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報刊與詩界革命的淵源流變
- 胡全章
- 2913字
- 2020-05-14 17:45:37
第一節
早期報刊詩歌之啟蒙性與通俗化
近代中國最早存世的一批中文報刊并非中國人,而是外國來華傳教士和商人創辦。這些早期中文報刊,有相當一部分刊登詩歌,或古或今,或選或著或譯,或零星或集中地點綴于報端。
如果說1872年創刊于北京的《中西見聞錄》所刊李善蘭《孝丐詩》[1]《程烈婦詩》[2]等詩作,還是偶一為之和附于報末的點綴的話,那么,上海申報館1872年推出的文學月刊《瀛寰瑣記》和1876年推出的《寰宇瑣記》,由于經營和編輯人員均由中國文人擔任,體現出鮮明的本土化特征,詩歌所占版面顯著增加,乃至不可或缺。
然而,無論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刊物《瀛寰瑣記》所刊載的諸如《白桃花吟社唱和詩》[3]《海市唱和詩用吳梅村集中韻并序》[4]《七夕詩二十首》[5]《燕閨香奩詩》[6]等大量酬唱、應景、旌表、香艷、獵奇之作,抑或是《寰宇瑣記》所刊三百多首《尊聞閣同人詩選》及《鄧伯山房詩鈔》《紅樓夢戲詠》《游仙詩》《西湖雜詠》等大量詩歌,其題材、形制、風格、趣味等方面均沿襲傳統文人之舊范,鮮有新意可言。倒是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ng J.Allen)依托上海林華書院所經營的《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7]Church News)于1868年9月5日創辦于上海,林樂知(1836—1907)主編,上海林華書院刊發,以宣傳宗教為主,周刊;自1874年9月5日第301卷起更名為《萬國公報》(Chine Globe Magazine),成為以時事為主的綜合性刊物,1883年7月28日停刊;1889年2月復刊,改為月刊,成為廣學會會刊。1907年12月停刊。" class="zhangyue-footnote" src="../Images/note-original.png" />,于19世紀70年代刊發了一批旨在改進中國社會風習的勸戒詩,寫作宗旨上表現出改良社會的思想啟蒙特征,創作觀念上體現出求實求用的文學功用觀,語言形制上呈現出淺近易懂的通俗化傾向,順應了近代中國文學求新求變求用的發展趨勢,值得研究近世文學和詩歌流變者加以留意和重新審視。
19世紀70至80年代,林樂知主辦的《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用相當的篇幅宣傳改進社會風尚,包括提倡戒煙、戒賭、戒溺女、禁止淫書淫戲等內容,抨擊晚清中國普遍存在的無論是基督教義抑或是儒家倫理均不能容忍的惡風陋俗。為配合這一旨在啟發蒙昧、改良陋俗的宣傳攻勢,林樂知先后在《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編發了數以百計的勸戒詩,其中尤以戒鴉片煙詩題最為集中。
1877年6月2日《萬國公報》刊發唐勝哉《戒煙百韻》中的十首,分別為“詠煙槍”“詠煙斗”“詠煙戮”“詠煙燈”“詠煙盒”“詠煙盤”“詠煙床”“詠煙館”“詠煙友”“詠煙鬼”,窮形盡相地描述了吸食鴉片者的各種丑態。自1877年8月18日始,《萬國公報》陸續推出一組由唐勝哉和楊鑒堂聯袂創作的戒煙詩,諸如《勸戒吸煙人十怕詩七律十首》《勸戒吸煙人十敗詩七律》《勸戒吸煙人十懶詩》《勸戒吸煙人十棄詩》《勸戒吸煙人十悔詩》《勸戒吸煙人十好詩》《勸戒吸煙人十戒詩》《勸戒吸煙人十勸詩》《勸戒吸煙人十求詩》《勸戒吸煙人十聽詩》《勸戒吸煙人十想詩》《勸戒吸煙婦十勤詩七律》等,苦口婆心,蔚為大觀。[8]流風所及,同時期的《申報》《閩省會報》等報刊亦刊發不少勸戒詩。《閩省會報》甚至于1878年底發起了一場“戒煙詩”有獎征稿活動[9],其過程持續近半年之久,結果于次年4月底揭曉,評出六名獲獎者,其中第一、二名《戒煙詩》各五首在該報刊發后,旋即又被《萬國公報》轉載。[10]
近代來華傳教士倡導并親自創作的一批勸戒詩,主題鮮明,語言淺近,有著顯著的喚醒愚蒙、從眾向俗的特征。近代報刊勸戒詩這一主題特征和語體特征,由傳教士創辦的中文報刊的辦刊宗旨和讀者定位所決定。《萬國公報》嘗自言其語言文字策略道:“恒用淺近之言,不用深奧之語,使人易曉,足以感人。”其對漢譯英詩的要求則是:“按章作成中國詩式,或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古風、排律,或詞或賦,各隨其便……又要詞意簡明,不嫌淺白,令不讀書之男女老幼,凡聞見者顯而易曉。”[11]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報刊詩歌,尤其是勸戒詩。
