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剪紙是采用剪刀和刻刀在紙上剪刻線條、圖案的一種手工藝品,一部分是藝術家或民間藝人即興創作,另一部分是按照傳統圖樣剪刻,代代相傳。民間剪紙大多是鄉村大娘、大嫂、大妹子們的巧手之作,是老百姓自剪、自貼、自樂的藝術,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自古以來,剪紙就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逢年過節、喜慶吉日,農村和城鎮到處都是剪紙,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家家戶戶的門、墻、窗戶、頂棚、炕圍、衣柜,乃至糕點和農具上,都貼上了剪紙,村村戶戶都被剪紙裝點得紅紅火火、漂漂亮亮。

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年俗的陪襯,千百年來,剪紙以火紅的色彩為新春佳節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氛,寄寓著人們吉祥美好的祝福。

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剪紙式微。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經國務院批準,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中國剪紙被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政府和社會組織日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度瀕危的剪紙近年來境遇雖漸呈令人樂觀趨勢,但與昔日相比,可以說是繁華不再。

搶救、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本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責任感的驅使下寫作和出版的。

大師在民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寫這套叢書是從收藏剪紙、尋訪藝人和田野調查開始的。近二十年來,我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區市,行走在田野阡陌、深山老林、老街古巷、窮鄉僻壤,尋訪民間剪紙藝人,聆聽剪紙傳奇故事,討教剪紙民俗寓意,追溯剪紙來龍去脈,收集剪紙原作遺珍,為發現一個個湮沒無聞的民間剪紙巧手而驚喜,為找到一張張破舊不堪的剪紙殘片而興奮。年復一年的漫長跋涉,日復一日的癡心研究,潛心于剪紙堆中,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查閱求證,埋首寫作,終于完成此叢書。

在收藏、研究的過程中,每每從內心發出“大師在民間”的感慨。剪紙憑的是心靈手巧,剪紙的作者是那些鄉村巧手,剪刀隨心所欲地游走,圖案每每翻新,或出奇制勝,或巧奪天工,可以說,剪紙最能體現“大師在民間”的含義。

在尋訪民間藝人的旅途中,常常有美麗的邂逅、偶然的發現,這對我來說不僅是心靈的震撼,也是天地間的靈光一現、暗夜中流星的一閃、烈日大漠中看到清泉后眼睛的一亮。

一次,我從鳳凰古城的古橋頭走過,驀然看到橋洞口有一片紅色的圖畫——剪紙!一位老太太坐在那里自得其樂地剪著。她的剪紙與我在其他地方見過的剪紙圖案都不同,是她獨創的作品。和她匆匆聊了幾句,知道她只是一位農婦,然而,看她的剪紙構圖,已不亞于大師的能力,而更令人驚嘆的是她的藝術想象力。

在山東膠南,和美協副主席、龍馬畫院院長李增運聊膠南年畫聊到深夜那晚,他突然對我說:“膠南剪紙也很出色,有幾位名氣很大的剪紙藝人,不過我更喜歡的是一位毫無名氣的老人的剪紙!”

這位老人叫劉學芳。她沒有上過學,也不認識字,她的剪紙圖案全部來自生活,這些圖案是專業畫家都畫不出來的。得知李增運院長對一位農村老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我特別想馬上看到她的剪紙。于是,李增運院長打了一個電話后,開車帶我穿過幾條靜靜的街巷,來到一條小巷中的一排平房前——這里是劉學芳的女兒趙娜的宿舍。

當趙娜展開幾張剪紙后,我就被栩栩如生的動物和人物形象所感染,如此鮮活,又如此自由,造型精準而簡潔,刀法老辣。趙娜對我說:“我每次回去,我媽就拿出她新剪的剪紙給我看,講她的剪紙,講著講著就笑起來了,她剪得高興也會大笑……”

