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文文學評論(第六輯)
- 曹順慶 張放
- 4100字
- 2020-05-28 18:27:40
詩人的典范——悼一代詩魔洛夫
寫詩追求的是詩歌藝術的價值,而不是作品的價格?!宸?/p>
洛夫(1928—2018),本名莫運端,后改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陽,政工干校、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時,與張默、痖弦在高雄左營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數十年。洛夫早年詩作即彩象征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意象精準多變且繁復,具魔幻色彩,因而被詩壇譽為“詩魔”。
這位去年底才獲中興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曾被選為中國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曾獲“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及“臺灣文藝獎”, 2001年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洛夫,3月19日凌晨3時21分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病逝,享壽91歲。他一生追求詩藝的精進,努力不懈的精神,值得敬佩!
在臺灣詩壇,1928年出生的詩人有洛夫、余光中、羅門、蓉子、向明、文曉村等十幾位詩翁,是不可忽視的一群。藍星詩人羅門于2017年1月18日去世,余光中接著在12月14日辭世。今年(2018)3月18日李敖去世,隔日3月19日洛夫辭世,一連串文壇名家的隕落,對從小讀他們作品長大的讀者來說,最是傷感。
2017年2月筆者與蓉子、余光中夫婦、張曉風、向明、張健、封德屏等人參加藍星詩人羅門追思會。同為藍星詩人的余光中涕泣而不時用拄杖跺地,難忍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讓人動容。洛夫之逝,也在世界華人詩壇投下重磅震撼彈。
近年與洛夫親近的詩人方明,最先傳來訊息:
2018年3月10日洛老因氣喘加重入院治療,時尚清醒,與師母與我仍可對話。3月12日因病情惡化轉入加護病房,之后多沉睡。其間,醫生趁洛老醒時,指向師母及我,問是誰,洛老微弱回答:“老妻”“老友”。3月17日晚上,洛老一手握住師母,另一手握住我,長達15分鐘,之后入睡。當天香港詩人楊慧思亦得洛老同意見面,我亦播放譚五昌教授的“辦好洛夫國際詩歌獎”之承諾,洛老點頭言謝。
旅居加拿大的詩人徐望云說:
我看到洛夫老師去世的消息后,猶豫了三分鐘時間:“要不要告訴痖弦老師?”因為痖弦老師身體狀況也不是太理想,如果把洛夫老師的事告訴他,怕會……但又想想,他總是要知道的。于是拿起了手機試撥……
接通后,我先問他:“知不知道洛夫老師過世的事?”電話那頭,我感覺他怔了一陣子,說沒有人告訴他這事,然后感嘆了一聲。我知道他還要打幾個電話,便匆匆地,像做了“壞事”般的掛了電話……陷入更深的思考……
2018年3月3日,洛夫還在臺北飛頁書餐廳舉辦《昨日之蛇》新書發表簽名會。19日早上一位詩人寄給筆者當日洛夫簽名《昨日之蛇》詩集,寄出不久,她“哇”了一聲,說:“新聞報道一代詩魔洛夫過世了……”詩人之死,震撼全世界的華人詩壇;詩人間真摯的情誼,在細節里展露出來。世界各地華人的網絡或報刊,紛紛制作追思與紀念專輯。
發行量與影響力頗大的北京《三聯生活周刊》,第一時間電話訪問筆者,隨即在周刊與微信公眾號發布專題報道。其中引述:
臺灣詩歌史研究者劉正偉甚至直言:“我覺得他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會就比余光中寫得好了,在詩意、修辭、整體結構、超現實手法等方面。可能余光中的詩有比較傳統古典的中國味道,可是洛夫骨子里也是中國味道,可他的很多試驗形式,不止余光中的抒情傳統,可以去探索禪意、死亡、戰爭甚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對這一點,洛夫也頗為自得,在2000年的一次采訪中,他在談起對余光中詩歌的評價時說:“他的詩,除了外在的語言,也有一個意象的世界,但這意象的創造性不夠,缺少一種哲學的深度……而在這一點上,余詩做得不夠,因此無論在內地還是在臺灣,他的詩都是淺層次的居多。”
當然筆者的訪問對話不止于此,宣傳、政治或口語傳播影響力,顯然余光中的《鄉愁》略勝洛夫《邊界望鄉》。兩詩的鄉愁主題類似,情感直覺而真摯,同樣感人;但以專業的修辭、技巧、語法、深度、張力等來看,或許洛夫詩更耐讀吧!
