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理營養

從1990年開始,我在馬來西亞做大量的心理個案咨詢,在此期間接觸了很多家庭,也接觸了很多具有所謂“偏差行為”的兒童和青少年。

這些孩子,之所以會被父母帶來見我,通常是因為行為不當或者帶有嚴重的情緒問題,抑或是他們很難社會化,比如沒有辦法和別人相處,會突然之間情緒過激,傷害別人或者自己。他們中間有人不愿意去上學,導致父母和老師特別焦慮。

面對這些所謂的偏差行為時,我們會覺得奇怪——每個人天生都渴望人見人愛,被別人喜歡、接納,為什么這些孩子會有偏差行為,使別人覺得厭煩呢?

在幫助很多父母改善親子關系的過程中,經過大約10年,從上萬例個案中,我終于發現,這些孩子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一些相同的東西,在心理學范疇里我首次把它們總結為“心理營養”,提出了“心理營養”這樣一個理念。

從2001年開始,我就教導那些來咨詢的父母怎樣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當這些父母真正能夠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時,他們很驚奇地發現,孩子變得快樂有朝氣,像得到滋養的種子一樣,開始綻放生命的美麗。

給孩子心理營養,其實不難,這是一種能夠使父母輕松,孩子也覺得非常快樂的教養方法。上萬的孩子因此而改變,完全可以證明心理營養育兒法是實用的。

什么是“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這個概念的靈感,其實來自“生理營養”。

一般來說,父母對于怎樣給孩子補充生理營養知之較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當父母能夠滿足一個嬰兒生理營養需求時,會看到嬰兒到了4個月左右就會翻身,到了6個月左右就能夠坐,到了7個月左右能夠爬,到了1歲左右就可以自己走路了。

孩子從生下來開始,慢慢會翻身,會爬,會走,會跑會跳,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的天性,這是人類生命力的呈現,就像鳥會飛、魚會在水里呼吸是動物的天性一樣。

人類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類不但有生理上的天性,還有心理上的天性,我把人類在心理上最主要的五種天性稱為“五朵金花”,具體包括:

第一,愛的能力,能愛別人和希望被別人愛。

第二,跟別人連接的能力。

第三,獨立自主的能力,能夠自己自由地做選擇。

第四,有價值感,有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希望自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第五,有安全感,能信任自己、信任別人、信任這個世界,最大的安全感是信任自己。

任何人只要得到了足夠的心理營養,這五朵天性之花就會像走路一樣,自然而然發展出來。因此,只要父母給足孩子心理營養,孩子的五朵天性金花就能美麗綻放——能夠去愛,去連接,去選擇,去追求價值感,也能夠有安全感。

那么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心理營養,究竟包括什么呢?我把它歸納為下面五個方面:

第一,無條件的接納。

第二,能夠得到重視,也就是說我必須知道我在你心目中是重要的。

第三,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以便能和重要他人分離。

第四,得到肯定、贊美、認同。

第五,能夠找到自己的榜樣和模范,通過學習和模仿他們,促進自己的成長。

在后文中將會一一講解,為什么這五個方面的心理營養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以及怎樣給予孩子這五個方面的心理營養,讓孩子能夠積極向上,追求理想,自信陽光。

人類需要的五種心理營養

無條件的接納

人類所需要的第一種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從出生到3個月大的嬰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什么是無條件的接納呢?為什么說它是人類需要的第一種心理營養?