圖1:山東膠南齊家莊民間剪紙藝人劉學芳在炕頭剪紙。

圖2:山西曲沃下塢村鄭月巴老人家院里院外的墻上貼滿了他的四個孫女的剪紙。

圖3:不到兩分鐘,劉學芳就剪出了一幅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團花剪紙。

圖4:鄭月巴向我介紹他家族的剪紙。

圖5:參加“傳承民間藝術,弘揚民俗文化”活動的蘇州剪紙藝術大師、“蘇州剪刻紙”非遺傳承人吳永林。

圖6:鄭敏向我演示蒙眼剪紙。

圖7:揚州剪紙藝人在剪紙。

圖8:蘇州剪紙藝人參加“傳承民間藝術,弘揚民俗文化”活動,展銷其剪紙。

圖9:鄭月巴家庭民藝館中的展廳四壁貼滿了他的四個孫女的剪紙。這是鄭敏八歲時的剪紙。

圖10:鄭月巴老人家的院大門和外墻貼著一米到數米大的剪紙。

圖11:揚州剪紙藝術大師李烈烽和他創作的剪紙。

我當即決定改變第二天原定的行程,改去齊家莊看劉學芳和她的剪紙,無論多遠都要找到她。

第二天,在齊家莊見到劉學芳,她將剪紙拿出來擺在炕上供我們欣賞,每一張都激發出我們的驚嘆聲。看見有人喜歡自己的剪紙,劉學芳像孩子般開心,一直在笑。

我向她請教剪紙中的陰刻處理技法,她反過來問我:“陰刻是什么?”她竟然不知道,她剪紙中歡快奔跑的小豬,其絕妙處是使用陰刻。

不知道陰刻,自然也不知道陽刻了。技法是她為表現心靈的需要而生的,她認為怎么剪好看就怎么剪,她想怎樣剪就怎樣剪。她進入了無劍勝有劍、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剪出了她心中的花。

劉學芳從小就愛好剪紙,家周圍有一些剪紙藝人,她看別人剪,自己就學著剪,但不喜歡模仿別人,喜歡自己畫圖案。她的圖案全部來自生活。現代剪紙大多是刻紙,劉學芳不喜歡刻,她的剪紙全部是用剪刀剪出來的,這些剪紙的細處和刻紙一樣精細,但比刻紙更鮮活靈動。

劉學芳創作這些剪紙時并沒有想過拿來賣錢,也沒有想過會不會有人喜歡。她剪紙不是為了生存,更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出自本能的一種精神追求,是愛美之心的驅使。她能從剪紙中獲得精神滿足,她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所以,她是在不經意間邁入了藝術的殿堂。

談剪紙談到高興處,劉學芳拿出剪刀坐在炕上剪了起來。不到兩分鐘,就剪出了一幅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團花剪紙。

我想,窮鄉僻壤造就了民間剪紙大師,窮鄉僻壤又埋沒了無數民間藝術大師,多少民間剪紙大師在泥土中默默發芽,開出絢麗的花,直到生命之花凋謝落土,卻終生沒有人路過看到。

民間藝人的創造力是驚人的,當我走進山西曲沃下塢村鄭月巴老人家的庭院時,我為他構筑的宏偉壯闊的藝術殿堂所驚嘆。只見院里院外的墻上貼滿了一米到數米大的剪紙,這些剪紙全部是他的四個孫女的作品,有些是她們四歲時的作品。

鄭月巴是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在鄭月巴的民間藝術展廳,很多剪紙都是他的四個孫女的巧奪天工之作。在鄭月巴的屋子里,有一排書架上擺放的全部都是他四個孫女的剪紙冊,共有厚厚的數十冊。這是鄭月巴老人花了十多年時間整理出來的。當孫女們剪出第一張剪紙時,他就開始收藏并貼進她們的剪紙冊。

我打開其中幾本剪紙冊欣賞,里面的剪紙全部是原創,是她們從四歲到十多歲時創作的,其剪紙風格的變化恰和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吻合,也與人類藝術發展過程吻合。童年時期的剪紙題材是動物、植物,和人類文明初期的巖畫類同;少女時期的剪紙圖案和青銅器圖案相似;而青年時期的剪紙,又是漢唐造型……

鄭月巴是如何教孫女們剪紙的呢?他說:“我教她們,不要模仿圖樣,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大孫女和二孫女上大學后,經常應邀參加剪紙表演,每到一地都引起轟動,媒體稱其孫女鄭平為“華夏蒙眼剪紙第一人”。

