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型轉移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現象的實證研究
- 李新平
- 3962字
- 2021-04-16 12:39:17
第二章 概述
第一節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總體概況
研究表明,從總體數量上看,在農村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中國農村只能為1.5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我國現有4.98億農村勞動力,其中近3.5億屬于剩余勞動力,除了已經進入城鎮企業、非農產業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億人外,還有1.2億勞動力處于絕對失業狀態,仍滯留在農村。
這就意味著在“十一五”期間,中國至少有1/3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處于失業狀態。從地區分布上看,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雖帶有普遍性,但各地區的數量分布卻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第三產業和城鎮企業發展比較迅速,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較低,而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剩余率較高,有些地區竟高達40%。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在結構上有以下幾點特征
(一)中西部地區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
2009年,外出農村勞動力占全部農村勞動力比重按序排列:福建47.0%、江西42.5%、安徽35.6%、重慶32.2%、河南31.8%、四川31.2%、湖北30.1%。全部外出勞動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依次是:河南13.3%、四川11.2%、安徽9.8%、江西8.6%、江蘇6.9%、湖南6.7%、湖北6.6%、山東6.1%、重慶4.6%。以上9省市預計占全部外出勞動力的73.8%(見圖2-1)。

圖2-1 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外出農村勞動力占總農村勞動力比重
(二)省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和內陸的大中型城市相對工資收入比較高,因而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這些城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17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調查顯示,2016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有42.3%的人在自己的省內打工,而其中到省城打工的占20.7%。此外,分別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打工。與2015年相比,到環渤海地區打工的人員比重上升了5.7個百分點,到長三角地區、閩東南地區打工的人員比重分別下降了1.8和1.1個百分點(見圖2-2)。

圖2-2 外出打工省內比例
(三)就業方向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
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因此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2017年進城務工人員所在各行業的比例是:建筑施工業37.3%、電子電器業12.5%、制衣制鞋業12.7%、住宿餐飲業9.8%。這四個行業就占了全部農民工所在行業的一半以上。此外,還有些行業也吸引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服務業6.1%、機械制造業5.8%、食品制造業4.9%、居民服務業4.5%、交通運輸業4.3%等。
(四)外出農村勞動力多是當地素質相對較高的年輕人
2015年,外出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學歷和高中學歷的人分別占55.5%和24.6%,比全部農村勞動力中相應比例分別高出16個百分點和4.3個百分點。2017年,在外出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達47.7%和25.8%,分別比全部農村勞動力中相應文化程度的比例高出17.6和1.2個百分點。2015年,外出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0.5歲,其中在鄉外縣內、縣外省內、跨省流動就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分別為36.8歲、28.6歲、26.1歲。2017年,外出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28.1歲,比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低8.8歲,其中在省外就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為27.7歲,比在省內就業的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低0.4歲(見圖2-3)。

