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
- 趙冬梅
- 558字
- 2020-06-04 12:29:07
上編
從內職到武選官:第三種官僚的誕生
引言
宋徽宗說本朝“武選官稱,循沿末世”,[1]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武選官與五代諸使、“使臣”的關系,絕不僅是名稱上的因循。武選官根本就是從五代“末世”中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官僚。作為皇帝內職、“陛下家臣”,諸使與“使臣”(為行文方便,以下統稱內職,取其狹義)權力與地位的基礎是他們與皇帝之間歷史與現實的親密關系,此外別無依傍。這種“結構性孤立”,使內職官僚群獲得了皇帝的極大信任,從而成為伸張皇權的有力臂助,頻繁擔任各種差遣,參與統兵。內職外任差遣,特別是統兵差遣的職位化和系統化,使得內職官僚對本職工作的離違成為制度。內職頭銜逐漸符號化、品位化了。而皇帝也有意擴大內職符號的發授范圍。最終,內職走出內廷,從“陛下家臣”變成了宋帝國一支特殊的官僚隊伍——武選官,諸使與“使臣”成了他們的品位符號,而統兵則成了他們的標志性差遣。內職之間原有的職位等級被改造利用,成為武選官階。內職符號的階官化、內職外任差遣的固定職位化以及武選官階遷轉次序的形成,是并不同步的多個過程,它們共同構成了從內職到武選官的演變過程,其中不乏有意的制度改作,但更多的是為了因應形勢而出現的種種小大不一的調整變化的累積。歷史上并不存在“武選官成立慶典”,本書姑且將內職向武選官演變基本結束的時間定在真宗朝。
[1] 《宋大詔令集》卷一六三《改武選官名詔》,第6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