我們只消瀏覽一下《萬國公報》刊載的大都出于傳教士之手的送別詩、贊美詩、勸戒詩、悼亡詩和漢譯英詩,便不難知曉其著譯詩歌作品的這一基本特征。且看楊鑒堂《勸戒吸煙人十勸詩》中“勸士人”一首:“斯文掃地豈無因,此士應慚首四民。志氣消磨同朽木,詩書拋廢誤傳薪。儒冠枉自稱君子,晝寢何堪對圣人?暮吸朝呼恒產盡,敢言憂道不憂貧?”[12]《閩省會報》所刊《征戒煙詩啟》中所標榜的“供人唱和,俾婦孺心領神通,抒己伸吟,挽億兆回天立地”,以及在“格調”方面提出的“或正文或平話,均照各會所有之贊美詩”的要求[13],亦見證了傳教士在勸戒詩的創作宗旨和詩體風格方面達成的共識。
林樂知主編的《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發行量相當可觀,尤其是《萬國公報》時期,其對中國知識階層的影響力不容低估。據該報自言,1870年代的《萬國公報》“寄散各行省一次約千卷”,一年“五十次,部計約五萬卷,觀者千萬人”。[14]近代史家也大都承認,“近代早期改良派及各種鼓吹變法的知識分子,幾乎人人都受過《萬國公報》的影響”[15]。陳絳指出:林樂知與《教會新報》的“基督教中國化的活動,成為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會通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16]。這種文化上的融合會通,自然包括文學。
《萬國公報》對維新變法時期嶄露頭角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中國知識精英在維新思想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業已成為不刊之論。然而,這批傳教士在文學觀念、文學題材、文體文風、詩體詩風等方面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包括康、梁在內的中國作家產生的影響,則長期以來未獲重視。近代來華傳教士們抱著廣教化以變風俗的宗旨創作的一批勸戒詩,在創作觀念、題材格調、語言風格、創新路徑等方面,對當時及其后的中文報刊詩歌,產生了或隱或顯的影響。
[1] 《中西見聞錄》第16號,1873年11月。
[2] 《中西見聞錄》第18號,1874年1月。
[3] 《瀛寰瑣記》第1卷,1872年11月。
[4] 《瀛寰瑣記》第5卷,1873年3月。
[5] 《瀛寰瑣記》第11卷,1873年9月。
[6] 《瀛寰瑣記》第22卷,1874年7月。
[7] 《教會新報》(<span class=
[8] 此期《萬國公報》陸續刊出的戒煙詩詞賦尚有戴國琛《賦得鴉片煙》(1876年9月23日),一知子《鴉片煙說并試律》(1877年9月15日),孫若瑟《鴉片詞》(1877年12月8日),桂竹君《勸戒鴉片十截句》(1878年2月16日),醒世子《勸戒鴉片煙詩》(1878年3月30日),陳紹堂《戒煙會告白詩》(1878年5月11日),張靜瀾《北京戒煙公所五次紀實并詩》(1878年8月10日),守法子《戒洋煙賦》(1878年8月24日),喚醒子《戒洋煙賦》(1878年8月24日),入正子李泐《戒煙詩》(1879年4月26日),余葆真《戒煙詩》(1879年4月26日),無名氏《勸忌洋煙賦》(1879年8月9日),于元璞《戒鴉片煙歌》(1882年9月16日)、《洋煙賦》(1882年9月23日)等。
[9] 參見《征戒煙詩啟》(抄《閩省會報》),《萬國公報》第518卷,1878年12月14日。
[10] 參見《評戒鴉片詩啟》(錄《閩省會報》),《萬國公報》第536卷,1879年4月26日。
[11] 《英國教士請作圣大衛詩篇詩詞啟》,《萬國公報》第568卷,1879年12月13日。
[12] 漢口楊鑒堂:《勸戒吸煙人十勸詩》,《萬國公報》第459卷,1877年10月13日。
[13] 《征戒煙詩啟》(抄《閩省會報》),《萬國公報》第518卷,1878年12月14日。
[14] 《教會報大旨五十八說》,《萬國公報》第322卷,1875年1月30日。
[15]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29頁。
[16] 陳絳:《林樂知與〈中國教會新報〉》,《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