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太黏媽媽,怎么辦?

作為父母,

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要鼓勵孩子,

相信自己的感受,

相信身體告訴自己的感受。

三歲之前的孩子黏媽媽,怎么辦?

孩子如果太黏媽媽,該怎么辦呢?

短暫分離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我們常常看到,三歲之前的孩子,尤其是不滿一歲的時候,特別黏媽媽。這是因為不足三歲的孩子,安全感還沒有吸收夠,孩子還沒有準備好跟媽媽分離。

一位媽媽,女兒一歲三個月了,特別黏媽媽,不管是媽媽洗澡、買菜,還是做飯,女兒都一直纏著媽媽,要媽媽抱;媽媽去衛生間,女兒會守在衛生間門口,不停地哭;就算是在玩玩具玩得非常開心時,只要媽媽一離開,女兒就會馬上追上來……可想而知,媽媽分身乏術,感覺非常崩潰。

孩子這么黏人,是因為孩子沒出息嗎?或者是因為媽媽做錯了什么嗎?其實不是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原本在心理上就是跟媽媽共生的。所謂“共生”,意思是孩子認為她跟媽媽是同一個人,所以當她發現媽媽不見了的時候,就會產生極大的恐慌,尤其是當孩子吸收的安全感不足時,孩子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被活生生分開或者“撕裂”的感覺。這種情況下,媽媽如果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那么孩子黏人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因為孩子越沒有安全感,就越喜歡黏著媽媽,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可是,媽媽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啊!面對這么黏人的孩子,媽媽應該怎么辦呢?

其實,只要按照以下三步來做就可以了——理解、接納和回到孩子身邊后的確認。

第一步是理解。我們要理解,孩子黏人的原因是“安全感不足”,只是需要補充心理營養而已。孩子有分離焦慮、黏人的表現,是非常正常的,跟“沒出息”一點關系都沒有。

第二步是接納。在理解孩子之后,媽媽要通過具體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對孩子感受的認同、行為的接納。首先要表達對孩子分離感受的認同,要讓孩子知道:“媽媽只是暫時離開,雖然現在我難過、傷心,但是很快我就能看到媽媽。”然后媽媽要表達自己能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比如用手輕緩地撫摩孩子的后背,同時告訴孩子:“不要怕,媽媽還在的,媽媽只是暫時離開一下。”然后放下孩子離開。雖然媽媽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是會哭鬧,但并不說明這個方法沒用。這個方法絕對是有幫助的,一次,兩次,三次……慢慢地,孩子就能夠理解:“雖然我現在看不到媽媽,但是媽媽并沒有消失,只是暫時離開,很快我就能再看到媽媽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安撫孩子的整個過程中,媽媽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平和與接納可以表現在媽媽說話的語調里,比如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怕,但是不用怕,媽媽還在,只是暫時離開一下。”

第三步是回到孩子身邊后的確認。等回到孩子身邊時,媽媽要對孩子說:“看到了吧?媽媽回來了,現在抱著你了,你不用怕。”

只要媽媽一次又一次地重復這三步,孩子對于普通生活里常常發生的短暫分離就會逐漸適應,不會那么緊張了。

分離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前面提到的是短暫分離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分離時間比較長。比如媽媽要去上班了,兩歲多的孩子通常會哭得非常厲害,甚至抱著媽媽的大腿,央求媽媽不要走。

應對方法還是“三步走”——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行為,最后按照約定回到孩子的身邊。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媽媽的語調和行為,要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了,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也不想和你分開,但是寶寶不要怕,媽媽會回來的,等媽媽下班回到家,寶寶就會看到媽媽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想一些辦法,來緩解這種較長時間的分離給孩子帶來的恐懼。比如可以給孩子一張媽媽的照片,告訴孩子,“如果你很難過,可以看看媽媽的照片”,或者“你想念媽媽的時候,可以抱抱媽媽的枕頭,上面有媽媽的味道”。媽媽上班之后,則可以抽空給家里打電話,跟孩子說幾句話。

另外,還可以經常做類似捉迷藏的游戲。比如拿一張紙,遮住媽媽的臉,然后突然拿開,通常這時孩子會哈哈大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雖然他剛才看不到媽媽,但媽媽并沒有消失。又如,媽媽躲起來,讓孩子去找媽媽,找到媽媽的時候,媽媽就抱住孩子,目的也是幫助孩子慢慢習慣“媽媽不在,但媽媽的愛還在”的感覺,幫助孩子理解和面對分離。