1978年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說:“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閃現出驚人的韌性,面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塑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復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當時就已經給予洛夫極高的評價。《漂木》出版后,更被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
洛夫一生經歷過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金門炮戰、越戰。在1959年經歷金門炮戰時,如他寫作《石室之死亡》第一段:
只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
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開如一株樹,樹在火中成長
一切靜止,唯眸子在眼瞼后面移動
移向許多人都怕談及的方向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石室之死亡》寫于1958年金門炮戰(臺灣稱823炮戰)后一年的1959年,當時國共雙方維持“單打雙不打”的炮戰模式。面對炮擊與死亡的威脅,住在花崗石坑道(石室)中,洛夫曾說他當時寫作態度是:“攬鏡自照,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現代人的影像,而是現代人殘酷的命運,寫詩即是對付這殘酷命運的一種報復手段。”當他在軍中與戰時,一切都被軍隊與死神監視、掌控中,或許隱喻式、超現實筆法的寫作方式,是心靈唯一的寄托與出口吧!
越戰的1965到1967年間,他曾被外派赴西貢越南顧問團工作,寫出異國體驗的《西貢詩抄》,都讓人驚艷。洛夫早期詩作就有不凡表現,1959年640行的《石室之死亡》長詩發表,即已奠定他詩壇的地位。80年代之后,洛夫不斷嘗試新的形式,比如“隱題詩”,還有一系列解構唐詩的同題詩寫作。
洛夫《愛的辯證》一題二式中,他分別以“死與生”二首詩的形式來解構《莊子·盜跖篇》“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眱墒自娦纬蓮娏覍Ρ龋骸盎饋?,我在灰燼中等你”,寧愿死也要癡癡守候;“登岸而去,非我無情”,活著總有機會再相見。無論生死形式之探索,洛夫的筆法、張力與詮釋,都非常感人。
2001年洛夫發表長達3000行的《漂木》,分為四個章節:《漂木》《鮭,垂死的逼視》《浮瓶中的書札》《向廢墟致敬》,曾獲臺灣年度詩獎,也是叩響諾貝爾文學家門鈴的野心之作。洛夫曾說:“長詩《漂木》的創作是基于兩項因素:一是近年我一直在思考的‘天涯美學’,一事我自身二度放流的孤獨經驗?!彼瓉砜赡苤皇窍雽憣ψ约阂簧「〕脸恋目捶?,但更多的創作背景,卻是他從中國大陸流浪到中國臺灣、中國金門、加拿大,最后回歸,最后變成他們這一代人集體的流亡、集體的鄉愁、集體的經歷與大時代的故事背景。
紀念一個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讀他的詩!我們來重溫洛夫的詩句: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邊界望鄉》
再多的詩/無非是血痞/無非是傷痕中的青一塊紫一塊/酒,是載我回家唯一的路——《車上讀杜甫》
子夜的燈/是一條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魚游來——《子夜讀信》
