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因:技術、商業與我們的未來(科技向善大哉問)
- 騰訊研究院
- 1351字
- 2020-05-06 18:33:09
邊界:線上辦公的核心問題
線上辦公的最核心問題在于邊界,即生活與工作的邊界,進一步說就是個體與外界的所有邊界。
在2020年初的疫情發生之前,關于線上辦公的問題是:因為有了即時通信工具,我失去了原本的下班時間,即便我下了班,老板和客戶還是會通過網絡把我帶回工作場景。
在疫情發生之后,線上辦公的問題是:因為我們只能通過通信工具進行溝通,我經常在上班時間聯系不上我的上司、下屬和同事,我根本不知道他是在專心工作還是去摸魚了。
僅僅把這兩個問題列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發現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互聯網顯著打破了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根據蓋樂普咨詢在2017年發布的《全球職場狀況報告》顯示,全球完全處于敬業狀態(即完全不摸魚且熱愛自己的工作)的工作者只有13%。因此,這種邊界的打破顯然既對生活沒好處,也不一定對企業有好處。
在以家庭為單位的早期手工業階段,工作與生活界限是不分的。在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的生產效率發生了指數級的成長,并且機器是一個可以不眠不休實現生產的實體。在這個情況下,人成為了整個工廠中最為低效的那個環節。企業家為了提升整個工廠的產出量,促成了“工廠-帶宿舍的工廠-不讓員工外出的帶宿舍的工廠”等形態。這時,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才被清晰的劃定,并且工作的邊界硬的像一堵移動墻,不斷向著生活空間的那一端擠壓。
然而,不可避免的一個客觀現實是,人類永遠不可能完全異化成流水線上的一個完美齒輪。無論多么苛刻的工廠主都明白,工人也都需要休息,而機器卻永遠不需要。隨著工人階級的抗爭,企業找到了更符合客觀規律,也能夠滿足工人個人需求的方法:輪班制,通過讓人休息,機器不休息的方法暫時平息了這一客觀上存在的矛盾。
回到當下,互聯網帶來效率上的百倍提升,是這一矛盾再次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今的“機器”,不再是指某一個生產車間中物理的流水線,而是指除了個人以外的整個商業社會。在過去,二十四小時不停業的商店、餐飲、媒體、文化娛樂場所、學校和醫院占經濟活動的少數,人們按照工業革命以來所形成的晝夜節律進行作息,只在剛性劃定的勞動時間邊界上有些局部戰爭。
現在,所有商業行為都是24小時不停業,我們有了電商、外賣、新媒體、線上游戲與視頻、在線教育和線上醫療等等業態,它們中的許多業務全年無休,全球化更讓我們每個人工作所服務的對象不再局限于一個時區。
當某一個體上了一天班,準備卸下勞動者標簽換上消費者標簽的時候,他的需求被拋入一個巨大的機器中,經過層層路由成為了另外一個人在休息時間緊急接到的遠程加班需求。
在此前反對996的聲音中,我們得知的一個普遍情況是,當規定工作時間被無意義拉長,員工的效率反而會降低。
具體來說,如果企業采用正常的工作時間,并且遵循常理“手頭工作沒做完,要稍微加一會兒班”,那么員工就會為了能夠整點下班而盡量提升自己在工作時間中的效率。
但現在線上辦公所帶來的問題是:你永遠無法預測“事兒”在什么時間點襲來。
部分企業因業務下滑而要求996,在某種程度上與工業革命時期工廠主試圖讓工人不眠不休跟上機器的節奏是一樣的。無論法律是否制裁,這種模式最終都會把企業帶向更糟糕的結果,因為它是反客觀規律的。
因此,既然已知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沒有網絡參與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時代,那么我們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徹底打破邊界,并通過配套的模式適應這種新的客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