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男人在追女孩受挫時,都會把原因歸結為自己表現的“誠意”不夠,于是繼續(xù)加碼,但最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如愿以償。失敗者可能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上了一個博弈的當,他們依然會癡心不改地說:“不對呀,所有女孩子都承認,她們選擇男人最看重的是誠意。”
我相信每一個女孩都沒有刻意撒謊,我只能說“誠意”在追求過程中被她們下意識地夸大了,并且其背后有著非常理性的原因。
我們設想一個模型:四男追求一女,女人會根據她的“標準”選擇出自己的終身伴侶,但終身伴侶并不代表終身保障,這個男人可能變心也可能遭遇不幸,一旦發(fā)生這樣的意外,女人只能在另外三個男人中再做選擇。
但是,這時候女人不會赤裸裸地對繼任者說:“我選擇前任是因為他是你們當中條件最好的,無奈天有不測風云,現在他走了,而你是老二,所以我來找你了。”顯然,這樣太傷害“備胎”的感情了,非常不利于讓他們繼續(xù)死心塌地對你好。
那么,一個什么樣的“選擇標準”講出來最有利于保護候補者的自尊呢?顯然,“誠意”是最好的說辭。“我選擇男人看重的是誠意。”“我沒選擇你不是因為你不夠優(yōu)秀,而是因為我感受不到你的誠意。”……這是個多么給失敗者面子的理由啊!并且一舉兩得,即使對于被選擇的那位,告訴他“我選擇你是因為你最有誠意”也比“我選擇你是因為你條件最好”更有利于讓自己在今后的兩人關系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
分析到這里,大家有沒有覺得男女相處有些時候簡直就是一門政治學?不錯,讓被選者不要高枕無憂于自己的絕對優(yōu)勢,讓他們時刻擔心如果不盡心盡力就可能被取而代之;讓落選者不要自暴自棄于自己的相對劣勢,讓他們永遠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就有機會東山再起。這從來都是控制和平衡的藝術。女人在體力上相比男人不占優(yōu)勢,但正因如此,在長期的兩性博弈中,她們會積累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經驗,“看誠意”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女人會把“看誠意”掛在嘴邊,尤其是看到別的男人在追求別的女人無怨無悔地付出時,她們更會“真誠”地表示感動。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反駁:“不對呀,女人對誠意的看重不只是說說而已的,有些女人確實就是這樣做的。”
我承認這種現象真實存在,甚至也有女孩親口對我講過,她在擇偶的時候絕對要反復考察男人的誠意,她需要對方多發(fā)幾次信息才會回一條,需要對方反復邀約才會答應一次。如果對方表白的話,她便不由分說地拒絕,然后再看對方是否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對待追求者,她的回答是:對男人缺乏安全感,男人必須付出很多很多以后,她才相信這個男人是真的愛自己,然后她才會付出。
對于這樣的女人,我只能說,她的擇偶模式對于她業(yè)已形成的心理有其合理性,但是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她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的機會將大大減少。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的女孩只是把“看誠意”掛在嘴邊,實際上會綜合考慮,只有少數的女孩是真的把“看誠意”付諸行動,不過后者會讓自己在擇偶競爭中處于劣勢,因為相當一部分條件好的男人會由于不堪折磨轉而追前一種女孩。
追求這件事,從個體角度講是方法,從群體高度講是策略。每個人都想找到條件盡量好的另一半,但是從宏觀來看,大家都能找到跟自己條件相當的就是最佳結果。而找到條件相當的伴侶的最佳策略就是付出的對等性。男人作為追求方應該首先發(fā)起交往,從方法上可以這樣描述:男人主動發(fā)信息,女人如果回復的話,男人才有必要繼續(xù);女人如果回復友好的話,男人才有必要進一步邀約;女人如果在約會后熱情的話,男人才有必要表白……誠意是在有效交往的持續(xù)性上體現的,男人雖然應該首先付出一些,但絕對沒必要太多,對此不妨從環(huán)保的角度來理解——單方面大量付出破壞了擇偶生態(tài)的平衡。如果境界再高點,我們可以把誠意理解為一種態(tài)度、對所愛對象的尊重——當她對我好的時候,我會持續(xù)自己的愛,而當她不對我好的時候,我會克制自己的愛。誠意的本質應該是“我不會騙你”,而不是“我不能沒你”,讓雙方在交往中保持自由和平等。
綜上所述,“誠意”可以比喻為男女關系的潤滑劑,讓彼此能夠進退自如,它絕對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機油對汽車的重要性。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在愛情之路的追逐與競賽中,缺乏經驗的男人往往把“誠意”作為獲勝的手段。女人雖然重感性,但選擇男人的機制其實非常理性,這是她們長期進化的結果,能夠綜合考察的女人在生存中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作為正常女人,當她疏遠一個男人的時候,只有極小的概率是因為這個男人真的只是“誠意”不夠,并且如果恰好是因為這個理由的話,那么之前她一定對這個男人曾經相當主動過。所以,那些覺得自己被拒是因為“誠意”不夠的男人除了愚昧之外,還有一點兒自戀。當他不斷試圖通過表達“誠意”來推進一段停滯不前的關系時,就像往一輛因為沒有汽油而拋錨的車子的油箱里添加潤滑油,結果……就只能是“燒機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