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強求增速代價大[1]
——2011年G20戛納峰會系列評論之三

強勁增長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舒緩債務負擔,這是當今世界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最迫切需要的。G20提出的“強勁、可持續與平衡增長”目標的表述也可謂完美。不過如果客觀條件不具備,執意尋求強勁增長,則不僅欲速不達,而且代價不菲。

對此可分別從發達國家和中國兩方面加以觀察。

對美、歐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過分強調經濟強勁增長,可能助長在政策面上忽視和回避調整的現實,轉而“病急亂投醫”,延誤實施治本措施的最佳時期,甚至加劇病情的復雜度和治理難度。

美國貨幣當局在金融危機急救期過后,再次實施量化寬松應對經濟低迷,可謂強求高增長心態導致政策走樣的一個典型。按照這個政策倡導者的設計,量化寬松能通過壓低長期收益率助推美國經濟增長,以實現舒緩、降低失業率壓力的目標。

然而我們知道,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通過保持幣值穩定支持經濟穩健增長,長期收益率本身是調整貨幣政策的參照。現在反而要用本質上短期性的貨幣政策手段來調節長期收益率,就如同試圖拉長身影來拔高身高一樣本末倒置。

殊不知美國金融危機源頭的房地產泡沫,相當程度上正是危機前過度寬松貨幣政策誘致的結果。美聯儲QE2不僅沒能實質性地培育促進美國經濟,反倒可能因為政策急功近利而對企業投資信心產生負面影響。美國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這項不負責任的政策招致國際社會的質疑和批評,也在情理之中。

歐盟財政收支占GDP的比重高達45%左右,財政自穩定機制作用更為彰顯。在歐元區經濟2008年幾乎零增長和2009年下降4.3%的背景下,自穩定機制已“自動”給經濟系統提供大量刺激“彈藥”。2009年年初歐盟額外推出2000億歐元刺激經濟計劃,各主要成員國也推出規模不等的刺激經濟項目。

例如,德國聯邦議院2008年11月批準了第一個刺激經濟計劃,為310億歐元;2009年1月政府又通過第二個刺激經濟計劃,為500億歐元。英國2008年11月下旬通過預算報告,宣布將出臺200億英鎊的刺激經濟措施。法國推出總額為26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計劃。這些刺激預算主要用于基礎設施投資,補貼汽車業,推進國家產業政策,減稅或直接發“消費券”等。

刺激政策雖對歐元區2010年經濟溫和復蘇做出了貢獻,但也付出了使本已不堪的各國資產負債表加劇惡化的代價。歐元區整體債務率從危機前的66.2%激增至2010年的85.1%,為歐債危機爆發做了鋪墊。回頭看得更加清楚,危機前的嚴重失衡,經過政府的大手筆刺激,只是將經濟體內的“病灶”轉移了位置,不僅沒有根治疾病,反可能使后期治理更為棘手和被動。

美國和歐盟是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其應對方針的誤判會給全球經濟引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也不利于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穩定增長。從直接關系看,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國際流動性泛濫并加劇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對我國及相關國家經濟增長尤其具有負面影響。

再看中國。首先,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較快推進時期,在生產力和總需求兩方面都有較好條件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從近年刺激經濟以及21世紀景氣增長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看,增長過快得不償失,需注意防范拼增長速度帶來的過高代價。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經歷空前景氣增長,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但是由于深層改革滯后,高增長伴隨經濟增長速度偏快,非農就業擴張偏急,外部順差失衡加大,通脹壓力揮之不去,再加上資產價格間歇性飆升等難以持續問題,累積起具有階段性特征的系統性矛盾。

通過人為政策手段拼經濟增速,難免要大尺度地放貨幣、松信貸,或需政府大手筆過快投資。這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不利于治理通脹、負利率和資產價格高企等頑癥,也不利于調節收入分配和社會穩定。中國目前最需加快體制轉型和結構調整,而不是刺激經濟和強求經濟增速最大化。

其次,經驗證據顯示,我國經濟過快增長會加劇貿易條件惡化,使得國內產出增長轉換為用實際購買力衡量收入增長時減少一塊,從福利損益角度看不合算。如2009年刺激經濟措施的力度最大,2010年貿易條件損失占當年GDP的比例超過2個百分點。

貨幣與總需求擴張派生實體經濟擴張并導致進口數量上升,又通過大國效應推動進口價格上漲和貿易條件惡化,構成我國經濟運行特有的“回旋鏢”效應。

導致貿易條件產生不利變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目前發展階段還難以完全消除。不過,避免經濟擴張過快的推波助瀾作用,則是宏觀政策應當并可能達成的目標。

作為最大增量貢獻國,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投資和宏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我國對增長目標做穩健適度調整,抑制大宗商品價格過度波動,有助于緩解與資源出口國之間的經貿和投資爭議。資源出口國雖短期貿易收入增長慢一點,但是其增長平穩度提升,以便于更好應對“荷蘭病效應”,謀求自身長期發展。

最后,通貨膨脹對債權方不利而對負債方有利。我國擁有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應是最大外部債權國。各國追求不可持續的強勁增長目標,會顯著抬高全球通脹水平,使中國作為外部債權國的利益受到損失。

我國目前空前規模的外部債權,絕大部分是在過去十來年的不長時期內,主要通過官方儲備形態積累而來的,投資對象難免較為集中在所謂“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綜合水平較高的證券資產方面。這類投資收益對未來的預期通脹高度敏感。比如全球通脹上升3—4個百分點,我國外部債權實際損失會超過千億美元。

反過來看,發達國家的國外投資中較大比例是直接投資,對通脹傷害天然具有較強抵御能力;即便是證券投資,由于主要是私營機構所為,在應對通脹方面自我調節性和靈活性較強。考慮潛在通脹對債權方和負債方的上述不對稱影響,中國應鼓勵G20制定穩健增長而不是過于強勁增長的目標。

客觀認識人為追求強勁增長的負面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當今全球經濟大調整時代的客觀現實與規律,并通過實施務實合理的應對措施,在保持經濟穩健增長的同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為未來新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到來創造必要條件。

[1] 原文發表于《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11月2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恭城| 华容县| 新源县| 从化市| 分宜县| 兴城市| 泸西县| 达尔| 揭西县| 佛学| 遂川县| 镇安县| 荆门市| 汉中市| 阿尔山市| 汉川市| 伊川县| 陈巴尔虎旗| 达日县| 运城市| 芜湖市| 郓城县| 湖南省| 衡东县| 巧家县| 琼海市| 色达县| 华宁县| 淮北市| 南安市| 牙克石市| 乳源| 揭西县| 宁晋县| 葵青区| 墨脱县| 凭祥市| 滨海县| 乳源|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