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進程與制造業綠色發展
- 揭筱紋 邱璐 蘇蓉佳 陳艷
- 3127字
- 2020-11-12 18:13:07
1.1.2 我國城鎮化歷史進程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即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后。具體可劃分為城鎮化起步(1949—1957年)、城鎮化曲折發展(1958—1965年)、城鎮化停滯發展(1966—1978年)、城鎮化恢復發展(1979—1984年)、城鎮化穩步發展(1985—1991年)、城鎮化快速發展(1992年至今)六個階段[2]。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7.35%,年末總人口數達到13.83億,城鎮人口總數為7.93億[3],城鎮化率已達世界平均水平。
表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國城鎮化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OL].(2017-02-28)[2017-03-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1.1.2.1 改革開放之前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7年,伴隨工商業的改造與進一步發展,資源富集地區“因礦設市”“因廠設區”,逐步形成了職工集聚、以資源型為主體的城鎮,一些老城市得以擴建與改造。該時期城鎮化獲得了較快發展。
1958年至1978年出現兩次逆城鎮化。1958年的“大躍進”,促使大批勞動力涌向城市,出現第一次城鎮化高峰。隨后,1961年至1966年,我國進入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停建、緩建了大批建設項目,大批企業被迫停止運營,不得不把新調入的1000余萬勞動力精簡回農村,從而在這幾年中形成了2000萬人的城鄉往返大流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出現了第二次逆城鎮化現象。前后累計約有3000萬城市知識青年、職工及其家屬、政治上有“問題”的人被強制性地遷至農村。
1.1.2.2 改革開放之后
1979年至1991年,城鎮經濟體制改革重新制定了設鎮標準注1,并降低設市標準,城鄉集貿市場開禁,使得城市經濟快速增長、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
注1 歷年我國設鎮標準、設市標準規定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央原則規定: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可準予設市。1951年12月7日,政務院在《關于調整機構和緊縮編制的決定》中規定,“凡人口在9萬以下,一般不設市”。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規定,人口在2000人以上為城鎮人口。1955年6月9日,國務院首次頒布《關于設置市鎮建制的決定》,規定聚居人口超過2000人的可準予設鎮,人口超過10萬的城鎮可準予設市。1963年12月7日,國務院頒布《關于調整市鎮建制、縮小城市郊區的指示》,將設鎮條件改為人口30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人口高于70%;或聚居人口介于2500人至3000人之間,其中非農業人口高于85%。設市條件改為人口10萬以上,其中非農業人口在80%以上。1984年11月22日,國務院批轉了民政部《關于調整建鎮標準的報告》,規定人口低于2萬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或者總人口超過2萬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占全鄉人口比重高于10%的,可以撤鄉建鎮;縣政府所在地均應設鎮的建制。1986年4月19日,國務院批轉了民政部《關于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規定“非農業人口6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已經成為該地經濟中心的鎮,可以設置市的建制”,同時對撤縣設市條件也作了相應的規定。1993年5月17日,國務院批轉了民政部《關于調整設市標準的報告》,該報告建立了全套設市指標體系,在對縣人口密度劃分為三類(<100人/km2、100~400人/km2、>400人/km2)的基礎上,分別設置了14個關于縣政府駐地和全縣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指標,達到這些指標則可以設立縣級市。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及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我國城鎮化開始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隨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召開,促使我國城鎮化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即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相呼應、多元化協調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成為指導城鎮化實踐的重要方針。加快轉移勞動力在城鎮中獲得就業平等權、城市居住權和市民的基本權利,弱化傳統的城市就業市場的二元分割制度,使得我國城鎮化得到了加速發展。
其具體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城鎮人口迅速增加。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升至2016年的57.35%,38年間增加了39.43%,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年底,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93億,較1978年的1.72億增加了6.21億,如圖1-1所示。其中,2011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57%,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

圖1-1 歷年我國城鎮人口數及城鎮化率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體系日趨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城市數量共計132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僅10個,占比7.58%;隨后,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中城市數量持續增加,同1949年相比,1978年城市數量新增61個,達到193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數量新增19個,達到29個。截至2015年,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數達到295個,其中,100萬人口以上城市數量達到147個[4]。我國歷年城市規模及數量對比見表1-2。
表1-2 我國歷年城市規模及數量對比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新中國60年(1949—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6.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2015年我國城區面積為191776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及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同年分別達到51584平方千米、52102平方千米,與2000年相比,依次增長了29470平方千米、29663平方千米,如圖1-2所示。

圖1-2 1990—2015年我國城區面積、建成區面積及城市建設用地面積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小城鎮數量迅速上漲,建制鎮數量由1978年的2173個增加至2015年的20515個,小城鎮發展呈現出新局面,如圖1-3所示。

圖1-3 1978—2015年我國建制鎮數量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整理獲得。
此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根據國際環境、國內政治與經濟條件,我國基本形成了以行政區域及經濟區域為依托的城市化空間結構模式。1978年至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由國際性中心城市、全國性中心城市、跨省區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省下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縣下中心城市構成的七級城鎮體系。并且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先后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建設強調“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這就意味著城市群將成為我國現階段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成為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空間體系建設的主體形態。
(3)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功能明顯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資,城市供水、燃氣及集中供熱,城市市政設施,城市公共交通,城市綠化和園林,城市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人民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8.1%,城市燃氣普及率為95.3%,城市集中供熱面積67.2億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道路長度達到7.9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為15.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3.3標臺;城市綠地面積267萬公頃,公園面積38.4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4%;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2.7座,污水處理率為91.9%[7]。這些指標與過去相比提升效果顯著,擴大了我國城市人口容量,提升了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見表1-3。
表1-3 我國歷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部分相關指標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5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總之,國內外城鎮化發展歷程表明,城鎮化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即工業化的集聚效應會導致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