通過嘗試前面分享的三個步驟,以及列舉的一些小方法、小游戲,一般來說,孩子黏人的現象就會慢慢改觀。

其實孩子太黏人,或者分離時哭得很厲害,媽媽不必過于擔心,因為這不代表孩子的安全感一定出了問題。媽媽可以問問在家里照顧孩子的人,自己離開家以后,孩子是否不哭不鬧了,或者雖有哭鬧但很快可以安靜下來玩耍。若是如此,表示孩子的安全感基本上是足夠的。

孩子黏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安全感不足。那么除了孩子黏人的時候要恰當應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呢?首先,媽媽自己要情緒穩定,確保自己的語調和行為是溫和的。其次,媽媽要注意夫妻關系。媽媽和爸爸的關系越和諧穩定,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強。最后,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多給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由地爬、走路或者跑跳,準備自己的水壺,收拾自己的包包,整理自己的玩具……父母不要事事代勞,孩子越是行為自主、為自己負責,在面對分離的時候就越有安全感。

總之,孩子黏人時,家長不要去批評、責怪他,而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那么等孩子過了三歲,分離焦慮或者特別黏媽媽的情況就會慢慢消失。

總結一下

當孩子出現黏人的表現時,怎樣才能既不耽誤媽媽做自己的事情,又不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呢?

第一,要理解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正常的階段和表現,不要責怪和批評孩子。

第二,要溫和地對孩子表達“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媽媽就在這里”,或者“媽媽很快就會回來了”。

第三,一次又一次分離,一次又一次重新回到孩子身邊,孩子就能慢慢理解與媽媽的分離是正常現象,不再那么黏媽媽了。

三歲之后的孩子黏媽媽,怎么辦?

孩子到了四五歲甚至七八歲還很黏人,該怎么辦呢?

我們首先來看,怎樣判斷給予孩子的安全感是否足夠呢?

一個媽媽覺得女兒的安全感是足夠的,因為在女兒兩歲前她都全程陪伴。而且她也按照前述方法,每一次分離時都會告訴女兒“我很快就回來”,回來后會給女兒一個擁抱。可是現在女兒五歲半了,還是很黏她,跟女兒分開睡,女兒可以哭半個小時,當她要出門的時候女兒也會哭。

為什么媽媽覺得孩子的安全感足夠了,孩子卻還表現得那么黏人呢?

孩子的安全感足夠,通常表現在其獨立自主的能力上。在和孩子分離這件事情上,最終要看的不是媽媽的感覺,而是孩子的狀態。比如臨睡覺的時候,如果孩子一直哭鬧,就表示孩子還沒有達到安全感足夠、可以獨立自主的狀態。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孩子的心理獨立以三周歲為分界點,但是一般來說,在給予關注方面家長做得是足夠的,在放手方面做得卻不夠。很多家庭對孩子太過關注,因而有太多焦慮,而這樣的焦慮會讓孩子覺得他是不安全的,他還不夠好,還不能夠獨立自主。就我所知,如果孩子到了五歲能夠分房睡,已經是非常好的了。如果在分房睡的時候,孩子的情緒非常不穩定,甚至能哭半個小時,那么家長就要有耐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來適應過渡期。

不要因為理論上說到了三周歲孩子可以獨立自主了,就一定要讓孩子獨立自主,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判斷,他的安全感是不是足夠。如果孩子到了三周歲,安全感卻不足,就要耐心等待,繼續給他心理營養,直到他能夠分離、獨立。

如果孩子三歲以后還出現黏人表現,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方法和對待三歲前的孩子是一樣的。首先不要批評孩子,而要理解孩子黏大人是在表達對安全感的需求。其次,要溫和地對孩子表達“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媽媽就在這里”,或者“媽媽很快就會回來”。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并且說到做到,讓孩子樹立“媽媽一定會回來”的信心。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從三個方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媽媽自己要情緒穩定;要注意和丈夫的關系;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多給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在分房睡的問題上,如何確定孩子的安全感已經足夠?