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沒有能力為自己做任何事情。剛出生的嬰兒,模樣也不是很漂亮——皮膚皺皺的、紅紅的,五官也比較平,看不出長大會是什么樣。他是否聰明,將來會不會優秀、成功……通通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幾乎什么條件都不具備,單單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你就能夠無條件接納他。

在孩子3個月之前,媽媽很容易接納孩子,因為媽媽的身體在分泌一種叫作“苯乙胺”的激素,這和媽媽能夠分泌母乳是一樣的道理——當媽媽的身體分泌苯乙胺之后,在看自己的孩子時,會覺得這個孩子怎么看怎么好,哪怕他不停地哭,媽媽一點都不會覺得煩,心里反而會有一絲喜悅。

孩子則能夠通過媽媽看他的眼神,媽媽的微笑、聲音,以及觸摸等,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此時此刻,在我沒有任何條件可以作為交換時,媽媽完完全全地以我本來的樣子接納了我。這就奠定了將來,在孩子的人生中,他的內心常常保有一份自信。因為當孩子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能做時,媽媽就已經無條件接納他了。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我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了,早已經不是3個月的嬰兒了,他已經3歲甚至13歲了;作為媽媽,我的身體也早已不再分泌苯乙胺了——媽媽分泌苯乙胺大約只有3個月的時間——那我怎么為孩子補充心理營養呢?其實,不管孩子是5歲,還是15歲,甚至是25歲,只要孩子還在媽媽身邊,媽媽都可以無條件接納孩子,只是與孩子嬰兒階段相比,媽媽無條件接納的難度增加了。

在具體方法上,無條件接納孩子要怎么做呢?

第一,當孩子做錯事時接納孩子。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但是,即使你做錯了,媽媽還是一樣接納你。每個人都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時,依然接納孩子,不因為孩子的錯誤而給他負面評價。這不是溺愛,也不是“你做錯了,當作你沒有錯”,而是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就算你做錯了,媽媽還是一樣接納你這個人。

第二,當孩子做事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接納孩子。比如,媽媽希望孩子有禮貌,也教過孩子見了長輩要打招呼,但孩子目前還做不到,見人會緊張害羞,不敢問候。就算孩子做不到,無法達到媽媽的預期,媽媽還是要接納孩子,而不是去批評他:“你怎么不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媽媽不是教過你嗎?”

第三,當孩子失敗時接納孩子。孩子不是做錯事,而是努力去做卻還是失敗了,這時要接納孩子,不對他做出負面評價。比如孩子去參加一個比賽,很努力但還是輸了;孩子很想考進某所重點大學,讀書一直很用功,但是高考確實沒有考好……在孩子覺得自己很失敗時,父母依然接納他,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

第四,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接納孩子。比如孩子生氣了,甚至特別憤怒,亂發脾氣;或者孩子特別難過,感到悲傷痛苦……此時也要接納孩子。孩子的情緒生而有之,他的生氣、嫉妒、悲傷、痛苦,都是他這個人的一部分。所以看到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可以簡單地對孩子說“孩子,我看到了,你現在很生氣”,或者“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痛苦”。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表現。

上面提到了四種特別不容易做到無條件接納的情況——當孩子做錯事時,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時,當孩子失敗時,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依然能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我接納你”,那么無論孩子長到多大,都能夠獲得心理營養的補充。其實,父母對待自己也可以這樣,無條件接納自己,為自己補充心理營養。比如,希望自己溫和善良,但一時在某件事上做不到,沒關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必過分苛責自己。

這一節講了第一種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對于0~3個月的孩子,因為苯乙胺的影響,媽媽很容易接納孩子。媽媽身體分泌的苯乙胺,跟孩子心理營養的需求剛好相配合。孩子長大以后,媽媽也能夠通過以上方法,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

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人類所需要的第二種心理營養,就是在生命之初,孩子需要有人——簡單來說,這個人就是孩子的媽媽——把孩子看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說,在生命之初,孩子能夠清楚地知道:“我是重要的,我比照顧我的那個人——我的媽媽,或者其他的照顧者更重要。”我把這種心理營養稱為“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嬰兒能夠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引起媽媽的注意,從而證實自己的重要。比如,當嬰兒哭泣時,媽媽的血壓就會微微上升,對此嬰兒是知道的,他知道自己的任何一個動作都能引發媽媽情緒上的改變,由此證實——我,能夠牽動媽媽的心;我,在媽媽的心里是最重要的。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非常重要,從而證明自己的生命價值。

當孩子已經長大,不再時時刻刻牽動媽媽的心時,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在媽媽心里是重要的呢?

