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大勢

美國為何復蘇乏力?[1]
——“全球經濟減速調整”系列評論之一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經濟雖因空前力度救助措施較快擺脫“重癥急救”險境,然而近年一直處于“復蘇不易,景氣難再”的疲軟不振狀態。為什么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對此,流行解釋觀點并未提供滿意解答,仍需從不同角度探討。

例如,2012年9月13日,美聯儲為出臺QE3,有關文告認定失業率居高不下是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然而稍加思考不難理解,高失業率本身是經濟缺乏競爭力導致增長乏力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美國企業元氣大傷拖累經濟不振嗎?答案也并非如此。美國企業目前總體盈利狀態其實并不差,美國企業微觀組織架構與基本制度并未受到致命損害,甚至在與歐盟和日本的比較中顯示出相對優勢。無論是蘋果公司奇跡般東山再起還是美國頁巖氣行業突破,都說明美國經濟的微觀體制與機制并未在危機中“武功全廢”。

簡單認為美國“找不到感覺”是金融危機拖累所致的觀點也有待商榷。實際上由于美國政府大手筆救助,其金融系統整體資產負債表早已擺脫過高杠桿化和流動性緊缺的困擾,并在總體上呈現流動性偏多的狀態。政府高負債確實會拖累復蘇,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債務率更高,最終通過高增長與通脹得以化解。可見高負債與低增長有雙向因果關系,僅用高負債解釋美國增長乏力的新常態也缺少足夠說服力。

理解美國經濟現狀仍需拓展分析思路。需要從當代全球化與新興大國追趕時代特征角度解讀美國目前面臨的困境。在產品內分工及企業自發實施各類外包和供應鏈調整為特征的當代全新全球化生產方式的條件下,美國作為位于產業技術前沿的國家,如果很難找到大范圍具有盈利預期的投資增長點,就必然會階段性地面臨缺失方向感的困惑。

當代經濟全球化特征在于“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即特定產品的工序、環節、零部件等經濟活動的區位國際分工空前發展,推動企業通過海外投資整合供應鏈,以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外包改組微觀組織結構。與國際經濟學“行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不能解釋國際行業內分工不同,與國別要素稟賦相聯系的比較成本差異仍是當代廣泛產品內分工現象的最重要解釋變量。美國20世紀60年代為擺脫自身經濟相對競爭力下降困擾實行的“生產分享項目”政策對這個全新生產方式的大范圍推廣發揮了關鍵推動作用。美國通過外包轉移缺乏優勢的生產工序并“瘦身”和提升產業結構,成功地化解了歐洲與日本二戰后經濟追趕的挑戰,使其在西方經濟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得以延續和鞏固。

東亞四小龍成功起飛,相當程度上得益于這個新生產方式提供的“平地起跳”進入全球制造生產系統的可能性。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大國當代快速轉型,首先是各自國內制度改革調動潛能與釋放后發優勢的結果,從外部環境條件看也得益于發達經濟體在產品內分工基礎上發生的各種經濟活動跨國轉移。這個充滿內部張力的全球經濟系統動態展開和持續運轉,要求處于產業技術前沿的美國經濟不斷尋求與發現大范圍新的領先產業和技術突破的機遇,不斷開辟能夠接納和吸收傳統缺乏優勢的產業或工序轉移所釋放的不可貿易要素。美國經濟只有不斷地創造在開放環境中具有自生能力的新產品、新工藝、新行業,才能在這個系統的持續轉變中保持就業狀態比較合意的動態平衡。

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革命時期,前沿產業創新帶來大量盈利預期較好的投資機會。1991—2000年美國私人固定投資年度增長率累積簡單加總值為69.6%,比21世紀最初十年資本私人固定投資增長率累計值9.5%高出6倍,也比20世紀80年代同一指標值30.6%高出一倍多。在產業革命與投資高漲的驅動下,美國失業率下降,增長率提升。同時,美國企業外包調整快速展開,對當時全球化開放背景下后進經濟增長提供了客觀有利的機遇。然而問題在于,大范圍產業革命的發生時點和持續時間都具有歷史隨機性與不可控性。隨著互聯網產業革命高潮過去甚至出現泡沫,美國試圖憑借房地產和金融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結果很快通過房地產泡沫以及次貸危機落入危機深淵。

由此觀察美國經濟現狀特點可收洞若觀火之效。美國政府通過空前力度的救助措施(如“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使金融系統擺脫了全面崩盤危險,接著通過空前力度的刺激政策(如《2009年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ARRA)躲過了經濟崩潰風險,然而超常干預手段不足以解決在全球化背景下缺乏大范圍具有可盈利預期投資的約束,難以擺脫開放環境下“前有阻隔,后有追兵”的動態困境。雖然財政與貨幣超常刺激政策能使美國經濟略微舒緩,振興制造業與出口翻番之類的產業政策也有局部和邊際效果,然而在新興國家后發追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以及美國技術產業前沿相對沉寂期尚未過去之前,美國經濟難回景氣繁榮與長期高增長狀態。

