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內在秩序與通用標尺

從太宗朝起,諸使和使臣人數激增,到真宗朝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官僚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徒有內職之名,卻不再服務殿廷,而是或“董兵戎”或“厘事任”,擔任各類差遣。外任差遣在諸使與使臣身份定位中的分量超越了其本來職任,諸使與使臣從職位符號向品位符號演變。相應的,真宗朝以后,中央事務機構群繼續增長,但其長官不再以“使”為稱,諸使類機構與使額分道揚鑣,獨自發展;與此同時,使臣、諸使的磨勘年限先后設定,內職的選任不再“斷自圣心”,而轉由機構和制度處理。在宋初的四十余年間,諸使和使臣完成了從內廷向外朝、從“陛下家臣”向帝國“武選官”的演變。武選官有時仍然被稱為“內職”、“近臣”,但是,“內”與“近”對于大多數武選官而言,只是歷史的流風遺韻。

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御制《武臣七條》, “賜牧伯洎諸司使而下任部署、鈐轄、知州軍縣、都監、監押、駐泊巡檢者”[1]“任”字之前為品位標志,之后為職位標志。“部署、鈐轄、知州軍縣、都監、監押、駐泊巡檢”是北宋的邊防統兵官職位序列,而有資格充任這一序列中職位的“武臣”,是“牧伯洎諸司使而下”, “牧伯”系正任武官,“諸司使而下”指武選官。那么,武選官是怎樣形成的?牧伯又是怎樣成為武選官與軍職共用的品位符號的呢?

[1] 《宋史》卷一六八《職官志八》,第400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鄂托克前旗| 瓮安县| 邹平县| 南岸区| 同心县| 岳阳县| 福海县| 阿勒泰市| 安康市| 莱阳市| 兰溪市| 潞城市| 安溪县| 昆山市| 兴文县| 太谷县| 铜山县| 湟源县| 灯塔市| 中卫市| 盐津县| 体育| 东乌珠穆沁旗| 虞城县| 合作市| 准格尔旗| 乐至县| 同心县| 浦江县| 东至县| 平湖市| 金秀| 固镇县| 楚雄市| 延安市| 安阳市| 汶上县| 图木舒克市| 宜黄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