有一次,一個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起來找我咨詢。我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一定患有厭食癥。

在咨詢過程中,我問了孩子媽媽一句很重要的話:“這個孩子在你的心目中重要嗎?你愛她嗎?”媽媽馬上說:“當然了,你看,我愿意為孩子做這么多事情,我當然是愛她的。”我接著說:“孩子媽媽,你不用說這么多,你能不能簡單告訴孩子——孩子,你對我是重要的,我很愛你。”然后媽媽馬上這樣對孩子說了。我就轉而問孩子:“剛才你的媽媽說,她是愛你的,你在她的心目中是重要的,你相信嗎?”這個孩子聽了馬上就搖頭,表示她根本就不相信。這時,孩子媽媽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流下來。

咨詢臨近結束時,我又問這個媽媽:“你愛這個孩子嗎?她對你而言是不是重要的呢?”這一次,媽媽馬上轉過頭對孩子說:“孩子,你很重要,我很愛你。”我又轉而問孩子:“媽媽又說了,她很愛你,你很重要,你相信嗎?”孩子這次沒有馬上搖頭,她想了很久,最終還是搖頭了。我看到,孩子媽媽又在掉眼淚。

很明顯,這位媽媽肯定是愛孩子的,可問題是——孩子知道嗎?雖然這位媽媽心里真的很看重孩子,也真的很愛孩子,但孩子沒有吸收到“我是重要的,在媽媽的生命里我最重要,我甚至比媽媽更重要”的心理營養。孩子缺乏這樣的心理營養就會出問題,比如厭食,或者濫用暴力、打架惹禍等,為的就是得到別人的注意和重視。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的心里有這種缺憾,想要彌補心理營養,需要怎么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個人的專注時間。簡單來說,如果想讓孩子知道“我是重要的”,首先媽媽要愿意花時間在他的身上,不但要花時間在他的身上,還要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孩子身上。

有一樣東西是孩子最討厭的,從某個角度來講也是孩子最大的一個敵人——手機。很多父母本來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少,陪伴過程中還無法專注在孩子身上。比如跟孩子一起出去散步,大部分時間不是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話,而是專注在手機上。這樣孩子是沒有辦法收到“我是重要的”心理營養的。

如果想給孩子一些專注的個人時間,可以做些什么呢?第一,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玩;第二,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要專注地傾聽;第三,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里,要精心安排,和孩子共度美好時光;第四,在日常生活里刻意安排一些時間跟孩子一起活動,比如一起打球、逛街等。

專注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最能夠讓孩子知道——不管我到了什么年齡,我在父母的心目中都是重要的,因為他們愿意把時間花在我的身上。

如果父母不愿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就等于告訴孩子:“你在我的生命中沒有一席之地。”有的父母會說,我沒有時間精力陪孩子,因為我要去工作,要養家糊口,要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東西……但是,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夠的。如果父母沒有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沒有聽孩子說話,沒有陪伴孩子,沒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站在他的身邊支持他,那么孩子無論如何都收不到這個信息——在父母的心目中,我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孩子可能會做一大堆事情,用很多方法,只為獲得父母的注意。有些孩子甚至會認為:如果我無法用正面健康的方法來引起父母對我的注意,那么我就用一些不健康的方法——比如打架、生病——來引起他們的注意。當父母注意到孩子的反常,不得不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甚至打罵孩子時,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被看見、被重視。

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缺乏“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這種心理營養,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痛。將來到了戀愛結婚時,那些沒有被重視的孩子,往往會不斷要求配偶向他保證,他是重要的。這就是因為年幼時他的心理營養一直都沒有補足。

這一節講了第二種心理營養——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漸漸長大,做父母的要多花時間專注在孩子身上。即便工作實在很多,也要每天留出一點專門的時間來跟孩子互動。只要能讓孩子感覺到,至少有一段時間可以絕對擁有爸爸媽媽,孩子就不會有問題。