河北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子熱愛剪紙,來找鄭月巴學藝。鄭月巴教她兩個月后,這位學生拿著剪紙去中央美院,中央美院的教授驚奇了,問她愿不愿意到中央美院舉辦個人剪紙展。后來,這位學生進了北京的畫家村。

在我采訪過的數百位民間剪紙藝人中,其中有十多位堪稱剪紙藝術大師,但這“大師”只是我在心中授予他們的,沒有任何部門給他們頒發證書。我想,不知還有多少身懷絕技的剪紙藝術大師在民間被埋沒了。

“非遺·中國剪紙經典”叢書在展示被公認的剪紙藝術大師的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民間剪紙藝人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是從我的剪紙藏品中百里挑一的。窺一斑可知全豹,這些已足以令人驚艷,足以使人感受到民間剪紙藝術的絢麗多彩和美不勝收。

剪紙的源流

中國剪紙歷史悠久。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在定型的剪紙藝術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人將金箔、銀箔、皮革和絲織物鏤空,這可視為剪紙的雛形。

據記載,剪紙藝術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可以從漢武帝的《李夫人歌》和招魂之事談起。

據說,漢武帝劉徹有一個寵愛的妃子李夫人不幸病逝,漢武帝十分悲傷,思念不已。有一個好神仙方術的人,自稱能將李夫人的魂魄招來,漢武帝聽后大喜,降旨準他招魂。

這個人用剪刀剪出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在一頂帷帳中點起燈燭,映出好似李夫人真人一樣的影像,漢武帝在另一帳中遠遠看見,以為死人復活。

于是漢武帝更加悲切,由此而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關于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據說漢武帝劉徹思念病逝的愛妃,曾召齊地的少翁剪了愛妃的身影,借著燈光睹物思人。

可見,我國民間剪紙造型起源于具像剪影手法。中國最古老的剪紙是否就是漢武帝時李夫人影像的剪紙呢?我難以確切考證,但根據我看到的剪紙實物圖可知,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剪紙。

一九五九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圖案剪紙。其中有《對馬》和《對猴》各一幅,這是迄今發現的現存最古老的剪紙。

圖12:中國剪紙博物館展廳門上的紅色橫幅上寫著:“用文化構建我們心靈的家園。”

圖13: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從這棟大樓搬走后,曾創造了輝煌的佛山剪紙的金字招牌從此消失,最后一批剪紙藝人也曲終人散。

圖14:名聞天下的揚州剪紙出自揚州工藝廠,如今,揚州工藝廠已經沒有一個剪紙藝人。

圖15: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大樓里面的藝術大觀園,通過這里可以走進佛山剪紙世界。

圖16:曾經的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大樓,被譽為“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的佛山剪紙當年就出自這棟大樓。

圖17:中國剪紙博物館大門前掛著紅色條幅:“傳承非遺文化,弘揚華夏文明。”

圖18:21世紀初,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最后一批年輕的剪紙藝人仍在埋首剪刻。

剪紙剪的是紙,而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因此中國有創造剪紙藝術的優勢。自古以來,我國有很多詩人描繪剪紙。如唐代詩人徐延壽寫詩稱贊女子剪紙的生動:“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

唐代詩人李遠寫了一首《剪彩》詩,流傳甚廣。詩中將剪紙描繪成一種盡孝的方式:“剪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銜綬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愿君千萬歲,無歲不逢春。”

到了清代,陳云伯在《畫林新詠》一書中寫道:“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

除了古代詩人詠剪紙,各地民間剪紙藝人也有一些詠剪紙的民歌。從這些民歌可以看出,自古以來,手巧是衡量中國女性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

剪紙的制作技藝

剪紙工藝是非遺的重要內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工藝特點表現為純手工剪刻制作。雖然現在已有機器批量雕刻,但機器雕刻的所謂剪紙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而是商品剪紙,只供實際貼用,收藏者和藝術鑒賞者一般都不將其當藝術品看待。

作為非遺的剪紙工藝包括哪些要件呢?

