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尊知道答案:如何成為被機遇善待的人
- 王亞南
- 3934字
- 2020-06-03 16:30:55
為什么擺脫不了低自尊的影響?
我們對信息毫無抵抗力——記憶需要審視
為什么說,我們對信息可能是毫無抵抗力的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被輸入進大腦認知系統的?在信息輸入的過程中,各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會導致哪些相應的后果?如果低自尊心理是一個因為信息輸入偏差所導致的后果,那么,到底是哪些錯誤的信息被輸入了?
為了更形象、也更容易理解這個概念,我們用電腦信息處理模型來類比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因為這兩者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簡單來看,電腦和人類大腦的工作流程都從接收信息,即輸入功能開始,再進入處理信息的流程,然后通過復雜的分析、歸納、理解等步驟,逐步做出決策,即,組織并輸出指令,最后,就是執行指令。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描述,實際過程非常復雜、多變。
那么,在信息輸入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
首先,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源所包圍,大腦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信息,其具體數量則很難給出一個可以量化的答案。而我們要從海量的外界信息中“挑選”出需要被輸入的特定的信息,并不容易。
挑選被打了雙引號是為了說明,其實這個挑選過程是異常復雜的,心理學專業的人,甚至需要用一整個學期來研究和學習,大腦是如何使用注意力來確認優先輸入哪些信息以及如何輸入它們。在這里,我們簡單地解釋“注意力”與信息優先選擇之間的關聯。
那么,哪些信息會被優先選擇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母乳喂養的孩子能更加快速地識別出母親的面容(Farroni, Csibra, Simion, & Johnson, 2002),即,信息的優先權和嬰兒的生存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媽媽不在身邊時,嬰兒就會哭鬧,可是一旦看到媽媽的面容,聞到媽媽的味道,或者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安靜下來,因為嬰兒知道,當自己接收到與媽媽相連的信息時,就意味著自己可以得到照顧,就會更加安心。
不過,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信息輸入不再單純是為了生存需要而設計,日益豐富多元的原因和動力導致信息輸入的需求變得更為復雜,也帶來了更加復雜的問題。
例如,當一個人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大腦會逐漸在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完善“我是誰”這個概念。而當大腦熟悉了有關于“自己”的一切之后,就開始挑選那些自己熟悉的,或者認為和自己關系更密切的信息來優先輸入,這也造就了“主觀性”現象。
而且,這個輸入過程可能還會發生在潛意識層面——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理解為大腦開始“犯懶”了,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什么都好奇,都想探索,而是偷懶套用長期形成的固定模式、固定的方式來處理信息。畢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量是有限度的,這也需要我們高效率地利用自己的大腦資源。
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大腦在逐漸形成“自己”這個自我認知概念之后,會使用它開始區分哪些信息和“我”有關或者是“我”熟悉的,而同時也會傾向于忽略不熟悉或者和自己關聯不大的信息,好讓自己不必過度花費時間、精力去分析處理它們。那么這樣推理,造成一個人低自尊思維模式的一個根源就是,我們可能篩選并輸入的那些與自己相關的、熟悉的信息,恰好正是對建立健康自信不利的信息。
“核心負面自我認知”就屬于這一類的信息。雖然它會妨礙我們建立健康積極的自我認知,但因為它具備高熟悉度和與自身高度相關這兩個特點,這些負面信息依舊被大腦優先選擇、輸入,導致自己分析并感受這些負面信息,從而對自身和環境產生負面認知,而做出帶有偏見的判斷。
我們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這個現象:假如一個人的生活圈子里有一些不友善的人,他們可能是朋友、同學,也可能是家人、親戚,當這些人對自己調侃、冷嘲熱諷,甚至使用語言暴力或情感暴力時,會讓我們感覺自己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接納,從而產生帶有負面偏見的自我認知,讓一個人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攻擊。
比如,一個人因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經常被叔叔嬸嬸評價為“笨、不會讀書、浪費家里錢”等等,聽了這樣的話,孩子的心里一定會很難受。如果此時孩子的父母為了顧及親戚面子或其他原因,不制止親戚對孩子的嘲笑貶低,甚至會隨聲附和親戚來貶低孩子,時間久了就會在孩子周圍建立起一個對自我進行負面評價的環境,讓孩子對這些不友善的行為習以為常,直至產生認同。
與此同時,孩童不成熟的認知能力注定了讓他們容易成為負面環境里的受害者,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這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孩子的大腦在成長的過程中對這些負面信息的反應逐漸敏感,把優先輸入對自己不友善的信息發展成為默認習慣。
