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電子技術基礎
  • 詹新生 孫愛俠 李美鳳 張玉健
  • 12字
  • 2020-05-28 17:22:29

第2章 晶體管及其放大電路

2.1 晶體管

晶體管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器件,是放大電路的核心。

2.1.1 晶體管的結構及分類

1. 晶體管的結構與電路符號

常見晶體管的外形如圖2-1所示。

圖2-1 常見晶體管的外形

晶體管的內部結構示意圖電路符號如圖2-2所示,含有3個區:發射區、基區及集電區。從3個區各引出一個金屬電極,分別稱為發射極(E)、基極(B)和集電極(C);同時在3個區的兩個交界處分別形成兩個PN結,發射區與基區之間形成的PN結稱為發射結,集電區與基區之間形成的PN結稱為集電結。按半導體的組合方式不同,可將其分為NPN型管和PNP型管。圖2-2符號中箭頭方向表示放大狀態時發射結的實際電流方向。

圖2-2 晶體管的內部結構示意圖與電路符號

a)NPN型 b)PNP型

2. 晶體管的分類

晶體管按其結構類型分為NPN型管和PNP型管;按其制作材料分為硅管和鍺管;按其工作頻率分為高頻管(工作頻率大于3MHz)和低頻管(工作頻率小于3MHz);按其功率大小分為大功率管、中功率管和小功率管;按其工作狀態分為放大管和開關管。

2.1.2 晶體管電流放大作用及電流分配關系

要實現晶體管的電流放大作用,必須給晶體管提供一個合適的偏置電壓:即晶體管的發射結加上正向偏置電壓,集電結加上反向偏置電壓。由NPN型晶體管組成的放大電路3個極的電位關系為UC>UB>UE;由PNP型晶體管組成的放大電路3個極的電位關系為UE>UB>UC。NPN、PNP型管構成的放大電路。晶體管的共射極接線如圖2-3所示。

圖2-3 晶體管的共射極接線

a)NPN型晶體管的外部電路 b)PNP型晶體管的外部電路

晶體管中各電極電流分配關系可用圖2-4所示的電路進行測試。

圖2-4 電流分配關系測試電路

1. 測試數據

調節圖中的電位器RP,由微安表、毫安表可測得相應的IBICIE的測試數據,如表2-1所示。

表2-1 IBICIE的測試數據

2. 數據分析

(1)IBICIE間的關系

由表2-1中的每列都可得到

IB+IC=IE (2-1)

此結果滿足基爾霍夫電流定律,即流進晶體管的電流等于流出晶體管的電流。

(2)晶體管電流放大系數

晶體管直流電流放大系數,用表示,即

由上式可得

根據表2-1及式2-3可知,基極電流較小的變化,引起集電極電流較大的變化。因此晶體管是一種電流控制型器件。即基極電流對集電極電流具有小量控制大量的作用。

根據IB+IC=IE,可得

晶體管交流電流放大系數,用β表示,等于集電極電流和基極電流變化量的比值,即

通常將β稱作共射極交流電流放大系數。

,為了表示方便,以后不加區分,統一用β表示。

2.1.3 晶體管的特性曲線

晶體管的特性曲線是指各極上的電壓和電流之間的關系曲線,包括輸入特性曲線和輸出特性曲線。它能直觀、全面地反映晶體管各極電流與電壓之間的關系。晶體管特性曲線可以用晶體管特性圖示儀直觀地顯示出來,也可用測試電路逐點描繪。

1. 輸入特性曲線

輸入特性曲線是指當集電極和發射極電壓uCE一定時,輸入回路中的基極電流iB與基-射極間電壓uBE之間的關系曲線,即

iB=fuBEuCE=常數

圖2-5為晶體管的輸入特性曲線。由圖2-5可見,只有當uBE大于一定電壓(稱為死區電壓或門檻電壓)時,輸入回路才有iB電流產生。硅管的死區電壓約為0.5V,鍺管約為0.1V。當發射結完全導通時,晶體管也具有恒壓特性。對于小功率硅管的導通電壓為0.6~0.7V,對于小功率鍺管的導通電壓為0.2~0.3V,這是檢查晶體管是否正常工作的重要依據。

圖2-5 晶體管的輸入特性曲線

2. 輸出特性曲線

輸出特性曲線是指基極電流iB為定值時,集電極電流iC同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的電壓uCE之間關系的曲線,即

iC=fuCEiB=常數

圖2-6為晶體管的輸出特性曲線。

圖2-6 晶體管的輸出特性曲線

根據晶體管的不同工作狀態,輸出特性曲線可分為3個工作區。

(1)放大區

特性曲線中近似平行等距部分的區域稱為放大區。此時,晶體管的發射結正向偏置,集電結反向偏置。有如下重要特性。

受控特性:指iC隨著iB的變化而變化,iC=βiB,體現了晶體管電流放大作用,即iCuCE幾乎無關,僅受iB控制。

恒流特性:指當輸入回路中有一個恒定的iB時,輸出回路便對應一個基本不受uCE影響的恒定的iC

各曲線間的間隔大小可體現β值的大小。

(2)截止區

iB=0所對應的那條輸出特性曲線以下的區域稱為截止區。此時,晶體管的發射結反向偏置(或無偏置又稱為零偏置),集電結反向偏置。在此區內,iB=0,iC=0(忽略ICEO),相當于晶體管的C和E均處于開路,類似于開關斷開,這時uCEUCC