首先,剪紙工藝與工具有關,剪紙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其次,剪紙工藝與材料有關,剪紙的材料主要是紙張,此外,少量的剪紙類別中還有金箔、銀箔等其他材料;最后,剪紙工藝與制作流程、制作技藝和制作方法有關。

上述三項中,最重要的是剪紙的制作流程、制作技藝和制作方法。這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需要保護、傳承和弘揚的。

剪紙的主要制作流程、制作技藝和制作方法如下:

一、準備工具

剪紙首先要準備好工具。傳統剪紙需要準備的工具有剪刀、刻刀、鉛筆、蠟盤、針、線、刷子、煤油燈、熨斗、染料、墨水等。

真正的剪紙是通過手工剪刻而成的,而不是用機器制作的。剪紙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用剪刀剪,二是用刻刀刻。此外,還有一些戳和鑿的方法。

用剪刀剪是用一只手握緊剪刀,另一只手拿著一張或幾張紙進行剪制,有時剪完后還要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

圖19:刻刀。剪紙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剪刀。

圖20:刻刀。剪刀可以買到,刻紙用的刻刀則很難買到,通常是剪紙藝人自己打磨制造。

圖21:蔚縣剪紙老藝人曾經使用過的老刻刀。刻紙用的刻刀最關鍵的部位是刀尖。

用刻刀刻是采用剪紙專用的刻刀,刻之前把一沓紙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做成的松軟的刻墊上,一只手握緊刻刀,另一只手控制紙張,用刻刀在紙上小心刻畫。用刻刀刻制的剪紙,也稱為刻紙,通常以剪紙統稱。

二、起稿

創作剪紙和畫畫一樣,首先要用鉛筆、毛筆或鋼筆畫出草圖,即起稿。起稿是與畫面構思和構圖同時進行的,先確定構思,再布局畫面,通過線條,刻畫出剪紙的樣稿。

起稿在有些剪紙產地也稱為制模,即制作出一個剪紙圖案的模子。剪刻時,將模子按壓在紙上,用刻刀沿著模子的邊沿和孔洞刻制即可。

三、熏樣

熏樣是剪紙的傳統樣圖,制作熏樣的目的是為了復制。現在有了復印機,通常用復印機復印剪紙樣,只在一些偏僻山區,有少數剪紙藝人仍在制作熏樣和使用熏樣這一傳統工藝;但古代剪紙藝人都是要制作熏樣的。

熏樣的工藝流程較復雜,主要如下:

第一步是將剪紙圖案和白紙(或染色的紙)放在水中使其變得濕潤。

第二步是將剪紙圖案和白紙同時拉出水面,貼在模子上。

第三步是將紙朝下放在煤油燈的燈罩上熏,直到模子上沒有覆上剪紙樣的地方都被煤油煙熏黑。

第四步是等紙張干燥后,將剪紙樣揭開,煤油燈煙熏過的地方是黑色,剪紙樣覆蓋的地方是白色,形成剪紙圖案,這就是剪紙的熏樣。

圖22:剪紙樣稿《枝頭思語》。創作剪紙畫出的草圖為樣稿,畫的過程為起稿。

圖23:老剪紙熏樣。

四、備紙

紙是剪紙的載體,準備好工具和設計圖后,就要開始備紙了。備紙主要有如下工序:

(一)選紙

圖24:灘頭民間剪紙藝人在備紙、堆垛后開始刻紙。

不同的剪紙選用不同的紙張,主要有宣紙、粉連紙、麻紙、電光紙、絨面紙等,但其實幾乎所有的紙張甚至報紙都可用于剪紙。

藝術剪紙通常選用剪紙專用的宣紙。剪紙專用的宣紙有不同顏色,主要有白色、紅色、黑色、綠色等,一般都采用紅色宣紙。

還有一些剪紙產地用紙種類較多,如佛山剪紙中的紙襯剪紙,采用兩種顏色的紙剪出圖案后相疊粘貼,而銅襯剪紙是在剪紙上貼上金色紙剪出的圖案,銅鑿剪紙是采用金箔制作。

(二)印染

古代剪紙藝人沒有紅色宣紙,要將白紙染成傳統的中國紅,這就多了一道印染工序。現在有些產地的剪紙藝人喜歡制作彩色剪紙,如蔚縣剪紙多為彩色,制作彩色剪紙需要將紙張染成彩色,所以也有印染這一工序。