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可以分房睡,那么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寶寶,媽媽覺得你已經長大了,我們要開始分開睡覺嘍。”

首先,一定要漸進地試探。要讓孩子先試試看能不能自己單獨睡,而不是直接說“寶寶,你自己睡吧”,然后就走了。在孩子獨自睡之前,還要特意做一些安撫動作,比如撫摩孩子的背,給孩子擁抱,還可以告訴孩子“寶寶,媽媽就在房間里”,等孩子睡著了,媽媽再走開。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階段,過一段時間以后,可以說:“寶寶,試試今天自己睡吧。”然后,媽媽關燈離開。如果孩子能做到獨自睡,那么第二天早上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寶寶,你真的長大了,已經可以分房睡了。”在適應的階段,媽媽的肯定、贊美、認同,自然是不能少的。

簡單來說,要循序漸進。比如本來是同一個床睡的,先分床睡,然后再慢慢地分房睡;分房睡的時候,先陪著孩子睡,等孩子睡著了再離開,再慢慢過渡到孩子獨自睡。

對于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媽媽起身離開不久,即使是半夜,孩子也會起床找媽媽,這就表示孩子還沒有做好獨自睡的準備。如果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那么重要的是看孩子哭多久,如果媽媽離開之后孩子就不怎么哭了,或者很快就不哭了,那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是足夠的,可以繼續讓孩子獨自睡;如果媽媽離開以后,孩子一直哭,超過10分鐘,就表示孩子的安全感還不太夠。

孩子害羞怕生黏人,怎么辦?

通常和孩子黏人相伴隨的,是孩子怕生的問題。

有一個孩子快三歲了,在家里是很活潑的,可是一到外面就怕生,不允許家人之外的任何人抱他。很多家長都很疑惑:我家孩子不但黏人,還怕生,甚至害羞,容易退縮,該怎么辦呢?

確實,對于有些孩子,不管媽媽如何解釋和勸說,孩子還是會往媽媽身后躲,堅決不讓外人抱,只讓家人抱。那么,是否因為這些孩子經常自己玩,和親戚朋友接觸比較少,才會害羞怕生?讓這些孩子多去接觸一些親戚朋友,是否就會好起來呢?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天生氣質。

天生氣質類型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這里先介紹兩種天生氣質。

有一種孩子,是樂天型的。樂天型的孩子,在天性上很喜歡跟別人連接,而且連接得非常快——別人抱也行,逗也行,玩也行……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很快速地跟別人交朋友,也很愿意和陌生人、親戚朋友一起玩。這種孩子,一般在家里很活潑,在外面更活潑,是典型的性格外向的孩子。

還有一種孩子,是冷靜型的。冷靜型的孩子,從天性上來說是比較謹慎小心的。他們并非不能和別人連接,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連接。他們沒有太多冒險精神,一定要確保自己了解、熟悉別人之后,才愿意跟別人玩,與別人親近。在感覺陌生的情況下,他們通常會躲起來。

很多父母非常擔心冷靜型的孩子,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作為父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身體告訴自己的感受。

父母要耐心等待,等到孩子自己覺得可以讓別人親近他,可以去跟別人玩的時候。當孩子覺得還不行、不可以的時候,要允許孩子站在旁邊觀察,其他小朋友是怎樣在一起玩的,是怎么跟大人相處的,大人之間是如何互相問候、聊天的……孩子會慢慢地觀察、感受,然后得出自己的結論。當父母允許孩子這樣做的時候,就等于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感官來做判斷,這樣孩子才能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的身體告訴他,還不確定是否安全,還可能有危險,但是媽媽強行要求孩子表現出非常開朗大方的樣子,不斷推拉催促孩子:“讓阿姨抱抱怎么了?阿姨想跟你玩呀!快去吧,沒關系的!怎么這么害羞?太不像話了!再這樣,我不帶你出門了,下回你自己在家待著吧……”這其實是在告訴孩子:媽媽的威脅來了,你不能自己決定,要由媽媽來為你做決定;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只能相信媽媽的話。這樣的養育方式,其實違背了心理營養育兒法關于“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的其中一條原則——“父母要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感覺,自己決定選擇分離或獨立”。孩子應該自己決定是離開父母去跟別人一起玩,還是留在原地先觀察。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可以跟著自己身體的感覺,相信自己的感受。

有些媽媽可能還是擔心,這會不會是一個問題呢?是不是因為我的孩子太內向了?

其實沒有所謂的“太內向”。很多孩子在家里很活潑,只是到了外面才怕生。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下,孩子就會非常活潑。也就是說,之所以在外面怕生,是因為孩子覺得還不夠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適合推著孩子向外走的。

當然,如果能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外人,那么對他是有幫助的。但即使帶著孩子出去見親戚朋友,也千萬不要奢望冷靜型孩子像樂天型孩子那樣,能夠很快地跟所有陌生人打成一片,一定要給孩子時間適應新環境。等孩子覺得安全了,自然而然就會與別人親近,跟別人聊天或者一起玩。

要特別提醒的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要告訴孩子:你要相信自己,媽媽也相信你,等你準備好了就可以了。

單親家庭的孩子黏媽媽,怎么辦?