安全感

人類所需要的第三種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從4個月一直到3歲,差不多3年的時間里,孩子最需要吸收的心理營養,就是重要他人——尤其是媽媽——給予的安全感。

首先解釋一下什么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人。這個人由孩子自己挑選,最初、最本能的選擇當然是爸爸媽媽,如果沒有選擇爸爸媽媽,可能會選擇祖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因為孩子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通常是媽媽,所以下面就用媽媽來代表重要他人。

在3年的時間里,孩子都需要媽媽給他安全感,到了3歲時孩子吸收了足夠多的安全感,才能和媽媽分離,在心理上真正成為一個人。

而3歲之前的孩子,我們稱為“共生體”。什么叫“共生體”?孩子最初是在媽媽的子宮里長大的,他的生命和媽媽是一體的,這就叫共生體。孩子要在媽媽的子宮里生活近10個月,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剪斷臍帶。在生理上,當孩子的臍帶被剪斷時,他就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不再是一個共生體。

可是,在心理上卻不是這么簡單。在心理上,孩子與媽媽的共生期不是10個月,而是延續到3歲。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臍帶”是在3歲前的分離過程中一點一點被剪斷的。在這3年中,孩子需要媽媽給他很多安全感,直到他準備好分離。如果這個分離過程沒有做好,孩子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如何獨立。

那在這3年里,媽媽如何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做。

第一,注意媽媽的情緒。媽媽的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基本上,媽媽不需要特別做什么,只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安全、最好的媽媽。所謂情緒穩定,并非說媽媽不能有任何情緒,而是媽媽不會為了小小的事情就亂吼發飆,歇斯底里發脾氣。處于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常常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暴躁的媽媽,一不高興就會為了很小的事情,發很大的脾氣,甚至隨意打罵孩子。而情緒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第二,注意夫妻之間的關系。孩子的爸爸媽媽之間關系越和諧,孩子就越有安全感。因為爸爸媽媽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如果兩個人常常吵架,相互指責,甚至要離婚,那么孩子就會覺得不安全,感到害怕。

第三,允許孩子獨立自主。在孩子表現出想要獨立自主的時候,需要媽媽的“允許”——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選擇分離和獨立。

肯定、贊美、認同

人類所需要的第四種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

3歲的孩子,能夠跟媽媽分離,才在心理上真正成為一個人。那么這個剛剛感受到自我意識的幼兒,到了四五歲時,最想知道什么呢?他很想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我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什么;跟其他小孩相比,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聰明嗎?我美麗嗎?我能做什么,我有能力嗎?——關于自己的能力、品性、優點和特點,孩子都非常想知道。

四五歲的孩子,最需要得到的心理營養,就是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家里有一個人,也就是孩子的爸爸,是特別重要的。那個原本常常黏著媽媽、很少注意爸爸的孩子,到了四五歲時,會對爸爸特別感興趣。他想要跟爸爸在一起,通過爸爸對他的評價,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夠不夠好,優點和特點是什么……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贊美、認同方面,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媽媽。當然,這并不是說媽媽就不用肯定、贊美、認同孩子,只是孩子四五歲時,爸爸對孩子的影響確實非常大。爸爸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肯定、贊美、認同,送給孩子三個禮物。這三個禮物是什么呢?

禮物一: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生觀。

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贊美、認同,孩子會盡全力去做父親認為對的事情,孩子的人生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父親通過肯定、贊美、認同,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生觀。

禮物二:幫助孩子樹立自我形象。

所謂“自我形象”,就是孩子覺得自己怎么樣,有什么優點和特點。這個自我形象不只是外在的——別人怎么看我,也是內在的——我怎么看我自己。以我自己為例:在我4歲時父親給了我人生的第一個肯定——他說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然后,我就簡單地相信,我一定是聰明的。后來不管誰說我笨,我都不相信,我只相信父親說的——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所以做父親的一定要常常關注,孩子哪些方面做得好,而且在當時就要通過語言或者非語言方式告訴孩子,比如:我看到了,你做了什么事,你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孩子……一定要在當時非常具體地告訴孩子,在哪些方面他做得好。

