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始于和書相遇的奇跡
- 貓頭鷹在黃昏起飛(試讀版)
- (日)川上未映子 村上春樹
- 1922字
- 2020-05-22 18:01:15
—— 這回我強烈感覺到的,是您一開始就說三十年前反復說過的話:一是為了消除贅肉而過有規律的生活,能動地待命;二是維持足以潛入心靈底層而又從中返回的體力。而這兩點對于您心目中“作為職業的小說家”有多么重要。
村上 嗯。倒像是一條道跑到黑,可我一向絮絮不止的確定是這個。
—— 那當然也是您的人生狀態。在這個意義上,除了您,我想任何人都無法再現。但我強烈覺得讀者也還是會從中得到某種大的東西。您的文章中產生的節奏啦,讓故事潛入時出現的東西啦,讀者也會整個接受下來,懷有想向那種東西靠近的類似憧憬的心情。因此,據說征集新人獎作品時,一時有相當不少的應征作品是您那樣的行文方式……
村上 那個嘛,我也常聽人說,莫名其妙啊(笑)。所謂相似是怎么一回事呢?
—— 有的小說只能讓人認為:“好喜歡村上春樹啊……”
村上 我也不時讀得給人說成“和村上君一模一樣”的東西。不過作為本人覺得一點兒都不一樣,很想問到底哪里一樣?感覺上?
—— 倒也是啊!出于喜歡這點感受得到,氣氛也在模仿,而是不是相似,那或許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村上 六十年代快結束的時候,馮內古特[21]啦布勞提根[22]啦,那些人人氣大得不得了,我當然也喜歡來著,心想若是能寫出那樣的文章就好了。可實際上怎么也寫不出來。作為那些人的小說風格,“啊,小說這東西也可以這樣寫!這種寫法也是有的!”那樣的通透性倒是起了不少作用,但文章遣詞造句很難依樣畫葫蘆。
—— 寫不來。再說寫得來也沒了寫的意義。這是因為,假定有非您莫屬的那種“村上魔力”,一來我認為那當然是持續寫作當中打磨出來的,二來我想在方法論上也是久經洗禮爐火純青的。不過在那之前會不會有開始寫作前您身上就已存在的類似原礦石那樣的東西呢?
村上 可能有的吧!我想不至于完全沒有。盡管終歸是從結果上倒推出來的……
—— 開始寫小說以前的生活中,例如寫給誰的信或交談中可有讓“魔力”那樣的東西發揮作用的什么?在不同于創作的日常感覺上。
村上 覺得情書寫得相當夠意思,如說服力什么的。
—— 怪不得(笑)。倒是道聽途說,初中時代您好像是個傳奇性學生,是吧?
村上 不大清楚。不過電影導演大森一樹君和我同是兵庫縣蘆屋市立中學的,比我晚三屆。他的班主任老師也是我的班主任,一次他編文藝刊物啦文集什么的,結果那位班主任老師這樣說道:“那樣子不行的。三年前有個叫村上的厲害學生,你連他的后腳跟都比不上!”(笑)大森君倒是說:“春樹君,當時你就有名了!”
—— 眾多學生里邊能給老師那么說,實在非同一般啊!
村上 不過我可是沒有對得上號的記憶。
—— 那時候就喜歡寫東西來著?
村上 哪里,不怎么喜歡的!寫作文什么的,倒是常常被夸寫得好。但我自己并不認為多么好,再說寫也沒覺得開心。只是,給人家寫讀后感,寫完了吃請來著。給一個抓耳撓腮寫不出來的家伙代寫,對他說寫出來了得請吃午飯,就唰唰一揮而就。回想起來,和現在做的一個樣。(笑)不過考試成績不怎么樣。所以,感覺上好像幾乎沒得到學校的關照。
—— 接受早稻田大學的坪內逍遙大獎時的演講,您也說來著:“全然不曾得到學校的關照”。(笑)
村上 大體是自己一個人這個那個鼓鼓搗搗。沒有多少從學校學得什么的記憶。個人收割倒是夠忙的。
—— 想必因為早就大致看了個遍。即便不用功,世界史啦國語啦,特別是英語……
村上 嗯。那種書看了很多。適當以自己的步調一鼓搗,大學什么的就進去了。畢竟那時候的早稻田大學考試比較容易。
—— 當真?(笑)說千道萬,您就是那般喜歡看書的吧?
村上 獨生子這個關系很大,我想。在外面打棒球,去海里游泳,當然書也看了,獨處的時候大體看書。家里到處是書。只要有書,就不會無聊。貓和書是朋友啊!
—— 一個人成了“作為職業的小說家”,為了維持下去就必須首先喜歡看書——怕是從這種地方開始的吧?不過,至關重要的是,喜歡看書這種地方是沒辦法教的。不能強制誰必須喜歡。如果不是所有的偶然不約而同地遇上書,如果沒有一顆對書本世界一往情深的靈魂,我想就不會發展到筆耕不輟的境地。在村上您這個人身上,那種奇跡般的偶然重合在一起,促成您開始寫小說,送去評新人獎……一切由此開始,最后走到這本名為《作為職業的小說家》的書這里。是吧?
村上 是啊……總之我在這本書中最想說的是,比如要想當作家,“就要和自己認定的對象全方位發生關系,一切取決于那種介入的深度”。若問那種介入是怎樣一個東西,其方向性、內容當然因人而異,但至少“深度”這個東西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深度,沒有足以支撐其深度的膽識,就哪里也去不了。往下就靠運氣了。我想我的運氣大概是好的,也只能這樣認為。
—— 就是說,盡管不能像村上春樹那個作家那樣開拓下去,但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介入的深度擁有這樣的過程,能發生同樣的奇跡。為此可以有這樣的方法——這本書給了我這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