下面來探討孩子黏媽媽的另一種情況——單親家庭。

有一位單親媽媽,女兒今年九歲了。前年她和丈夫離了婚,女兒歸媽媽撫養。晚上女兒獨自在家寫作業,當媽媽外出買東西或有別的事情回來晚一些,女兒就會非常擔心媽媽被壞人抓走不見了。那么,作為一個單親媽媽,怎樣補足孩子的安全感呢?

這個例子里有個關鍵的時間點,就是這位媽媽和丈夫離婚時孩子七歲。在孩子七歲之前,兩個人的婚姻就已經有了很多問題,他們也一定曾努力想要挽救這場婚姻,結果還是在孩子七歲那年離婚了。可想而知,這個孩子的安全感肯定是不足的。如今,離婚已是既成事實,那這個孩子的安全感問題要怎么處理呢?

前面提到,給孩子安全感,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是媽媽的情緒穩定,第二是處理好夫妻關系,第三是允許孩子做自己。現在,第二方面恐怕是無力挽回了,那就要專注在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

媽媽自己要做到情緒穩定

既然離婚已經成為事實,那么離婚以后媽媽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能否比離婚之前活得更快樂呢?離婚可能會帶來很多挫折感,如果媽媽能夠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得很好,表現得很快樂,情緒穩定,看到這樣一個媽媽,孩子就會有很多安全感。

所以對媽媽來說,很重要的一點,離婚與否并不是問題,離了婚以后能否做一個快樂的、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媽媽才是關鍵。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媽媽需要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對自己的離婚做一些梳理。無可否認,離婚一定會帶來感情上的傷害,從媽媽的角度來說,常常會有挫敗感和羞恥感。建議有負面情緒的離婚媽媽找心理咨詢師談談,處理好這些負面情緒。

第二,做好經濟上的管理。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其實也和媽媽的經濟能力有關。婚姻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可能會讓媽媽過多地追求物質滿足,因而在離婚后面臨經濟上的問題。所以不要奢望能在離婚后很短的時間里,達到和以前相同的經濟狀態。要先做好經濟上的管理,不逼自己什么都有,有些東西可以延遲擁有。

第三,接納離婚的事實。媽媽的情緒狀態,跟能否接納離婚的事實有一定關系。離婚,是為了讓媽媽、爸爸、孩子都有機會擁有新的天空。對媽媽來說,接納離婚的事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媽媽,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離婚,她都完全不能接納,所以離婚以后有非常多的抱怨。當媽媽抱怨時,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以為媽媽的不快樂和抱怨跟自己有關。特別要強調的是,離婚以后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不是為了養育你,我不會那么辛苦。”如果媽媽常常對孩子訴苦:“我現在生活很辛苦,都是為了你。”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多余的,會讓孩子討厭自己的存在。

所以關于離婚這件事情,一定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這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婚姻有了過不去的坎,跟孩子無關。而媽媽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成為快樂的媽媽。

媽媽要允許孩子獨立自主

有些單親媽媽,因為跟孩子相依為命,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因而產生了一種心理——特別舍不得孩子獨立自主。媽媽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很想控制孩子,孩子和媽媽從而形成了不健康的依戀關系——都不獨立,也不安全,彼此擔憂,充滿焦慮。這對媽媽和孩子來說,都是不好的。媽媽給孩子的一個重要禮物,就是放手讓孩子高飛。比如孩子需要外出,那就給孩子機會,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準備好自己的衣物、飲食、出行計劃等。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信任我,覺得我是安全的。

總結一下

對于單親媽媽來說,很重要的兩點:

第一,媽媽在離婚后要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接納已經離婚的事實,消除離婚帶來的挫折感和羞恥感,建立自己的興趣愛好,盡量讓自己情緒穩定。

第二,允許孩子獨立自主,不要因為媽媽自身沒有安全感,就不讓孩子離開自己,不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二胎家庭里的老大黏媽媽,怎么辦?

有一位媽媽,大兒子九歲了,小兒子才四個月。自從有了弟弟,哥哥就開始變得叛逆、拖沓,做什么都要大人陪著。而弟弟出生以前,哥哥很少這樣。

還有一位媽媽,因為自己精力有限,不能陪老大玩,所以跟老大講了很多道理,比如“弟弟還小啊,媽媽是愛你的,我們一起來愛弟弟”之類的話,想要安慰老大,可效果卻很有限。

二胎家庭里,因為有了弟弟或者妹妹,原本已經不黏人的老大,竟然又開始黏人了。其實老大有這樣一些行為,目的就是要媽媽看見他,重視他。

在二胎家庭里,怎樣才能讓兩個孩子感受到同樣的重視與愛呢?

