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研究
- 楊恬
- 4016字
- 2020-05-28 18:31:54
1.2 研究問題及核心概念
1.2.1 研究問題
來到美國以后,中國旅居者的自我呈現與社會交往行為在線上與線下同時開展,相互彌補,共同構成了他們在跨文化語境下的社交生活。本研究結合了擬劇論與跨文化傳播理論來研究中國旅居者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具體而言,本書以在美中國旅居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研究路徑,通過綜合文獻、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在線參與式觀察、搜集相關數據和質性材料,系統比較與分析中國旅居者在美國和中國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動機、自我呈現策略方面的差異,探討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分析不同文化語境下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傳播效果,討論個體、人際、跨文化層面的自我呈現效果的生成與不同類型的呈現策略使用之間的邏輯關系。
為實現上述研究目標,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如何從理論層面分析與解釋在美中國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體上自我呈現行為的差異?現有關于自我呈現行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單一的文化語境,針對旅居者這一跨文化交流群體的相關理論研究還十分匱乏。本書對擬劇論、跨文化傳播學中關于旅居者及其傳播行為的研究、文化適應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總結,并結合在美中國旅居者的文化身份特征,嘗試綜合運用這些理論來解釋中國旅居者的自我呈現行為特征,在中美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行為差異及差異產生的原因。
第二,如何測量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動機、策略和傳播效果,并分析不同社交媒體上呈現行為的差異?本書在已有自我呈現行為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在美中國旅居者的跨文化背景,在調查問卷中分別設計相關指標,來體現他們在中美社交媒體上自我呈現行為的動機、策略與傳播效果。基于調查問卷回收數據樣本,利用分組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比較與分析中國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體上呈現行為的差異。本書還運用深度訪談獲取的質性材料來深入分析統計結果背后的邏輯關系,并從理論層面探討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呈現行為產生差異的原因。
第三,如何分析論證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動機與呈現策略之間的關系?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在美中國旅居者的在線自我呈現動機分為發展與維持關系動機、從眾動機、自我強化動機、自我確認動機、減壓動機五大類;將在線自我呈現策略分為積極主動型策略與保護防御型策略。為全面地研究呈現動機對呈現策略的影響,本書以中國旅居者的在線自我呈現策略作為因變量,以在線自我呈現動機為自變量來進行相關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書還進行了回歸分析,從而更好地辨識在美中國旅居者自我呈現動機對自我呈現策略所產生的影響。同時,本書綜合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質化訪談來闡釋“動機-策略”關系中的內在邏輯,比較該關系在中美社交媒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
第四,如何分析論證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策略與呈現效果之間的關系?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上,在美中國旅居者通過自我呈現行為取得的傳播效果會有所不同。本書將綜合使用相關性分析與回歸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旅居者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平臺上取得的自我呈現效果與呈現策略之間的關系,分析總結“策略-效果”關系在中美社交媒體上的本質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書運用擬劇論、跨文化傳播理論,結合從深度訪談中獲取的質性材料,分別解釋中美兩國社交媒體上“策略-效果”關系背后存在的內在邏輯,比較分析“策略-效果”關系在中美社交媒體上可能存在的差異,并探討差異產生的原因。
1.2.2 核心概念
1.2.2.1 在美中國旅居者
“旅居者”這一理論概念系芝加哥學派移民研究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華裔學者蕭振鵬(Paul C.P.Siu)受格里克(Clarence Glick)在《夏威夷的中國移民》一書中所提出的“旅居者態度”(sojourner's attitude)和“定居者態度”(settler's attitude)這一分類法的啟發,將他一
直關注并研究的美國華人洗衣工族群界定為“旅居者”群體,并對“旅居者”的概念給出了的具體描述:
The sojourner is(as)a stranger who spends many years of his lifetime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being assimilated by it.(旅居者是多年生活在國外,而不被同化的陌生人。)
根據這一定義,蕭振鵬列舉出的典型旅居者包括:移住民(colonist)、外國商人、外交家、留學生、國際旅行者、外籍傳教士、在國外從事研究的人類學家等。在隨后關于旅居者的研究中,學者們大都認為,作為“暫時性定居的跨文化旅者”(cross-cultural travelers who resettle temporarily), “暫居”是讓旅居群體在流動的穩定性方面與移民群體區別開來的最主要特點。
至于旅居者在異國停留的具體時長,很少有學者對此做出明確的限定。在弗爾哈姆和伯奇納(Furham and Bochner)看來,旅居者是指在有別于其本身居住地的文化環境中暫時生活6個月到5年,有返回故地意圖的個體(王遜,2014)。
