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袁子杰開了一下郵件。郵件有點多,袁子杰揉了一下眉頭,慢慢的看起來。
很多是體育新聞,然后一些別的社交媒體的消息,然后一些訪談請求。
袁子杰和他們說過幾天就要去美國了,等回來了會有人和你們聯系的。
然后難得的刷了一下社交媒體,看了看一些體育集錦,還有他比較喜歡的YouTuber發的新視頻。袁子杰還是有時候會看一些YouTube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也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今天刷到了一個講TCK的視頻。TCK的定義是Third culture kids,也就是家里和長大的環境是不一樣的。袁子杰覺得很有趣所以就看了下去。
“TCK's are the future of the world.“(TCK將是世界的將來。)那個演講者說到。
袁子杰自己其實也是一個TCK,自己的體會就是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一個文化,然后把各個文化里好的部分結合起來,然后整合成新的一種文化。
問題就是,這個新的文化會和別的兩個文化格格不入。還會同事遭到多個文化的排擠。這件事袁子杰小時候深有體會。
“未來么?”袁子杰自說自話了一句。在袁子杰看來,未來不一定美好,不一定是一個烏托邦。世界是一個自我平衡的過程。
在袁子杰看來,如果人類素質都很高,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那么未來有可能是TCK的,但是顯然條件有點苛刻。
那個演講的人也列舉了一系列TCK的優點和缺點。像什么適應力強,獨立,思考問題客觀都是有點。但是像融入社會這些就成為了老生常談的問題。
袁子杰覺得,一個TCK除了和別的TCK,基本很少能交到朋友。想他的好朋友Nathan和林悅欣其實都是TCK。
Nathan的媽媽是烏克蘭人,家里是很有錢的政府里的官員。爸爸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人。家里有著烏克蘭文化,猶太文化,還有因為住在美國所以有的美國文化。林悅欣和袁子杰一樣,中國和美國。
看完覺得還挺有趣的,就隨手發給林悅欣。這也是多年養成的習慣。
“What is it about?“(這個講的是什么?)
“Just watch.“(看就是了。)
過了五分鐘后,“Wow, that's interesting.”(很有趣。)
“Glad you like it. You aren't working?“(你喜歡就好。你不工作?)
“合同簽了,放半天假。“
“是不是選了80股份的那個?”
“你怎么知道的?”
“Risk assessment. They take the least amount of risk this way and gets free advertisement. I bet they are thinking if the company grows big, they get rich as well. Sometimes perspective taking is really helpful.”(風險評估。他們不想承擔太大的風險然后又有免費的廣告。他們一定想著如果公司變大后,他們也變得有錢。有時候想對面怎么想很有幫助。)
“How?“(怎么做?)
“It's like playing chess against yourself.“(這像你和自己一起下國際象棋。)
“Ah, I don't think I can.“(我不覺得我可以。)
“It's fine,isn't Bill in your company?“(沒事,比爾不是給你的公司打工嗎?)
“Yeah, but it's different from 我爸的。“
“你還有的那個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