當暮色裝飾著雨后的窗子/我便從這里探測出遠山的深度——《窗下》
在濤聲中喚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來潮去/左邊的鞋印才下午/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煙之外》
我為你/運來一整條河的水/流自/我積雪初融的眼睛——《河畔墓園:為亡母上墳小記》
翻開去年的照相簿/冷,仍在那里裸著/河水喧嘩/是他的笑聲,也是挽歌——《初雪》
左邊是市立殯儀館/右邊是亂葬崗/再過去/就是清明節——《雨中過辛亥隧道》
晚鐘/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齒植物/沿著白色的石階/一路嚼了下去——《金龍禪寺》
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因為風的緣故》
洛夫的詩作意象精準、繁復多變,常常有讓人驚艷之作與意外的驚奇。張默在《每片草葉都是你一條血管:洛夫的詩生活》中說,1988年9月初,兩岸開放后洛夫首次回大陸探親,湘西酒廠曾請洛夫為“酒鬼”與“湘泉”兩種新酒揮毫。洛夫當場寫下“酒鬼飲湘泉,一醉三千年。醒來再舉杯,酒鬼變酒仙”的宣傳打油詩,而后促成這兩種酒大賣。
日前,在加拿大的洛夫追思會上,引述徐望云的現場說法。他轉述痖弦認為洛夫一生的詩作,短、中、長詩都有;書寫的題材包羅萬象,有愛、戰爭、鄉愁,也有哲學的焦慮……作品完成,詩人已死,他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痖弦相信:“洛夫的詩會繼續成長,時間不會薄待洛夫,會給他最好的回報?!?/p>
筆者曾在2014年10月18日創世紀詩社60周年慶典禮中,拿《創世紀》詩刊創刊號,當場請洛夫、痖弦、張默前輩簽名后合影。他們看到60年前誕生的嬰兒,露出訝異與驚喜的表情,皆曰不可思議。筆者還當場告知三老,希望十年后,還能在創世紀詩社70周年慶上,再次請他們三巨頭簽名合影留念。這個期待,如今已成絕響。
洛夫曾說:“對我來說,現代化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創造?!弊C諸洛夫在70多年寫作生涯中,對詩歌內涵、形式、技巧不斷的探索、創造與追求,對詩歌永遠的忠誠付出與奉獻,都是吾人最好的典范。
2018年4月11日,在臺北舉行洛夫遺體告別式,然后洛夫被安葬在其與夫人陳瓊芳女士初識的金門東洲,是為愛的見證,在兩岸之間。筆者特賦詩一首,悼一代詩魔洛夫,脫凡得樂、離塵離苦:
苦梨——悼一代詩魔洛夫
劉正偉
我曾在金門坑道找尋昨日之蛇
石室之死亡,但見冬天冷冽風蕭
夏日兩側小靈河,潺潺
巖壁匯聚之水流,如眾荷喧嘩
站在花崗巖上,揣擬邊界望鄉
我的鄉愁,卻在日出遙遠的東方
我曾上過您新詩課,魔歌不斷穿腦
曾爬過金龍禪寺,有時間之傷的鐘聲
眺望詩的邊緣,臺北盆地的虛無
蟬聲、石階與羊齒植物,可惜
在晚課之后,都被黑夜吞沒
我姨丈也是一根大時代的漂木
古寧頭大戰在金城門外火拼
中了五顆卡賓槍彈,沒死
卻死在你離世前兩年的新竹
一代人,都見過金門的苦梨樹
兩岸之間無岸之河,雪落無聲
詩仙詩圣詩佛,都被人搶先注冊
變化現代詩語言語法的魔術師
在詩壇創世紀一甲子后
聽說,一代詩魔終將埋葬
與愛人初識的金門東洲
那曾被炮火舌吻的苦梨樹下
因為離苦,因為愛的緣故
注:昨日之蛇、石室之死亡、靈河、眾荷喧嘩、邊界望鄉、魔歌、金龍禪寺、時間之傷、詩的邊緣、漂木、無岸之河、雪落無聲、因為風的緣故,皆為洛夫作品名。
(作者系臺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學者,著名詩人)

創世紀60周年慶,筆者拿創刊號請洛夫簽名后合影

痖弦先生追悼洛夫

洛夫先生書影與筆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