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內容

本書的研究內容是在產業集聚理論的視角下,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空間集聚現象,分析其形成的動因和特征,總結其發展模式。

本書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七個部分:

第一章 導論。本章敘述了全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對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并闡述了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概括了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闡明了本書的創新點。創新點一:研究視角的創新。創新點二: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

本章回顧了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幾位主要的產業集聚理論學者的研究,梳理了前人關于產業集聚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從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開始回顧,總結了國內外主要的文化遺產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相關研究文獻。列舉了前人與本書研究相關聯的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成果。前人對本書相關內容的研究,為本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文獻的回顧,為本書的研究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介紹了集聚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內涵。為分析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做了理論鋪墊;介紹了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的“鉆石理論”的主要內容,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將用于分析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介紹了游客體驗理論。該理論將應用于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游客體驗調查部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提供游客體驗方面的經驗證據。本章最后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

第三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現狀進行論述的。簡單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敘述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重點討論了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歷程,把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階段分為了萌芽階段、自由發展階段、政府主導下的快速發展階段,共三個階段進行討論。介紹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現狀,重點介紹了錦里、寬窄巷子、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這三個景區。本章節的內容主要是描述現象,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過去和現在的狀況。為以下章節的理論分析打下基礎。

第四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性質與動因。本章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性質和動因,深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認識和理解。從理論角度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性質。首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中的企業的相互關系的角度來說,各個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關系型契約組織。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是一種創新型網絡。網絡中的各個主體和要素間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創新的目的。

從理論角度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動因。包括降低成本、勞動力共享、環境驅動、信息驅動、政府優惠政策的吸引、競爭性創新機制。處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中的各個企業未必能完全意識到這些形成集聚的動因,但是它們仍然在這些動因的驅動下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本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部分。從現象入手,透過本質,總結描述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的六大特征,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經營相結合;“物質”文化遺產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事活動拉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多維度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雙核心旅游產業供應鏈。以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為理論基礎,詳細分析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分別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建立起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競爭優勢“鉆石模型”。

梳理了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模式,以及旅游產業集聚方發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借鑒了前人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了前面章節對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總結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中包括主導因素(政府)、需求因素(市場)、先導因素、核心層、輔助層、誘導因素,并以較為詳細的示意圖表現出來。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游客感知效應。本章是針對產業集聚模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游客問卷調查分析,以成都市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作為實證研究案例,對景區內的游客滿意度及興趣點等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第一節交代了問卷的設計過程和問卷分析處理過程。對案例地點的選擇、分析方法和框架,以及問卷設計的整體構想進行了闡述。并且敘述了問卷的調查實施經過。第二節是對游客問卷的數據分析,分為描述性統計分析、旅游滿意度主成分提取、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第三節是總結問卷調查的結論,闡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模式對游客感知的正負效應,并提出相關建議和解決措施。

第七部分是結論與展望。總結本書的研究成果與結論,提出本書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對本書的進一步研究進行展望。

1.3.2 研究方法

1.3.2.1文獻分析法

本書主要分析了以下兩方面的文獻資料:一是關于產業集聚理論。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回顧產業集聚理論的經典理論和發展現狀。為本書的寫作奠定理論基礎。二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相關文獻的分析。理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現狀。

通過這兩方面的文獻梳理,為本書的寫作提供理論來源,深化對本書研究課題的理解,促進產業集聚理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這兩者的深度結合。

1.3.2.2 實證研究法

以成都市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錦里、寬窄巷子為例。與政府、企業、游客進行交流與溝通,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方法收集本課題研究所需的資料和數據。在此基礎上,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空間集聚的各種特征和發展模式。遵循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路徑。

1.3.2.3 問卷調查法

為了更好的了解產業集聚模式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游客感知。在以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本書通過文獻研究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實際,進行問卷的基礎設計。以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調查案例地點,設置了450份問卷,對游客進行發放。通過分析問卷結果,得出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感知的現狀,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的正負效應。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空間產業集聚提供參考。

1.3.3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現象出發,形成總結和提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的意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理清前人對產業集聚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理論研究,并對其進行總結,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實際,分析其性質、特點和動因,最終總結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并且運用問卷調查,對游客的體驗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從游客體驗的角度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的正負效應。

本書的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技術路線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饶平县| 古丈县| 乳山市| 洛宁县| 平安县| 青浦区| 漳州市| 东源县| 旬邑县| 宣武区| 福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桐梓县| 房产| 武清区| 富民县| 鄄城县| 怀宁县| 定襄县| 鄄城县| 扎赉特旗| 连南| 中卫市| 大关县| 铅山县| 华亭县| 九江市| 皮山县| 缙云县| 云阳县| 奈曼旗| 石阡县| 高雄县| 青州市| 张家口市| 灵山县| 洛南县| 汪清县| 瑞金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