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集聚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模式
- 朱德亮
- 1476字
- 2020-06-30 15:27:47
1.2 研究的意義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是文化與旅游的結合產物,具有不同于一般觀光和度假旅游的特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模式?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更加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應該向什么方向發展?這些問題都是現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回答的問題。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產業集聚現象。本書試圖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產業空間集聚具有什么特點及其發展模式。
1.2.1 研究的理論意義:從產業集聚視角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是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是經濟學、管理學、旅游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對象。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方面,我國旅游學界的研究成果仍然從傳統的旅游學視角進行研究和探討,現有的研究成果要么從宏觀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進行分析,要么從具體的案例出發進行微觀的技術層面的研究。從整體來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仍然缺乏學科間的橫向聯系,缺少結合其他學科的視角來進行研究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而從產業集聚的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進行的研究表現出嚴重的不足。從產業集聚視角的研究往往出現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宏觀研究方面,或者是針對某個區域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細化研究。
本書從產業集聚的視角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來說,這方面研究現在尚處于極度缺乏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的理論研究成果。本書的主要理論價值在于:在深入整理前人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產業集聚理論深入總結和分析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空間集聚的現象,從現象總結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空間集聚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動因。通過總結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精華,系統的構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
1.2.2 研究的實踐意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經營和管理實踐服務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旅游產業發展機制逐步健全。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旅游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產業。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實踐意義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財富,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鮮明文化標志。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以使游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文化精粹,了解地方和民族的傳統文化。提高游客的文化素養。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所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我國的地方文脈精粹,弘揚了中國獨特的文化遺產,對來訪游客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同時還起到了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功效。
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需要保護和傳承,還需要發揚光大。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具有遺產保護、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多重意義。采用何種模式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就成為現實中亟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清楚的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特征和動因,可以更好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正確的發展模式,可以更好的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書從產業集聚的視角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對于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實踐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便于政府和企業采用合適的發展模式來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為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企業經營和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提供理論借鑒和參考意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的良性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