(3)飽和區

曲線族左側iC上升段和彎曲部分之間為飽和區。此時,發射結和集電結均處于正向偏置。晶體管失去了基極電流對集電極電流的控制作用。此時所對應的uCE值稱為飽和壓降,用UCES表示。一般情況下,小功率管的UCES小于0.4V(硅管約為0.3V,鍺管約為0.1V),大功率管的UCES約為1~3V。在理想條件下,UCES≈0,晶體管C、E極之間相當于短路狀態,類似于開關閉合。

2.1.4 晶體管的主要參數

1.電流放大系數ββ

ββ是晶體管接成共射電路的直流電流放大系數和交流放大系數,參見式2-2、式2-5。選擇管子時,β值要恰當,β值太大的管子,工作穩定性差;β值太小,放大能力差。低頻管的β值一般選20~100,高頻管大于10即可。

2. 極間反向飽和電流

(1)集—基極間反向飽和電流ICBO

ICBO是指發射極開路,集電結在反向電壓作用下,形成的反向飽和電流。ICBO的大小反映了晶體管的熱穩定性,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很大,ICBO越小,說明其穩定性越好。硅管ICBO小于鍺管。

(2)集—射極間反向飽和電流—穿透電流ICEO

ICEO是指基極開路,集電極—發射極間加上一定數值的反偏電壓時,從集電極穿透集電結和發射結流入發射極的電流。它與ICBO的關系為

ICEO=(1+βICBO

ICEO也受溫度影響很大,溫度升高,ICEO增大。穿透電流ICEO的大小是衡量晶體管質量的重要參數,硅管的ICEO比鍺管的小。

在選用管子時,應選用反向飽和電流小的管子。

3. 極限參數

(1)集電極最大允許電流ICM

當集電極電流太大時,晶體管的電流放大系數β值下降。當β值下降到正常值的2/3時所對應的集電極電流iC,稱為集電極最大允許電流ICM。在實際使用中,流過集電極的電流IC必須滿足IC<ICM

(2)集電極—發射極間的擊穿電壓U(BR)CEO

U(BR)CEO是指當基極開路時,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的反向擊穿電壓。在實際使用中,必須滿足UCE<U(BR)CEO。

(3)集電極最大耗散功率PCM

集電極最大耗散功率是指晶體管正常工作時最大允許消耗的功率(PCM=UCEIC)。這個功率損耗將使管子結溫升高。當晶體管消耗的功率超過PCM值時,將使晶體管性能變差,甚至燒壞管子。因此,在使用晶體管時,PC必須小于PCM才能保證管子正常工作。功率管一般要另加散熱裝置,以滿足此條件。

當晶體管的PCM一定時,PCM=UCEIC,可得集電極功率損耗曲線,晶體管的安全工作區如圖2-7所示。功耗線左下方為安全工作區,右上方為過損耗區。使用時,晶體管不允許進入過損耗區。

圖2-7 晶體管的安全工作區

2.1.5 晶體管的測試

1. 由晶體管外形初判引腳

根據晶體管的外形特點,初判其引腳,常見典型晶體管的引腳排列圖如圖2-8所示。需指出,圖2-8中的引腳排列方法是一般規律,應以測量為準。

圖2-8 常見典型晶體管的引腳排列圖

2. 用萬用表檢測晶體管的

引腳和類型

(1)判斷基極和管型的判別

由于晶體管的基極對集電極和發射極的正向電阻都較小,可根據這個特點判別基極及管型。晶體管基極的判別如圖2-9所示。將萬用表撥在R×100Ω或R×1kΩ檔上,當黑(紅)表筆接觸某一電極時,將黑(紅)表筆分別與另外兩個電極接觸,輪流測試,直到測出的兩個電阻值都很小。若黑表筆接公共電極,則此極為基極,該管為NPN型管;若紅表筆接公共電極,則此極為基極,該管為PNP型管。

圖2-9 晶體管基極的判別

(2)集電極和發射極的判別

晶體管的集電極和發射極的判別如圖2-10所示,以NPN型晶體管為例先在除基極以外的兩個電極中任設一個為集電極,并將萬用表的黑表筆接在假設的集電極上,紅表筆接在另一電極上,用一個大電阻(可用兩手指)接基極的假設的集電極之間,如果萬用表所測出的阻值較小,則假設正確,另一極為發射極。

測量PNP型晶體管的集電極時,用紅表筆接假設的集電極即可。

圖2-10 晶體管的集電極和 發射極的判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福建省| 邻水| 大同县| 三门县| 贵溪市| 海安县| 湘西| 商南县| 武冈市| 海安县| 韩城市| 新密市| 罗城| 龙口市| 安宁市| 河北区| 靖宇县| 新巴尔虎右旗| 石河子市| 涟水县| 方城县| 峨眉山市| 洮南市| 长宁区| 巩义市| 大渡口区| 霍林郭勒市| 梧州市| 揭西县| 社旗县| 确山县| 海南省| 扶风县| 自治县| 德兴市| 平阳县| 临武县| 广州市| 平阳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