把本次復蘇期的若干宏觀指標表現與二戰后10次復蘇的指標相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次復蘇的特征。例如,本次復蘇后10個季度GDP增長率簡單累加值為22.9%,此前10次復蘇的相應指標值為47%,這個簡單指標顯示,本次復蘇力度不到二戰后10次均值的一半。相反,本次復蘇后10個季度失業率簡單平均值為9.3%,比前10次復蘇可比指標值6.3%高出3個百分點。

美國經濟在全球技術產業前沿創新相對沉寂期面臨的困境突出表現為固定投資疲軟乏力。數據顯示,這次危機谷底及此前6個季度衰退期資本形成相對總需求的比例值累計收縮15.3%,遠高出二戰后10次衰退的可比指標10.6%。另外,這次危機復蘇后10個季度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累計貢獻只有5.4個百分點,遠低于二戰后10次復蘇均值10.2個百分點。

然而,美國這次存貨投資對總需求復蘇的貢獻遠好過早先時期。數據顯示,本次復蘇10個季度存貨投資對GDP增長累計貢獻為8.3%,比前10次同一指標值5.6%高出近一半。這顯示美國企業部門對經濟長期前景信心不足,在經濟形勢得益于刺激措施而有所好轉時,更多通過利用現有產能加以應對,表現為庫存投資較大幅度回升。

因為缺乏大范圍具有可盈利預期的投資機會,美國金融部門運行出現極為反常的現象:一方面,銀行部門的儲備和現金增長非常快,說明美國經濟系統整體“不差錢”;另一方面,“銀行信貸和租賃”這個反映間接融資整體規模的指標恢復很慢,到2012年7月仍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用M2與基礎貨幣比率衡量的美國貨幣乘數值,從1995年到危機前大體在9—10變動,危機后大幅下降到目前不到4的低位。可見,缺乏開放環境下的可盈利投資機會而不是缺乏足夠流動性,是美國經濟暫失方向感的關鍵根源。

從“中心國—追趕國關系”視角觀察美國經濟困境根源,在邏輯上看重未來產業技術前沿可能發生變革的長期影響,美國經濟近年在這方面的一些動態值得關注。例如,頁巖氣開采技術突破與推廣帶來的產量井噴式增長,使美國能源外部依存度下降,并可能使美國將來成為能源凈出口國。美國天然氣協會2011年年底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2015年頁巖氣行業將為美國貢獻1180億美元GDP并創造8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一些前衛企業嘗試把“三維打印”、“疊層制造技術”運用到更為廣泛的實物制造領域。這類前沿產業探索目前仍不足以助推美國經濟走出困境,不過其未來的演變前景及影響值得重點關注。

因而不應低估美國經濟的調整能力。美國雖是最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源地,人們對美國金融霸權的迷思有所減少,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也面臨質疑,然而美國經濟制度及其在歷史上曾顯示的調整潛力并未發生本質變化。在危機后宏觀經濟增長整體乏力的大環境中,美國仍能主要憑借市場力量,取得以Facebook和iPhone為標志的引領全球的產品創新成果,在頁巖氣開采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另外,就人口結構這個超長期關鍵變量看,美國在與主要經濟體的比較中也具有顯著的未來優勢。美國不僅目前仍是綜合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可預見的未來仍難有全面挑戰者和替代者。

美國應對危機的綜合舉措折射出其戰略思維層面的三種預案。

一是積極跳出來,即通過誘致和啟動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在與新興經濟體的競爭中用“以快比快”的方法保持甚至增強其領先地位。這當然是美國戰略家最為夢寐以求的前景。近年美國在前沿產業領域的一些創新表現,提示不能完全排除這一可能。然而,受產業技術革命發生時間難以操控性或歷史隨機性規律決定,美國能否實現這一預案不僅需要“人為”努力也有賴“天時”眷顧。

二是被動熬過去,即通過目前長期與短期、宏觀與產業、常規與超常規綜合政策措施應對目前困難,同時利用領先國經驗老到的優勢增加競爭對手“出錯招”的概率。就新興國經濟追趕壓力而言,隨著后起國人均收入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和利用后發優勢追趕速度下降,追趕派生的沖擊和壓力在長期會漸趨平緩,美國如果仍能維持其相對優勢和全球主導地位,也就意味著在這段格局大調整歷史中終于能夠“熬過去”。

三是苦苦撐下去。中國等主要新興國家如果能成功地解決自身發展困難,持續追趕,并能在與中心國博弈中避免重大戰略行動“出錯牌”,美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潮流并接受國際格局調整。美國戰略家具有相對霸權零和游戲的思維模式,然而在上述假設情形下,受政治現實主義方針影響,美國也可能不得不接受新興國家崛起的現實,并在分享全球事務治理上做出有限讓步,同時仍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延續其現有支配性影響力。

[1] 原文發表于FT中文網,2012年11月2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斗六市| 凌云县| 荔波县| 新安县| 河曲县| 洛川县| 宁陵县| 玉门市| 长海县| 新津县| 乌恰县| 鄂托克旗| 哈尔滨市| 花莲县| 北京市| 讷河市| 中江县| 基隆市| 古交市| 万年县| 雅江县| 永济市| 潜江市| 贺州市| 普陀区| 昌都县| 城口县| 宜都市| 铜陵市| 佛教| 德保县| 饶河县| 棋牌| 武陟县| 封丘县| 岳普湖县| 加查县| 垦利县| 凌源市|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