(三)燙印

制作彩色剪紙時,染色的宣紙干后會出現皺紋,剪紙藝人通常要進行燙印這一工序,即用一個溫熱的熨斗將皺皺的紙張熨平。

五、堆垛

熏好樣、選好紙后,采用堆垛的方法,將剪紙樣放在一沓紙上,用訂書機、縫紉機或者針線將這沓紙和剪紙樣訂(縫)在一起。一沓紙大約二十張,用厚書、鐵塊或石塊等重物壓一天,就可以開始刻制剪紙了。

堆垛是刻紙的工序之一,用剪刀做剪紙沒有這一道工序。

圖25:山東膠南剪紙藝人劉學芳在剪紙。

圖26:山西曲沃剪紙藝人鄭敏在剪紙。

圖27:廣東佛山剪紙藝人在刻紙。

六、剪刻

剪紙制作的方法主要是剪和刻。

剪紙時,剪紙藝人采用長柄短刃的鋒利剪刀,剪出具有可見圖形的剪紙,通常是先剪里面的花紋,然后剪外面的邊線。

剪刻的主要技法是陽刻和陰刻。陽刻是把線條刻出來,線線相連,保留圖案的輪廓線,去除輪廓線以外的部分。陰刻是刻去圖案的輪廓線,把圖形的線剪刻去掉,線線相斷,保留線條以外的部分。

圖28:廣東佛山剪紙藝人在剪刻修改。

七、修改

一張剪紙完成后,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這時就需要修改。修改只能對局部圖案進行修復,彌補不足,如果大面積都剪刻壞了,就不能彌補了。此外,彩色剪紙如果染色出錯,也不宜修復。

八、揭離

剪刻完畢后,因是同時剪刻一沓紙,需將剪紙一張張揭開。因紙張較薄、較脆,容易揭壞,所以要小心。

九、包裝

剪紙容易破損,因此剪好的剪紙必須包裝好。包裝的方式有幾種:一是用透明薄紙包裝;二是將每一張剪紙夾進書本或冊子;三是用塑料袋包裝,一個塑料袋放一張剪紙;四是用塑料冊包裝。

十、粘貼

有兩種粘貼方法:一種是將糨糊涂在剪紙上,然后將剪紙粘貼在紙上;另一種是將糨糊涂在襯紙上,然后將襯紙粘貼在剪紙上。粘貼只是對部分剪紙而言,收藏型的藝術剪紙一般是不粘貼的。

十一、裝裱

剪紙的裝裱和書畫的裝裱一樣,是一種使作品變得富麗堂皇的工藝方式。粘貼也是一種裝裱方式,但只是簡單的裝裱。一般來說,剪紙的裝裱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紙板裝裱,二是卷軸裝裱,三是鏡框裝裱,四是壓膠裝裱。

圖29:《鄭平剪紙》。將剪紙夾進書本或冊子也是一種包裝。

圖30:粘貼也是剪紙的一種裝裱方式。

稀世絕品“官版老剪紙”

剪紙是依附民俗而出現和存在的,在一個日益現代化的時代,民俗離我們漸行漸遠,很多民俗甚至消失了,實用型剪紙的漸漸消失已成必然。剪紙在未來得以生存只能依靠收藏。

然而,收藏級的精品剪紙現在越來越少見。目前支撐收藏市場的主要是兩種剪紙:一是剪紙大師的精品剪紙,二是老剪紙。

老剪紙主要是明清剪紙、民國剪紙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剪紙。如今明代和明代以前的剪紙已屬鳳毛麟角,相當罕見,這寥寥無幾的作品基本上都存于博物館和頂級藏家手中。即使是清代剪紙和民國剪紙也不多見,它們是收藏家追蹤的對象。

