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早慧的心智
-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堅強
- 趙一
- 1530字
- 2020-05-21 11:33:18
人間四月,姹紫嫣紅。
唯有她,清貴高潔,素淡如蓮。
讀林徽因,當從《詩經·大雅·思齊》起。“徽因”二字,本作“徽音”,取自當中那句“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大姒”乃周文王賢德之妃,“徽”是美,“徽音”即是美譽之音。以“徽音”立名,意蘊清簡,慧心可待,定是人如其名。
之后,為避免與當時一名寫詩的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遂改名“林徽因”。
她生于亂世,卻清醒自持;長于繁華,卻靈透沉靜。紛亂的情緣、顛沛的人生,仿佛只是一抹底色,永遠無法妨礙她擁有一段絢爛的生命。就好像一杯香茗,被時光慢慢浸潤成清透的綠,清雅醇郁,讓人極愛無言。
這樣的女子,注定籠罩著一個神秘的光環,讓人不敢輕觸。
讀林徽因的一生,實在是件美好的事。在那個香艷迷醉的民國,她就像一朵孤清的蓮花,開出了靜美,豐盈絕塵。
那被時光遺落的歡顏,已幻化成一團柔情,從江南煙雨中裊裊升起。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則讓一座古韻天然的城,風情萬種,靈動鮮活。仿佛一朵靜美的蓮花,耗盡生命里所有的深情,只為等待一個人,細細聆聽,她的心事。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照不見前后崎嶇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著人海的浪濤
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秘奧。單是那光一閃花一朵——
像一葉輕舸駛出了江河——
宛轉它飄隨命運的波涌
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里,
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
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她就是林徽因。這首《蓮燈》是她對生命倔強的表達。
有人說她的美風華絕代,有人贊她的氣質清雅自持,她三歲時手扶藤椅的模樣讓人莫名地喜愛:一個小小的女孩子站在庭院中,背靠一張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注視著前方。那老宅已有百年歷史,那藤椅亦默默守候了很多人的歡笑和淚珠。唯有那個女孩尚不知人事,看不出性格,看不見未來,卻給人留下無限暢想,暢想那光陰,該如何惠贈那個女孩,亦不知那遙遠處會有怎樣的期待和遭遇。
1904年6月10日,杭州。陸官巷古樸安詳,一如往日,空氣中飄散著梔子花的清淡香氣。林宅的主人——太守林孝恂的長子,二十八歲的林長民此時并不在家中。他正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忙著,和熱血沸騰的憲政名士來往,用筆桿子為他們的主張搖旗吶喊。他整日忙碌,極少過問家中事,甚至包括自己待產的太太。
忽然,一聲嬰兒清亮的啼哭打破了這座巍巍官宅燥熱的寧靜。這一聲啼哭在太守和妻子游氏聽來猶如天籟——林孝恂的長孫女,長民的長女出生了。
她是林家的第一個孩子,聰慧乖巧,被長輩視為掌上明珠。她也是妾室的女兒,與父親聚少離多,守著幽怨的母親。林徽因的母親何氏并不得寵,在父親娶了第三房太太程氏之后,母親與父親的關系更加疏離。
人生就是這樣,不能事事完滿??此菩腋庫o的生活,也隱藏著苦澀的暗涌,就好像花容月貌,終將抵不過春恨秋悲的無人欣賞,必將獨自凋零。
人們都說,每個內心強大的女人都經歷過一段能讓自己大徹大悟的感情。對林徽因而言,父母間沒有感情的婚姻,則開啟了她早慧的心智。面對家庭里層層疊疊的暗涌,她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閱讀,在那些清朗明媚的文字里,尋得自己的一方天地。
有人說,林徽因善良、聰慧,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不會嘲笑他人。也有人說,她理智得有些冰冷無情,從不會沉溺在某種情緒中。而我以為,這樣的性格,與她陰暗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
她的心被秋月春風的情懷滋養,被詩酒年華的故事填滿。她的心事,柔情而婉轉。
天色漸沉,空氣里古舊的濕氣迎面襲來,青石板上苔痕依舊,烏篷船里燈火稀稀,搖櫓聲從遠處傳來,讓人仿佛置身夢境。也許,在那煙雨瀟瀟的民國,也有一個女子,將內心的愁怨凝結于此,不可碰之,不可憐之,只愿船槳劃開內心的波紋,讓它沉入云水間,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