圖2-3 外出勞動力年齡統計
二、近年來農民工回流總體概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地區發展條件與環境的改善,帶來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熱潮,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入了一個雙向流動的嶄新階段。2013年春節之后,有關“民工荒”的報道開始頻繁出現。最初,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個加工制造業集聚地區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民工荒”,而后馬上蔓延到閩東南和浙東南等主要民工輸入地區。2014年,“民工荒”問題愈演愈烈,像湖南、江西等民工輸出大省也出現了本地企業招不夠工人的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地區也出現了“民工荒”現象。2017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的經濟增速放緩,直接影響到我國對外出口實體企業的就業,東部沿海地區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大量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民工直接受下崗失業、收入銳減、工資拖欠等打擊,不少在城市無法生存的農民工無奈地選擇了返鄉,于是又出現了規模宏大的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國新辦于2009年2月2日舉行新聞座談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表示,當時全國大約有2009萬農民工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就返鄉了。但是在當人們還在探討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時候,東部甚至四川、重慶等勞務輸出大省,民工荒的呼聲又再次響起。
(一)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一般特征
1.主動回流較少,被動回流多
在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農民工在城市用工部門難以找到工作,或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機會而被城市拋棄,以及由于家庭因素而被動返回農村,這部分回流屬于被動回流。由于農村就業機會相比城市更稀少,就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相對較差,因此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主動回流比例較小,而在主動回流的農村外出勞動力中,目前主要以“回鄉創業”的形式集中體現,即回流農村勞動力利用在城市務工期間所積累的資金、技術、經驗和信息等生產要素,在農村開辟市場,組織生產,進行創業,逐步成長為農民企業家。
2.暫時型回流比例大,長期永久型回流比例小
我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中暫時型回流比例較大,大多只是暫時的回流行為,持續時間較短,農村勞動力流動現在基本表現為“外流”和“回流”交替出現的“回旋式”循環流動的特征。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是主流,這必然要求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化為城市產業工人,即農村勞動力“外流”是主流,而回流只是伴隨著外流過程中的一種暫時性現象。從農村勞動力自身意愿來看,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進城定居意愿十分強烈,他們渴望成為“城里人”,擺脫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3.個體回流比例大,家庭回流比例小
個體回流指的是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回流行為呈現個體導向的特征,這些個體與其他回流者之間不存在明顯的親緣或血緣關系,回流規模很小。家庭回流則恰好與之相反,各個回流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親緣或血緣關系,回流的規模比個體的回流規模更大。從數量上看,這兩種回流類型與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群體都呈正相關關系,即個體回流者和家庭回流者越多,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群體數量也越大,反之亦然。盡管兩種回流類型同時存在,但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特征表現在規模與關系上,居于主導地位的仍是個體回流。
4.回流方向以第一產業為主
外出者由于年齡較輕,文化程度較高,無論是自愿還是被迫回流,都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和考驗,或多或少都有過創業夢想。然而,回到家鄉后受各種因素限制,能將創業夢想轉化為現實的并不太多,多數年齡較大的回流勞動力返回農村后都回到原有的生產方式之中。其中,回到傳統農業生產中的人數居第一位,但有逐年降低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回流者就業于農林牧副漁的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體系。
(二)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人口學特征
雖然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因素和規模不完全一致,但從人口學的角度觀察,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
1.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年齡分布
章錚(2015)從理論上估算出,回流目前應主要出現在30多歲,即將步入中年,不可以再適應城市用工部門青年型用工的農村外出勞動力身上。課題組調研取點的10多個村,300多戶有外出務工的農民家庭,對66位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調查結果表明,29歲~50歲回流的農村外出勞動力人數最多,有44人。可見,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年齡大多在30歲~40歲,正處在思想比較成熟、心態穩定、技術比較熟練、富有創造力的年齡階段。這部分人的回流,對農村地區而言,帶來的是豐富的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力量。
2.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性別分布
中國統計局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男性農民工在城市發展、定居及賺錢和學到技術后回家鄉生活的分別占了50.04%和32.81%,女性農民工卻分別占64.48%和20.76%。這表明如果條件允許,女性農民工更傾向于在城市發展、定居,而男性農民工更傾向于回流到農村地區。
3.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對農村勞動力是否發生回流或回流意愿有明顯影響。2013年配偶外出勞動力的回流率為14.8%,戶主外出勞動力的回流率為11.2%;子女外出勞動力的回流率為6%。2015年,中南財經大學學生商艷冬對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隔蒲潭鎮和湖北省隨州市增都區雙河鎮150個農戶的入戶調查結果顯示,回流者中,84%屬于已婚者。另據胡玉萍(2016)對北京市流動人口的調查發現:與單身未婚者相比,單人已婚者、夫婦二人、夫婦攜子女、夫婦攜父母和子女的家庭,打算長期居住北京的比例降低了70%、69%、61%和79%,這說明已婚者回流意愿更加明顯和強烈,屬于回流的主體。
4.回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受教育情況
外出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不斷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增加,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但是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術培訓的農民工仍然占多數,低教育程度的農民工接受培訓的機會也較少。在外出農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占23.5%。分年齡組看,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歲~25歲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達到31.1%。
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17年末從東南沿海返鄉農民工中,文化程度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的返鄉農民工分別占2.4%、14.8%、65.8%、11%、4%和2%,其中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農民工占到82.9%,而中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返鄉比率僅為6%。這說明文化程度越低的農民工越容易回流。加強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受到培訓的農村勞動力與沒有受到培訓的農村勞動力相比,知識、技術相對較高,在企業面臨經營困難而裁員時,被裁掉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同時,即便返鄉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也會相對更容易重新就業,重新返回城市就業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