剪紙收藏市場的熱門是“官版老剪紙”。

所謂“官版老剪紙”,又稱“外銷官版老剪紙”,俗稱“官窯老剪紙”,簡稱“老剪紙”,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由中國官方的外文局及其下屬的中國國際書店藝術品部組織創作并包裝出口的一批老剪紙。

圖31:中國國際書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品的官版老剪紙《茶山春早》封套。

圖32:中國國際書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品的官版老剪紙《山河新貌》封套。

圖33:中國國際書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品的官版老剪紙《水鄉景色》封套。

圖34:中國國際書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品的官版老剪紙《仕女》封套。

當時,中國國際書店組織專家教授,深入全國各主要剪紙產地考察調研,集思廣益,精心選拔剪紙人才,或統一組織選題,聘請剪紙藝術大師和剪紙藝術家精心設計、創作刻制;或從各地民間剪紙藝術大師作品中優中選優,確定入選作品,入選的剪紙樣稿返還給原產地,由剪紙藝術家用心制作。經過中國國際書店嚴把質量關,精心包裝,每套剪紙在中國國際書店特制的封套包裝上都印有“PC”編號。

“PC”是paper-cut的縮寫。

同時,包裝上還標有“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等英文字樣。有的在外包裝封套上印有生產地地名,還有的在包裝內印有關于當地剪紙特點的英語或英漢雙語簡介。

在當時參與設計和制作的剪紙藝術家中,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代剪紙藝術大師,也有聲望很高的老藝人,還有富有創新精神的剪紙藝術家。經初步考證,這批剪紙藝術大師和剪紙藝術家主要有:上海剪紙藝術家王子淦,武漢剪紙藝術家蔣在譜,浙江剪紙藝術家蔣遵義,揚州剪紙藝術家張永壽、蔡千音、熊崇榮,樂清細紋刻紙藝術家陳朝芬、林幫棟、盧發良、鄭元遜,蔚縣剪紙藝術家周永明、宗有才、任玉德,佛山剪紙藝術家梁朗生、楊永雄、陳永才、林載華,南京剪紙藝術家張吉根、殷嘉才、馬連喜,平陽剪紙藝術家仇保漢、柳上福、陳似燕,蒼南剪紙藝術家許健、林湘、李步樾,玉環剪紙藝術家韓偉、許阿林,南通剪紙藝術家徐德華、郭承毅,金壇剪紙藝術家楊兆群,廣靈剪紙藝術家張民錦,等等。

“非遺·中國剪紙經典”叢書收錄了大量的官版老剪紙,即上述剪紙藝術大師和剪紙藝術家的作品。這批精品剪紙代表中國國家形象和國家水準,出口銷往世界各國藝術品市場和收藏市場。因此剪紙藝術家在創作時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表現了當時中國剪紙藝術的最高水平。

我們要感謝中國國際書店,在那個尚無“非遺”概念的時代,做了一件客觀上搶救非遺、保護非遺的好事,使中國剪紙枯木逢春、生機勃發,無意中創造了中國剪紙史上的鼎盛時代,功德無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仍沒有“非遺”一說,但北京出了個傳播剪紙的先行者,他就是北京一高校的英語教師張福成。

張福成酷愛民間藝術,癡迷于收藏老剪紙。他獨具慧眼,從中國國際書店老剪紙倉庫中發現了“金礦”,傾其所有,籌資大量購買官版老剪紙,愛不釋手,沉迷其中。后來,張福成由收藏老剪紙轉為推廣傳播老剪紙,退休前主要利用業余時間,和妻子夏元薇一起,在北京潘家園開了個官版老剪紙店,吸引了大量剪紙愛好者走上老剪紙收藏之路。退休后,張福成更是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官版老剪紙產地,走訪了一大批當年參與設計和制作這些老剪紙且仍然健在的剪紙藝術大師和老藝人。目前,張福成整理了他收藏的全部官版老剪紙,準備捐獻給政府和有關機構,建立中國剪紙博物館,讓這批官版老剪紙完整傳世。

