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
引領孩子接觸和欣賞音樂
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要從引領他們接觸和欣賞音樂開始。音樂不但能夠提高孩子的聽覺感受,提升他們的情感體驗,還能刺激他們的腦部發育,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更為重要的是,孩子經常接觸音樂,還會培養出他們對音樂的特殊敏感:他們會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停留在特別的音樂環境中,還會饒有興趣地欣賞動聽的旋律。有時他們會自發地用動作表達自己從音樂中獲得的美好感受,這些都是他們具有音樂天賦的表現。
案例
程女士是一位地道的音樂愛好者,她購買了一套效果出色的音響設備,日常最喜歡的休閑活動就是躺在沙發上欣賞音樂。在懷孕后,程女士也會不時地用美妙的音樂進行“胎教”,希望能夠培養出有音樂天賦的孩子。
2016年,程女士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享受著初為人母的快樂的同時,程女士也沒有忘記引領女兒接觸和欣賞音樂,會選擇一些舒緩輕柔的純音樂,用適當的音量播放給女兒聽,每天10~20分鐘。
在這樣的用心熏陶下,女兒在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對音樂的高度敏感了。有一次,程女士有事外出,把女兒交給丈夫照顧,可是女兒一直不停地哭鬧,丈夫怎么哄也哄不好。無奈之下,丈夫只好打電話向妻子“求助”,程女士笑著給他出主意:“你把音響打開,給寶寶放一首貝多芬的《致愛麗絲》。”
丈夫半信半疑地按照妻子說的去做了,沒想到小家伙一聽見音樂聲就不哭了,還把頭轉向音響的方向,聽得十分入神。丈夫驚喜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程女士用欣慰的語氣說:“看來我們的小寶貝很有音樂天賦,很懂得欣賞古典音樂呢!”
從那以后,程女士和丈夫更加注意發掘女兒的音樂天賦,他們不但會為女兒播放各種旋律優美的經典樂曲,還經常注意觀察女兒的行為舉止。女兒一歲多的時候,程女士發現她特別喜歡擺弄一只玩具小熊。這只小熊的肚子里裝有電池,只要打開開關,它就會一邊跳舞一邊唱歌。女兒對它特別有興趣,好像怎么玩都玩不厭,但程女士發現女兒并沒有去注意小熊是怎么跳舞的,而是一直豎著耳朵聽小熊的歌聲,有時還會跟著哼唱幾句。
不僅如此,女兒還特別喜歡聽程女士唱歌,特別是程女士抱著她一邊唱一邊跳的時候,女兒就會變得特別興奮,常常高興地“咯咯”直笑。程女士有時給她唱好聽的兒歌,有時也唱一些快節奏的流行歌曲,一聽到那些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女兒就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好像要跟著節奏跳舞似的……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程女士的女兒是一個頗具音樂天賦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可能很早就會表現出獨特的音樂敏感性,而且隨著他們的不斷成長,音樂感知力也會日益提高。比如:2歲左右他們就能把握音樂的節奏,聽到節奏感強的音樂會手舞足蹈地扭動;3歲起他們就開始對簡單重復的旋律產生興趣,還能大概地哼唱出曲調;5歲后他們能夠逐漸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妙感受,有的孩子甚至會被一段動人的樂曲深深打動而流下眼淚……
當然,這樣的音樂天賦是不會憑空顯現的,需要父母為孩子提供系統的接觸和欣賞音樂的機會,使他們對音樂的感受達到較高的境界,才能讓潛在的音樂天賦被逐漸發掘出來。
為此,父母可以精心選擇一些經典的樂曲,經常播放給孩子聽,以培養他們對旋律的感受力。比如:在孩子吃飯時,可以播放一些優美、舒緩的樂曲;在孩子臨睡前,播放一些輕松、安靜的樂曲;在孩子聽父母講故事時,也可以選擇一些和諧的樂曲做伴奏,以增強情感的渲染力。同時,為了培養孩子對節奏的感受力,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關注各種物品或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這也會讓他們的聽覺變得更加敏感。
需要提醒的是,為孩子選擇的音樂應當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音樂感知水平。比如1歲以前的孩子應以熟悉和培養最初的音樂感受力為主,父母可以播放一些曲調輕柔、旋律優美的輕音樂、古典音樂給孩子聽,像舒伯特的《圣母頌》《小夜曲》以及貝多芬的《月光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每次收聽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要超過20分鐘,音量也不宜過大,最好保持在40~60分貝之間。
1~3歲的孩子不僅能夠認真地聆聽音樂,也能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父母可以讓他們聽一些節奏鮮明、短小活潑的樂曲,比如《我愛我的小動物》《哈巴狗》《螞蟻搬豆》《小貓咪》《粉刷匠》《小星星》《鈴兒響叮當》,等等。
4歲以后,孩子已經能夠欣賞內容廣泛、性質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了,父母可以適當地讓他們聽一些曲風更加復雜多變的音樂,還可以帶他們觀看兒童音樂劇,這會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愛上音樂,培養出對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