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工程管理(第3版)
- 于潤偉
- 1644字
- 2020-05-28 17:24:01
2.2 常用器材
通信工程的常用器材包括線路鐵件和光(電)纜接續器材。
2.2.1 線路鐵件
線路鐵件主要用于敷設架空光(電)纜,種類和型號較多,常用的線路鐵件見表2-2。
表2-2 常用的線路鐵件

2.2.2 接續器材
將兩根光(電)纜的物理(電氣)連接稱為接續。
1)光纜接續器材見表2-3。
表2-3 光纜接續器材

2)電纜接續器材見表2-4。
表2-4 電纜接續器材

2.2.3 桿路器材
桿路器材由電桿和固定電桿的拉線組成。光(電)纜可以沿著電桿敷設,施工簡單方便、建設成本低。
1. 電桿
電桿位置必須能保證通信線路安全,不影響主要建筑物的美觀和市容,不妨礙交通和行人安全。在道路、橋梁或下坡拐彎處,不應設立電桿;在街道路口或分線處,電桿的設置應考慮線路轉彎、引線或分支等措施能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桿路應盡量選擇直線,減少角桿;角桿、終端桿和分線桿的位置應考慮有無設立拉線或撐桿的地方;現場地點如不宜立桿時,可將前后桿距適當調整,或采取其他線路建筑方式。
1)電桿洞深應符合部頒驗收規范,洞深偏差應小于±50mm。水泥電桿、木質電桿洞深表見表2-5。
表2-5 水泥電桿、木質電桿洞深表(單位:m)

2)電桿應按設計規定的桿距立桿。一般情況下,市區線路的桿距為35~40m,郊區線路的桿距為45~50m。
3)立電桿應達到下列標準:
①直線線路的電桿位置應在線路路由的中心線上,電桿中心線與路由中心線的左右偏差應不大于50mm,電桿本身應上下垂直。
②角桿應在線路轉角點內移。水泥電桿的內移值為100~150mm,木桿內移值為200~400mm,因地形限制的角桿可不內移。
③終端桿豎立后應向拉線側傾斜100~200mm。
2. 接桿
當電桿的長度不夠時,可采用接桿。木桿接桿桿高在12m以下(輕負荷的電桿為15m以下)時可采用單接桿;超過12m(輕負荷的電桿為15m以上)時采用品接桿。單接桿和品接桿示意圖如圖2-1所示。

圖2-1 單接桿和品接桿示意圖
a)單接桿 b)品接桿
木桿接桿應符合下列規定。
1)桿身挺直、徑差較小、表面無大節疤。
2)下接桿梢徑不得小于上接桿的梢徑。
3)單接桿下接桿梢徑不得小于上接桿根徑的3/4。
3. 桿根裝置
1)水泥電桿桿根裝置應用混凝土卡盤,用“U”形抱箍固定;木桿桿根裝置應用橫木,以?4.0mm鋼線纏繞固定。
2)一般線路的直線桿路電桿桿根應按設計規定裝置,無明確規定時應裝在線路的一側,但相鄰桿均設桿根裝置時,應交錯裝設;桿距長度不等時應裝在長桿檔側。
3)角桿、終端桿桿根裝置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單裝置應裝在拉線方向的反側,與拉線方向呈“T”形垂直。
②雙裝置的下裝置應裝在電桿拉線側,上裝置應裝在拉線方向的反側。上下裝置與拉線方向呈“T”形垂直。
③電桿桿根裝置位置偏差應不大于±50mm。
④負荷較大的電桿或土質松軟的地方可使用桿根墊木。桿根墊木捆扎方式示意圖如圖2-2所示。

圖2-2 桿根墊木捆扎方式示意圖
4. 拉線
拉線是桿路承受拉力的裝置之一,利用拉線的反作用力來平衡桿路產生的不平衡張力,以保持桿路的穩定。線路的拐彎處和終端處要設拉線,目的是使這些電桿受力平衡。在直線桿路上,每隔若干根電桿要用拉線加固(防風拉線)。制作拉線時,要進行測量,主要測量拉線方位、拉線入土點、拉線洞的位置等。
(1)拉線的種類
1)按拉線與線路行進的方向劃分,可分為側面拉線和順線拉線。
2)按拉線本身的方向劃分,可分為單方拉線、雙方拉線、三方拉線和四方拉線(順向拉線在上、橫向拉線在下)。
3)從拉線下部固定的裝置劃分,可分為地錨拉線和高樁拉線。
(2)拉線與距高比的關系
拉線入地點與電桿中心線的水平距離稱為拉距。拉線在電桿上的作用點與經過拉線的入土點水平線的垂直距離稱為拉高。拉距與拉高的比值就是距高比,最合理的拉線距高比等于1。受施工場地的限制,拉線距高比可能不等于1,但不得小于0.75,也不得大于1.25。
(3)拉線的安裝要求
1)拉線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拉線應采取鍍鋅鋼絞線。拉線扎固方法以設計圖樣為準。
2)靠近高壓電力設施及市區的拉線,應根據設計規定加裝絕緣子。在絕緣子上方的拉線長度應適量,但絕緣子距地面的垂直距離應在2m以上。拉線絕緣子的扎固示意圖如圖2-3所示。

圖2-3 拉線絕緣子的扎固示意圖
3)人行道上的拉線宜以竹筒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