通過肯定、贊美、認同,父親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我形象。對自我形象有底氣的孩子,抗壓力、抗挫折力都會特別好。孩子的一生中難免面對挫折,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一定會遇到讓自己很沮喪的事情。如果小時候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信心,有勇氣面對各種壓力和挫折。

禮物三: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性別認同。

什么叫作“自我的性別認同”呢?比如,你家生的是兒子,父親肯定、贊美、認同兒子,會讓兒子非常高興自己是個男孩,然后盡力把男性的特質發揮出來。如果你家生的是女兒,父親肯定、贊美、認同女兒,女兒就會非常高興自己是個女孩,長大了以后會盡力把女性的特質展現出來。

上面提到的三個禮物,都是通過非常簡單的肯定、贊美、認同就能送給孩子的,并且會對孩子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因為四五歲的孩子沒有辦法自主地知道自己是怎樣的,都是通過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和對他的肯定、贊美、認同才能夠了解。

具體的方法,首先是通過語言來表達肯定、贊美、認同。

在語言方面要注意三點:第一,不要稱贊孩子做事的結果,而要稱贊孩子努力的過程;第二,要在當下及時告訴孩子,看到了他的什么優點,千萬不要等到很久以后再說;第三,肯定孩子要盡量具體,不要泛泛而談,比如不要只對孩子說“你很善良”,而要告訴他,你怎么知道他是善良的。

除了語言以外,還可以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肯定、贊美、認同。

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可以通過非語言的方式,比如肢體語言表達肯定、贊美、認同。比如,可以對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頭發,或者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豎起大拇指……甚至有時可以給孩子一些特權,比如平常孩子只能看一小時電視,因為孩子某件事做得好,非常想肯定、贊美、認同他,那么可以給他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看電視30分鐘特權”,孩子可以自由花費這30分鐘,但底線是不能做傷害自己的事,也不能傷害別人。

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孩子,我看到了,我很高興,我很欣賞你。這樣能讓孩子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基礎。

這一節重點講了四五歲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爸爸媽媽都可以給孩子這樣的心理營養,但是爸爸的作用會更大一些。只是簡單地通過肯定、贊美、認同的表達,父親就能給孩子三份相當重要的禮物——建立孩子自己的人生觀,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建立孩子性別的自我認同。肯定、贊美、認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分為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至于在生活中如何具體去表達,書中會做細致的講解。

模范

人類所需要的第五種心理營養是模范。

什么是“模范”呢?孩子從6歲開始會不斷尋找榜樣,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孩子想要模仿的榜樣,一般是他的重要他人。前文提到,重要他人是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人,因為父母最重要,所以這里用父母指代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那么孩子想要模仿什么呢?

首先,他會模仿父母的聲調、說話的方式、動作、表情等。

孩子就像一臺錄像機,會把父母所有的表情、語氣、動作等都錄下來。然后,他會自然地把這些內容存在大腦的某個地方,并開始刻意模仿父母。

比如,有時候說一個孩子像他的父母,實際上可能在樣貌和五官上并沒有那么相似,真正像的地方是神態、表情或者說話的方式。因為孩子在刻意模仿父母,所以從整體來看會覺得孩子非常像父母。

再比如,有時候會說一對夫妻很有夫妻相。是不是兩個人真的那么像呢?不是的,而是他們結婚以后非常相愛,都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重要他人。在一起過日子的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下意識地互相模仿。久而久之,兩個人在語氣、表情和行為上都會很像。所以別人看到他們時就會覺得這兩個人很相似,說他們有夫妻相。其實,這也是模仿的結果。當某一個人愿意模仿另外一個人時,表示他在內心里已經把對方當成自己的重要他人了。

除了模仿外在的聲音動作表情以外,孩子還會模仿什么呢?

