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的專業對口與素質教育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受到“就業對口”問題的困擾,即認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不高。某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用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來評價社會工作教育,一些學校的社會工作專業負責人也有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不高、學生流失”的看法。本文認為,要全面地認識社會工作教育的性質,客觀地、有前瞻性地理解現實的社會需求和社會工作專業供給之間的關系,以促進社會工作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性質,應該看到它既是專業教育也是素質教育。所謂專業教育是說社會工作專業是面對社會,為服務困難群體、困境人士和社區而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其特點是進行社會服務實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畢業生主要從事對口系統和崗位的工作。由于社會工作者所從事的是社會服務工作,是對困境人士的服務,所以社會工作教育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專業方法教育和技術操練等。但是,社會工作教育也可以看成是素質教育,這不但指對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塑造、對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教導和訓練,更包括對社會工作人才基本素質和人格的養成,包括待人接物、與人合作、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等。有了這種素質教育,社會工作畢業生才能心甘情愿、積極主動、踏實有效地進行社會服務。有了這種素質教育,社會工作畢業生可以適應多種服務困難人群和其他有需要人群的工作。
如果說社會工作專業素質的培養能夠造就合格的、在“專業崗位”上開展工作的社工專業人才的話,那么,社會工作的素質教育則可以把社會工作畢業生的就業領域打得更開,他們可以在許多“類社會工作”的崗位上工作。這些“類社會工作”崗位所從事的是與服務對象建立和維持良好關系,對之進行有一定專業內容的服務,幫助其解決困難、促進其發展的工作。在這方面,面對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非營利組織中的項目管理與服務、面對企業員工的人力資源管理和服務,都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用武之地。實踐表明,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在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領域、在企事業單位中,與服務對象建立和維系關系的親和力與能力要強于其他專業,這也有利于做好本職工作。
回來說就業對口問題。社會工作畢業生的就業對口是“純”專業對口還是也包括“類”專業對口?對于社會工作專業建設者、教育者及學生來說,當然更希望的是“純”專業對口,這樣可以使社會工作畢業生學以致用,以自己的專長服務社會,也會更有成就感。但是這種期望得以實現的前提是社會的有效需求——社會上有足夠的、能夠讓社會工作人才發揮專長,也能使其安身立命的崗位。實際上我國當前不完全具備上述條件——社會服務行政管理系統沒有足夠的能力吸收社會工作畢業生到其主管的機構就業,一些公共服務系統(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部門等)也沒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敞開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倒是一些企業愿意接納社會工作人才,它們希望社會工作人才去從事人力資源開發、公共關系、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工作。用上面的劃分,可以說是在“類”社會工作崗位工作。
那么,在“類”社會工作崗位工作算不算“專業對口”呢?這里我們必須區分以行業系統衡量的和以崗位衡量的“專業對口”。從行業系統的角度衡量專業對口,認為進入某行業系統就是專業對口,如認為社會工作畢業生進入民政系統,進入扶貧、困難和脆弱人群服務系統工作就是對口。從崗位的角度來衡量,是否對口要看具體崗位。實際上,進入社會服務行業系統就業也未必全是專業對口,進入其他行業系統的“類”社會工作崗位的也未必就是不對口。說明這一點,有利于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招生、學生培養和畢業生就業,有利于政府對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做出客觀的評價,也有利于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目前,在社會工作專業對口問題上,既不能搞不切實際的“專業主義”,也不能搞“泛專業”評價。
在這一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社會工作主要從事的是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它與政府等公共部門的支持、權力和資源讓渡直接相關。要真正發展好社會工作事業,除了社會工作專業團體的自身努力外,政府等公共部門對社會工作的制度上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工作》2017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