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性的是非

一些學者認為,理性是一種抽象的專業能力。很多情況下,理性被看成解決那些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一種更為狹義的觀點:理性是工具理性,其背后的含義是根據已有的資源,為最想得到的結果而采取的一種行動方式。

這說明理性幫助人們獲得他們想要的結果。目標的預期效用如果和實現這些目標時的效用不一致,那么再去追求這樣的目標就會被視為非理性。因此,人們追求目標時需要一定的規則,在這些規則的約束下,他們的行為就是理性的。比如,根據期望效用理論,人們做出了最大化效用的選擇,那么他們就是理性的,否則就是非理性的。

然而,《理性之謎》的作者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和丹·斯珀伯(Dan Sperber)認為,推理本身也是一種直覺,理性是對一種表征進行直覺性推論的機制。他們甚至認為,理性的兩大功能是為自身辯護及說服他人,其目的是更好地社交,即向其他人證明自己是多么靠譜,以及懷疑其他人的行為并不靠譜。

一些學者認為,理性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顯著區別,他們認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提出的三段論代表了理性的思考方式。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理性是個人獲得更高深的知識、做出更明智的決策的一種手段,理性通過發揮智力功能讓人類優于其他動物。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年)曾在《人類的起源》一書中寫道:


在人類心智的所有能力中,我想人們會承認理性是處于頂端的。


在這點上,達爾文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從哲學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數千年來,哲學家們從未放棄過對理性的研究。長期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人類的理性是存在缺陷的。

但是,經濟學家似乎不想,也不愿過多地討論理性這個話題,他們直接做出假設:人是理性的,即理性人假設。

僅靠邏輯推斷還不能滿足傳統經濟學家們日益增長的追求,他們一直想努力將經濟學變為一門如同物理學一樣的科學。傳統經濟學將數學推導納入其分析問題的框架中,以便形成一門類似于物理學那樣看似精密的科學。

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年)通過《經濟分析基礎》(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奠定了數學分析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地位,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依然被稱為傳統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兩大工具學科。借助于數學,經濟學開發出了不少模型,盡管精度得到了體現,但也使得經濟學變得抽象、不接地氣并脫離實際。

同時,傳統經濟學家們還常常做出一些簡化問題的假設,為的是能夠掌控并駕馭那些所謂的前提,而對于現實社會的復雜性和變化性,他們則可以完全不予理睬。

物理學實驗中條件的簡化對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驗可以很好地排除一些干擾因素的影響,從而讓人們找到規律。然而,在復雜的社會系統下,傳統經濟學家們卻很難做到這點,他們只能寄期望于假設。

對于傳統經濟學家們來說,從簡化的幾條假設出發,推導出一個封閉的系統,才是他們最看重的事情。他們會常常用一句萬能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忽略其他變量和條件的變化。

經濟學既然是研究人們行為原理的學科,當然無法脫離人的心理去研究人的行為。有這樣一段對話,反映了傳統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之間的隔閡:


心理學家:“我們從不會以錯誤的假設作為討論問題的出發點?!?/p>

經濟學家:“那是因為你們從不做任何假設。”


傳統經濟學有一系列假定。在這些假定條件當中,有兩個最基本的假設:理性人假設和完全信息假設。在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也稱經濟人。理性人是自私的、純粹利己的。完全信息是指經濟人已經了解了任何市場上的信息。理性人在完全信息下,以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出發,就能做出最優的選擇。

然而,“人是理性的”這一假設遭到了質疑。1970年,這是關于理性與非理性研究的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絕大部分從事行為決策研究的學者普遍認為“人”是非常好的決策制定者。在那之后,學術界刮起了一陣研究“異象”之風,這些異象就是無法用理性人決策解釋的“非理性”現象。

心理學家的研究基本上都與理性人的結論相悖。很多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非理性的現象非常普遍,然而傳統經濟學家卻認為,這些發現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傳統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理性,那么他很快會破產,因此市場中存在的人都是理性的人。既然市場中最終剩下的都是理性的人,那么基于理性人的假設出發就是很有必要的。這種假設延續了純理性大腦的觀點,只重視大腦,而忽視了大腦與身體之間的生理作用。

“理性”割裂了人們的大腦與身體是有歷史傳統的,從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到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都認為存在一個純理性大腦指導著人們的行為。

柏拉圖認為意識就好比兩匹馬拉著馬車,理性大腦是車夫,手持韁繩,決定行進方向。其中一匹馬已被馴服,柏拉圖認為另外一匹馬綜合了諸多野獸的特征,車夫必須不停地鞭打它,才能讓它與被馴服的馬并駕齊驅。

從比喻可以看出,柏拉圖將意識分成兩個獨立的領域,靈魂這個矛盾體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徘徊。柏拉圖認為意識分為理性和感性,理性與秩序和哲學相關,因此優于感性。人們容易被沖動和情緒控制,理性可以讓人免于這一切,最終得到幸福。

西方文化長期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人既有充滿欲望的獸性,也有與動物不同的理性可以推理和預測。柏拉圖和笛卡爾的哲學思想為傳統經濟學奠定了基礎,理性成就了人類。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能割裂大腦與身體看待問題,并在其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提出,培養優良品質的前提就是學會管理情緒。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也曾說道:


“理性是且應該是激情(Passion)的奴隸,除服從激情并為之服務外,理性永不可能扮演其他角色?!?/p>


然而,后人誰會在意這些呢。理性被諸多知名的學者抬高,而情緒、情感、欲望則一直被貶低或忽視。

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曾指出,一個純粹的經濟人就是一個社會白癡,經濟學理論中到處都是這種理性的蠢人。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oseph Arrow)認為,“理性”既不是經濟學理論的充分條件,也不是經濟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按照理性的假設條件,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這個假設顯然是錯誤的,因此會導致與現實的各種不符。

一些研究說明,患有情感無能(Emotional Emptiness)精神疾病的人,智商、推理都不會遜于常人,但是他們的危險就在于沒有情緒。通常,測謊儀對精神病人也沒有什么效果,因為他們可以在情緒毫無波動的情況下撒下彌天大謊。給他們展示血腥、暴力、虐待等錄像,他們也不會出現正常人那樣的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沒有什么事情可以讓他們緊張、羞澀和難以啟齒,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愚蠢。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所說:


“當理性的生物非常之好,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找到理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炉霍县| 庆阳市| 盐池县| 威海市| 油尖旺区| 靖西县| 静海县| 河源市| 依兰县| 青州市| 惠水县| 河西区| 锡林郭勒盟| 澄城县| 新余市| 普定县| 山东| 肥东县| 旅游| 永济市| 长沙县| 巴东县| 内江市| 渝中区| 九台市| 海盐县| 盱眙县| 峡江县| 多伦县| 安平县| 车致| 西宁市| 翁源县| 香格里拉县| 灵武市| 攀枝花市| 乐昌市| 敖汉旗| 阿合奇县|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