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會是種出來的
- 奉友湘
- 10字
- 2020-11-06 11:24:15
A篇 “種”出來的機會
送你一雙鷹眼、一副利爪
什么叫機會?詞典上是這樣說的:機會就是恰好的時候,即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
機會的英文為“Opportunity”,也就是說,機會是一個時間概念。
機會既然是一個時間概念,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人的一生,就是與機會打交道的一生。人啊,天生就是“機會主義者”。既然人的一生都被機會擁抱著,那還愁什么呢?且慢,機會這家伙很傲慢,需要你先認識它,它才認識你。也就是說,關鍵在于你有沒有伯樂相馬的眼光,能否識別機會,抓住機會,用好機會,而后成才建業、立身揚名。機會無處不在,那是對有慧眼的人說的。他只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成本最低的機會,性價比最好的機會,駕著機會的輕云,直上云霄。對于沒有慧眼的人而言,對于無欲無求、無所作為的人而言,就算機會在他面前,他也會視若無睹。他會瞪著銅鈴般大的眼睛說:天下無機!
如此說來,機會既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對于有慧眼的人來講,機會是顯物質;而對于沒有慧眼的人來說,機會卻猶如暗物質。那么,怎樣才能練就一雙識別機會的慧眼呢?幸運的是,當你翻開這本小書時,你練就慧眼的機會就來了。我們將在后面專門探討什么是機會,機會有什么特性,機會有哪些類型,哪些是真機會、哪些是假機會,等等。倘若弄清楚了這些問題,你自然會練就一雙識別機會的火眼金睛。
那么,是不是有了識別機會的慧眼就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一只獵鷹,雖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在追蹤一只飛奔的野兔時,倘若沒有一雙能抓住獵物的利爪,也就只能望“兔”興嘆。因此,我在這本小書里不但要饋贈你一雙識別機會的鷹眼,還要送你一副把握機會的利爪。這副利爪就是我在本書中要闡述的核心觀點:機會是“種”出來的。屬于你的機會最早就像一顆種子,你在種你一生的機會之樹。如果耕耘得當,功夫花得多,你的機會之樹就會長得根深葉茂。反之,你把機會的種子隨便扔進土里,不澆水,不施肥,不鋤草,天天睡大覺,打游戲,盼著機會之樹自己成長,等著機會之樹上的果子把自己砸醒,其結果只能是你的機會之樹凋零、枯萎。
所謂“種機會”,實際上就是“種”抓住機會的本領。機會就像空中飛舞的雪花,即便你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一不留神它仍然會融化成水;機會又像池里的泥鰍,就算你拼命去抓,它也可能會一次次從你的指縫溜走;機會也像街頭擦肩而過的美女,她離你似乎很近,其實她的心離你很遠。但是,倘若你練就了“銷魂冰掌”,你手心的雪花也會為你“定身”;如果你在池里鋪上一張細密的網,再滑的泥鰍也是你盤中美味;假如你操練成今天的馬云,七仙女也會愿意為你打工。也就是說,當你具備了抓住機會的高超本領,機會就會手到擒來。
如此說來,“種”機會其實就是改變自身。在聞名世界的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著名的無名氏墓碑,上面有幾段這樣的文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這段振聾發聵的文字據說打動了許多著名的人物。許多人從此努力改變自身,從而改變其他的一切。這段話也可以濃縮成另外一句名言: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
無獨有偶,早在春秋末期,據傳由曾子所作的《禮記·大學》中,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意思是只有以身作則,注重自我修養的完善,方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治理國家,平定天下。也就是最終改變世界。
因此,先改變自己也好,先修身也罷,其實就是把自己“種”成可用之材。換句話說,改變自己的過程,“修身”的過程,也就是“種機會”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根據自己的志向、人生目標,學習、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修煉自己的專業功力,鍛煉自己的智商、情商、財商,增加自己的人脈,創造自我發展的良好條件。總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改造完善自身,把自己打造成行業中的高端人才。這時,你就可以像渭水釣魚的姜太公,隆中高臥的諸葛亮,靜候機會的到來——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唐初名相魏征曾向唐太宗進言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在下也要向想抓住人生各種機會的朋友們進一言,用自己青春的汗水,用自己青春的智慧,種好屬于自己的機會之樹,你終會品嘗到無比甜蜜、無比美妙的機會之果。這些即是我四十多年職場經歷所得出的經驗之談。不信,你可以通過自己的人生去驗證。
小結:本書要旨是,給你一雙識別機會的慧眼,給你一副抓住機會的利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