信息輸入之后,就是對信息的處理,即“解讀”。
繼續前面的案例,孩子對親人們的冷漠、調侃、妒忌,或者不作為等行為進行解讀,得到的結論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他們會這樣對待我”。這種解讀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之一就是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厭惡”,討厭并回避人際關系,拒絕與人親近,因為孩子根本不相信別人會喜歡、善待自己。而這種孤立自己的狀態會強化孩子的低自尊心理,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結合之前在信息輸入方式的環節里我們提到大腦往往會不去深入分析熟悉的信息,而做出“因為這個情景很熟悉,所以它和我的關系很密切”類似這樣囫圇吞棗式的解讀。這個解讀產生的后果是當所謂的熟悉信息讓自己自尊受傷,感到痛苦時,大腦甚至會以“自我欺騙”的方式進行進一步解讀,即,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以保持內在的認知協調,避免讓自己消耗更多精力去做反抗,所以更不會搜集證據來推翻自己從環境中接收到的負面反饋。
可是,為什么大腦會讓我們認為“我被這樣對待是正常的”呢?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多可供參考的模式、那么豐富的人生體驗來協助我們做對比,做判斷,分析對錯。當自己生長的環境出現高度一致性且長期的對自我進行貶低情況的時候,一個人的內心雖然承受巨大壓力,可是苦于沒有足夠的知識和體驗來判斷人性、了解自我,在面對內心的認知失調狀況時,就只能通過不斷強化認同自己內心深處的核心負面認知,例如“我的朋友們和親人們都這么對待我,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那我一定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一個沒有用的人”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認同大多數人或者重要他人的意愿,好保持自己內外的認知協調,避免受到更大的精神和心理折磨。
練習
回憶一下最近發生的讓自己心里不舒服的事情,重點關注這件事情傳達了什么信息?這個練習幫助我們覺察自己容易把哪些信息優先輸入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中。
這個信息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如果無法明確自己首先關注到的想法,那么可以覺察一下,自己首先體驗到的是什么感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對許多人來說,感覺比思維來得更直接,不過感覺往往都有它相對應的思維內容。比如,一個人感受到“羞恥感”,當他仔細探尋與這個感受相對應的想法時,可能會覺察到其相對應的想法是“我知道自己軟弱無能”。不過,如果這個探索過程讓你不愿面對,就暫時停止練習。因為不好的感覺是過去的創傷性體驗造成的,不建議在沒有專業心理疏導的情況下自行回憶,以免激發創傷感受,傷害自己。
再看“命令”和“假設”引發的行為——找回初心
為什么由“命令”和“假設”引導的行為是“實際無用”行為?
回到不敢素顏見人的女孩子的案例,如果她是因為擔心沒有完美妝容,大家不喜歡真實的她(想法)而逃避社交(行為),在“功能性”的作用下,這樣的想法和行為確實可以暫時幫助她達成目的(化妝讓她社交時更自信)。大家贊美她的妝容時,她的自尊心得到暫時的滿足,產生“有顏值就有價值”的想法,從而導致自己不斷地做出“飲鴆止渴”的行為 ——只有不斷維持住顏值來確保自身的價值感。
這反映了思維導圖中展示的“實際無用”行為的意義,即,用某一行為進行“自我保護”,達到“提升自尊”的目的。但這種暫時性的體驗無法蓋過自己內心深處的負面信念,例如,“我不值得被愛”“我沒有價值”等這樣的負面認知依然存在,依然在潛意識中運作。核心負面認知會讓這位女孩子對任何有關自身形象的反饋信息都格外敏感,將它們“優先”輸入,形成與其對應的行為模式,重復執行,甚至成癮,比如,化妝成癮、整容成癮。
一旦形成重復性閉環思維和行為模式,就很難產生動力或者勇氣去嘗試新的模式,或者驗證這一核心想法是否客觀,從而失去更多豐富的生命體驗。
設想一下,如果這位女孩子在不化妝的情況下與朋友見面,發現大家依舊很友善,并沒有在意她的妝容,夸她素顏更真實更美,那么,她能否會重新審視“顏值即價值”的價值觀呢?
只有具備了驗證自己核心認知的勇氣,才能了解低自尊心理形成的原因,從而鼓勵自己改變。
練習:找回初心
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閉環”?
它們阻礙了你做哪些嘗試?
當你邁出嘗試的第一步時,面臨了哪些困難,你會失去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復習
有熟悉感、已被自己判斷為與自己高相關性的信息,會被“優先選擇和輸入”進我們的大腦。大腦用更省力的方式,比如,以慣性思維模式 “解讀”這些信息,給了負面評價信息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機會。這是核心負面自我認知突破我們心理防線的第一步。
接下來,大腦的“解讀”功能會發揮作用。剛剛提到,因為大多數時間大腦為了更高效率地運作,會采用一些“默認”模式來處理自己熟悉的信息種類,那么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每當被貶低、指責的時候,反而會用更嚴厲的自我攻擊和自我貶低的方式來當作讓自己受到鞭策,變得更好的指令,長此以往,大腦就會把“默認”處理類似負面信息的方式設定為對自己嚴苛的責難和挑剔。那些被優先輸入負面信息一旦被我們重復使用,談何積極愉悅的心情?這就好比同在起跑線上,有些人的腿上早就綁滿了重量不一的大大小小的沙袋,他怎么可能輕快地奔跑。
最后,我們需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被“命令”和“假設”所控制,而不斷去制造一個又一個的“認知行為閉環”,即自己的舒適圈,循環往復地執行這些“實際無用”的行為,讓自己維持并保護所謂的自尊和自信,避免承受打擊。
嘗試新方式是打破這一閉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