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特根斯坦論事實與價值
- 李文倩
- 1073字
- 2021-04-16 12:30:43
2 事實
在“哲學是什么”這個元哲學問題上,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哲學家們大多認為,哲學的主要工作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或概念分析。邏輯分析的對象是句子。而概念分析的對象是語詞。但語詞多種多樣、數量巨大,哲學不可能對所有的語詞都進行分析,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對某一個特定的語詞,之所以需要進行概念分析,是因為這個語詞本身不那么清楚。與此相反,如果某一語詞本身就是清楚的,那么就沒有進行概念分析的必要。但即使有了這樣的限定,不清楚的語詞還是很多,哪一些是哲學需要重點關心和解決的呢?陳嘉映認為:“……哲學所要分析的概念主要是那些處于日常使用和理論建構接合部的概念。‘事實’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單純的日常用語或理論概念,都不是哲學關心的。
我們既在日常意義上使用“事實”這一概念,又在理論意義上討論何為事實。人們既在法庭上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又在理論意義上,認為事實是使命題為真的條件。而在倫理學中,事實與價值的兩分,是一個核心議題。這就表明,我們在多種意義和不同層面上使用著“事實”這一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大致也是清楚的。但即便如此,要真正說清楚“事實是什么”這一問題,則顯然不是那么容易。本章不能最終解決這一問題,只限于梳理維特根斯坦在他特定的意義上是如何思考和討論這一問題的。
在一般的意義上,我們說哲學始于驚異,而驚異的對象是世界。由此,在形而上學的討論中,“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就是最重要的問題。自笛卡爾開始,在哲學中所發生的認識論轉向,不過是在對世界問題的討論中加上了心靈這一維度。由此,認識論所關心的即心靈與世界關系的問題。對此問題,康德的知識理論引入了一種表象主義的解決方案。而所謂“表象”,即心靈對世界的反映。到了20世紀,哲學中發生的語言轉向,簡而言之,即哲學關注的重心從表象轉移到了語言。其理由之一,是相較于表象而言,語言具有更多的客觀性。有的學者指出:“分析哲學家把康德對知識問題的一種表象主義解決的關注重新設想為關于語言與所指的關系的邏輯難題。”這樣一來,哲學所關注的重心,就從“心靈與世界”,轉向了語言與哲學的關系問題
。
維特根斯坦作為哲學語言轉向的關鍵人物,其對事實問題的討論,就是在“語言與世界”這一大框架之內進行的。《邏輯哲學論》的總體思路,即通過對語言結構的邏輯分析,討論世界的結構或本質問題。因此,維特根斯坦對“事實”的討論總是與命題聯系在一起的。而本章所要做的工作,即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語言與世界;二、命題與事實;三、名稱與對象。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本章所要考察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