孩子最想要模仿的,其實是父母如何應對這個世界。

第一,模仿父母怎樣去面對問題。

在生活中各種問題、困難來臨時,父母的態度是怎樣的。比如,在面對壓力時,父母是迎難而上還是逃避退縮呢?遇到難題時,父母是怎樣處理的?孩子會把這些應對態度和方式都存入大腦,作為將來應對類似問題的第一參考。

第二,模仿父母怎樣處理人際關系。

比如,父母在面對喜歡的人時,是否會表達出來,如何表達?遇到討厭的、不喜歡的、強勢的人,父母又是如何應對的?這些都會在孩子的心里起到模范作用。

第三,模仿父母怎樣處理情緒。

孩子在處理情緒問題時,會先觀察父母是怎樣做的。

比如,父母憤怒時會怎么做?父母悲傷時會不會把悲傷表達出來?所有這些情緒的表達方式,孩子也會放在心里作為模仿的范本。在這樣一個模仿的階段,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加上自己本身原有的天生氣質,以及成長的實際經歷,都會影響孩子將來面對情緒問題時的處理方式和處理態度。

因此,只要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良好,孩子肯定會把父母當成重要他人,父母不用擔心其他人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父母只要把自己做好,孩子就會模仿父母來處理問題,包括行事為人和人際關系等。

那么,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所有想要教導孩子的內容,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比如,不能對孩子說:“孩子,你也知道,爸爸的脾氣不好,你千萬不要學你爸爸啊!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亂發脾氣,遇到事情時要心平氣和的。”其實這樣說一點都沒有用。因為孩子不會去做“你說的”,而是看“你做的”——就像一個錄像機,把父母的言行舉止記錄下來,存在大腦里作為參照去面對生活。

第二,父母必須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和模仿。有些父母自身非常好,但是孩子一點都沒有學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看不到!這些父母實在太忙碌了,忙于工作,很少在家里。雖然父母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孩子壓根兒沒有機會看到,因此父母沒有辦法成為孩子的模范。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孩子模仿的特性,以及為什么需要模范的心理營養。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作為孩子重要的模范,特別是在孩子6歲以后,父母一定要注意兩點:第一,想要教孩子什么,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第二,父母的模范教導,必須讓孩子有機會看見。

本書的內容和價值

下面,我想簡單分享一下,這套書包括哪些內容,讀者能夠從中收獲到什么。

我挑選了父母最關心的養育難題,比如孩子性格膽小內向怎么辦,好習慣是怎么培養出來的,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孩子被欺負了怎么辦,孩子攻擊性強愛打人怎么辦……聚焦一個難題,把這個難題的來龍去脈分析清楚,給出切實可行且有效的解決方法。

我從事育兒輔導咨詢工作,至今已經27年,根據我在馬來西亞和中國的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案例,我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問題,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分析,使讀者對育兒有更全面和透徹的理解。

表面上看起來各不相同的問題,背后的解決方法都是圍繞著“怎樣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來談的,所以通過深度分析有關育兒的典型問題,讀者逐漸可以學會自己運用心理營養育兒法,舉一反三地解決遇到的其他育兒難題。

我常常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是:養孩子有什么難呢?如果養孩子養到披頭散發的地步,十有八九是你用錯方法了,現在就是一個重新學習的好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晋宁县| 江北区| 方山县| 南木林县| 阿图什市| 阳江市| 开阳县| 安吉县| 玛纳斯县| 盱眙县| 昌黎县| 来安县| 吴堡县| 文登市| 和平县| 乌什县| 郸城县| 新河县| 神池县| 石首市| 绥化市| 浏阳市| 潮州市| 石狮市| 车险| 夏河县| 聂荣县| 赫章县| 鄯善县| 抚远县| 二手房| 潮州市| 辉县市| 纳雍县| 自贡市| 宜君县| 越西县| 西充县| 鹿邑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