學界對于旅居者范圍的界定也在逐漸縮小。1971年,布萊恩和大衛(Brien and David)將旅居者的范圍確定為:學生、研修生、技術助理、旅游者、傳教士、外事服務人員以及商務、軍事、學術交流人員。這一范圍界定得到了丘奇(A.T.Church)的認同。丘奇認為旅居者群體選擇文化適應策略時擁有一種候鳥心理:作為“相對短期的訪客”(relatively-short term visitor),他們在客居國停留時間有限,其預設的停留目的也不是為了取得客居國永久居留權,因此不會對客居國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被同化傾向。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研究20世紀后期大量流動人口由欠發達國家流向美國后的身份認同問題時,將移民分為旅居者、歸附者和雙重國籍者三類,其中旅居者是指抱有臨時“逗留心態”、隨時期待返回家鄉而拒絕被移入地同化的人群。貝利(John Berry)根據族群的流動性、穩定性和自愿性三項因素將跨文化流動人群劃分為六個子群體,各群體的規模、影響力及擁有的權力和資源都不同,其中,“旅居者”是出于某種目的暫居他國,最終將返回故土的“臨時移民”。貝利認為,旅居者已逐漸取代移民,成為推動全球跨文化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力量。
從幾位主要研究者對“旅居者”的界定來看,“暫居性”和“拒絕被同化”是其兩個重要的身份特征,這也意味著旅居者的文化認同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并會對他們的媒體使用行為造成深刻的影響。
根據對已有旅居者研究的系統梳理與分析,結合本書調查對象的身份特征,本書對“在美中國旅居者”的身份界定如下:第一,他們必須具有在美國居住的行為事實;第二,“中國”意味著參與本書調查的對象必須擁有中國國籍;第三,旅居者的身份意味著他們只是暫留,不以移民為最終目的,有回國的計劃,在美國居留的時間長度不一;第四,旅居者擁有的是短期居留證明。簡言之,本書中的中國旅居者帶著特定的留學、訪學、工作、旅游等目標和預設的回國計劃來到美國,與中國血脈相連,同時需要不斷調整其文化適應的過程,以順利實現自己的旅居目的。
另外,作為“社會環境和特定媒介供應方式的產物”,在美中國旅居者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既受到美國環境的“涵化”(acculturation),同時仍然具備鮮明的自身國家特點,因而其文化身份具有跨文化性,而身份特征對他們的媒體使用行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筆者基于8個多月來對參與調查的西雅圖地區中國旅居者媒體使用情況的考察發現,這個群體中的大部分人都保持了同時使用中國與美國社交媒體的習慣。一方面,他們通過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維持與國內親友的聯系,實時更新自己在美國的所思所想,分享各類信息;另一方面,受到美國社會文化影響,或者出于拓展交際圈、融入所在地社會生活等目的,他們也會使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主流社交媒體與當地美國人交往。
1.2.2.2 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
在自我呈現理論中,戈夫曼認為生活中的每個人或是個體表演者,或是劇組中的一員,總是在某個特定場景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觀眾的注視下進行角色呈現。戈夫曼把“舞臺”概念引入面對面交際中,將其劃分為“前臺”與“后臺”,前臺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存在,人們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會化的自我: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常常想要為他人留下某種印象或者盡量避免與所給予他人的印象相抵觸,因此演員的興趣總是在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他們應對他的方式。前臺上這一呈現目的影響了演員的具體表演方式,戈夫曼將自我呈現策略(又稱“印象管理策略”)劃分為理想化表演、誤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補救表演。與前臺行為不同,人們在后臺的呈現更多的是主我的流露,呈現行為是自然放松的。不過,根據情境的不同,前后臺之間可以相互轉換。正因如此,“社會事實成了一種難以捉摸的與場景有關的概念,社會場景形成了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礎”
。戈夫曼指出,人們會根據對社會場景的界定而形成特定的自我呈現框架,并透過這一具有“主觀經驗結構”特征的框架管窺作為表演者的“自我”。
本書擬采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現”概念,但是將呈現的“舞臺”從物理空間移至社交媒體之上。在本書中,自我呈現的在線傳播語境(或“舞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該語境是一種基于技術平臺的互動性“信息系統”,這種具有顯著技術特性的新語境融合了真實與虛擬世界的特征。第二,呈現語境分為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同一文化語境和美國社交媒體上的跨文化語境兩類。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傳播對象主要來自國內,與傳播者同處中國文化語境,因此呈現語境具有同一性;在美國社交媒體上,中國旅居者的“朋友圈”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構成,其傳播語境具有跨文化性、異質性特征。簡言之,中國旅居者進行在線自我呈現時,網絡化的社交語境與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都會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呈現行為。
基于中國旅居者身處的雙重傳播語境,本書中的在線自我呈現專指中國旅居者在中國與美國社交媒體上的角色扮演行為。考慮到實證材料的獲取情況,研究分析的呈現行為具體包括:在中美社交媒體上以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生產與傳播與個人生活、工作、學習相關的內容;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上以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發表與中國、美國或其他國家社會文化事件相關的觀點。本書重點考察的是中國旅居者在同一文化語境和跨文化語境中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特征及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呈現效果,并對呈現策略與效果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