公開,以利于加強管理,優化全社會的監督。從中央到地方,除了少數需要信息保密的部門,其余部門預算信息都要放到網絡上,接受全社會的監督。這實際是給予公眾對政府履職相關信息的知情權,知情權后面就是質詢權、建議權和監督權。這種從加強管理切入的制度建設,實際上就是要解決現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要面臨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融合問題。對于這些方面,我們要抓住不放,要做好實事。擴大開放和加強管理都能潛移默化地推進配套改革。此外,我們還要繼續鼓勵必要的基層創新。
2018年年初,大家都在展望如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給出了明確的指導精神: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工作再抓實。這就是要從思想解放到改革的深化、攻堅克難,都落到抓實上。我們看到,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前后的一些明確的指導精神,就是一定要落到抓實上。我理解的“抓實”,要援引中央強調的一個精神,即“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
而實際生活中,該如何貫徹這個精神?毋庸諱言,在執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偏差,就是大家都在講創新,但不講如何創新,特別是不講在我們自己的轄區、行業及特定的領域中,該如何允許試錯。當下形式主義的一大表現,就是只表態、不行動,因為這樣最安全。如果有人改革意識比較強,愿意做這種創新實驗的話,一旦行動起來,那么,他實際將面臨“1個人做事,N個人監督”的壓力。實際生活中有那么多錯綜復雜的矛盾,他的一舉一動若稍有偏差,會不會被人抓住“小辮子”?現實問題隨之而來。所以,一些一線同志不敢動,動輒得咎。這絕不是中央所要求的氛圍,也不是我們現在面對中國經濟主要問題尋找突破方向時應該形成的社會環境。
所以,我們在總體上把握規范性、注重合規的同時,要為創新留出試錯的彈性空間;要在凝聚改革共識的過程中,貫徹落實中央所說的“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實際工作中推動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一種動力、一種配套條件。與大家共勉:為改革創新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