不僅是兩個孩子的家庭,在有三個,甚至是四個孩子的家庭里,所有的兄弟姐妹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競爭關系。只是我們希望,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關系,而不是惡性的。

什么叫作良性競爭關系?我看到其他兄弟姐妹很好,那我也要很好,我會自己努力,而且這種努力不會破壞我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這是良性競爭關系。

什么叫作惡性競爭關系呢?我會故意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故意說一些話,讓其他兄弟姐妹受到傷害。比如,我會去打他們的小報告,拉他們的后腿,或者趁爸爸媽媽看不見的時候欺負他們……總之,用一些偏差行為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這就是惡性競爭關系。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無法用正當方法得到更多注意時,就會傷害別人——比如打弟弟妹妹,說他們的壞話,故意找他們的麻煩;或者是傷害自己,做出一些讓父母覺得厭惡的舉動;甚至更嚴重的情況,讓自己的身體生病、受傷,從而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案例中兩位媽媽遇到的,其實還不算是非常糟糕的競爭關系。因為哥哥很明顯只是希望媽媽能更多地注意他,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他。他想要的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確認一件事——“就算弟弟出生了,媽媽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愛我、重視我”,這樣就足夠了。他只是需要一段時間來證實這一點。

那么媽媽怎樣給予老大重視呢?

方法一:每天給予老大15分鐘專注的個人時間。

媽媽不需要對老大、老二做相同的事情,比如怎樣照顧弟弟,就怎樣照顧哥哥。哥哥需要的,是媽媽能夠滿足他被重視的需求,媽媽只要每天給哥哥15分鐘專注的個人時間就可以了。

在這每天15分鐘專注的時間里,媽媽可以做些什么呢?要特別提醒的是,媽媽不要在這段時間里,跟哥哥說類似“我們兩個人一起來照顧弟弟”這樣的話,因為對于一個非常想要得到重視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哥哥希望擁有的是自己和媽媽一對一的時間。在這段專注的個人時間里,哥哥完全“擁有”媽媽,爸爸不會來和他搶媽媽,弟弟也不會來和他搶媽媽。

在這15分鐘里,媽媽要對老大進行真誠的傾聽并給予回應——九歲的孩子是有很多話可以跟媽媽說的,也可以陪他一起玩游戲、讀書、做作業等。這些方式都可以,也非常重要。

方法二:和老大一起翻看他小時候的照片。

弟弟出生以后,哥哥能親眼看到媽媽是怎樣對待弟弟的。但是,已經長大的哥哥,一般不記得自己小時候,尤其是三歲之前的事,所以他不知道媽媽為他做過同樣的事情。

因此,媽媽可以和哥哥一起,翻看他小時候,尤其是三歲之前的照片,向他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比如,他出生后第一次笑,是什么樣子的;他第一次自己走路,是怎么走的;他第一次唱歌,唱的是什么歌;他第一次去公園里玩,玩的是什么;他擁有的第一輛玩具小汽車,是怎么玩的……多跟哥哥講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通常一兩個月之后,哥哥就不會再去黏媽媽,會恢復到弟弟出生前的狀態。這時媽媽對哥哥說,咱們一起來照顧弟弟吧,哥哥很可能會愉快地配合。

哥哥只有確定自己是被重視的,才能夠放心地去愛他的弟弟。否則,若媽媽只是跟他說“弟弟還小,你要讓著他”,或者“媽媽精力不夠,顧不上你”,是無濟于事的。

總而言之,哥哥需要確定的是,他像原來一樣是被重視的,而這個“一樣”并非是給一模一樣的東西、受到一模一樣的照顧,而是給他一些個人的專注時間,在這個時間里沒有弟弟,也沒有爸爸,只有媽媽和他在一起,陪伴他,聽他說話,和他一起看小時候的照片,回憶小時候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新晃| 绍兴市| 丹阳市| 共和县| 内黄县| 彭水| 平阳县| 康定县| 海兴县| 莱州市| 丰顺县| 前郭尔| 南皮县| 葵青区| 集安市| 古丈县| 高陵县| 博兴县| 德阳市| 磴口县| 枣庄市| 宜章县| 五华县| 原阳县| 广昌县| 绥芬河市| 抚松县| 阿图什市| 纳雍县| 汉寿县| 瑞金市| 晋州市| 商城县| 建阳市| 正蓝旗| 卫辉市| 潼关县| 新密市| 秀山|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