我就是當年受張福成感染的官版老剪紙收藏者,當時持續幾年傾盡所有稿費和工資收入,幾乎購買了張福成收藏的老剪紙的全部品種。此后,為了收藏更多的官版老剪紙,我走遍全國所有省區市,還去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緬甸、印度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收藏市場,為紙癲,為紙狂,為紙癡迷,為紙沉醉,在全球搜尋官版老剪紙,雖所獲不及預期,但也找到了一些珍稀品。

如今,這批帶有“PC”編號的官版老剪紙,一部分在老剪紙收藏家手中珍藏,少部分偶然可在收藏市場上看到,另外大部分已經無處覓跡。

二〇一三年九月刊載于《中華剪紙》雜志的《“文革”官版老剪紙的鑒定》一文中將官版老剪紙評價為“代表了當時中國剪紙藝術在那段鼎盛時期的最高峰”,并把其中部分老剪紙定性為“稀世絕品”。這一評價是準確的。

剪紙的當前境況

如今中國有一批優秀的剪紙藝術家在為傳承非遺剪紙而努力,然而收藏級的當代剪紙精品仍十分匱乏。即使是當今某些所謂剪紙藝術大師的作品,與當年官版老剪紙相比,藝術水平仍有差距。

剪紙和繪畫不一樣。繪畫可以在筆法、線條、構圖、用墨、上色和風格上有所創新,從而推陳出新,超越前人,但剪紙比的是刀功技法、手工技藝,當年老剪紙精益求精的工藝似乎是難以超越的。

當年剪紙藝術家精益求精,與當時的政治氛圍和嚴格的質量要求有關。這批外銷剪紙是出口物,剪紙藝人認為每一張剪紙都代表國家形象,將剪紙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以國禮的標準來制作,不敢有絲毫懈怠,以“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一絲不茍地做這項偉大的事業。

作品的優劣還與心境有關。當年物質匱乏,剪紙藝術家的心境平和、沉著,所謂“詩窮而后工”;今天的剪紙藝人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方寸已亂,心境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沉靜和澄明,故作品也彌漫著浮躁之氣,難有精品。

圖35—38:“白求恩在中國”系列——《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親切的談話》《不分晝夜地工作著》《獻血給傷員》。創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樂清細紋刻紙藝術家創作的原作樣稿,暫知為孤品。

在當代精品剪紙匱乏的情況下,很多收藏家才將目光轉向官版老剪紙。官版老剪紙以不可再生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成為剪紙收藏的熱門種類。我們期待著在非遺保護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的當下,剪紙藝術家和剪紙藝人在傳承中創新,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因為唯有精彩才能經典。

說明

中國剪紙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盡管我已耗費二十多年心血收藏、研究和整理,但寫作過程中難免有疏漏。

一、本叢書僅十二冊,不可能囊括中國剪紙的全部經典作品,收入書中的剪紙也只是我收藏中的一部分;本叢書是按專題分類,限于篇幅,選擇經典剪紙時難免掛一漏萬;本叢書是按照對中國具有廣泛影響、相關作品眾多的專題分類,因剪紙多而雜,分類未必科學,或難免有交叉重復之處。

二、本叢書的圖片全部采用我收藏的剪紙自行拍攝,個別剪紙因年代久遠或拍攝技術的問題,可能有一些瑕疵,請讀者諒解。

三、與繪畫創作相比,剪紙創作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老剪紙原創作者的考證十分困難。有的剪紙樣稿設計出來后,當時就有多個剪紙老藝人操刀剪刻,操刀剪刻者的技藝甚至高于原設計者,在樣稿基礎上剪紙藝術有所提煉和升華。那么,一幅留存下來的剪紙的作者到底是設計者還是操刀剪刻者?我曾就此采訪詢問過當年的設計者,他們也說不清楚。本叢書收錄的主要是老剪紙,當年活躍的剪紙藝術大師、老藝人大多已離世。基于以上兩點,本叢書中的剪紙一般不署名。希望本叢書出版后,剪紙作者或其他各界人士能提供剪紙的作者信息,作為進一步考證的依據。

四、書中所說的“暫知為孤品”,是就我所了解的范圍而言的,這樣標注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表明其珍稀性,還想研究求證——如果有收藏家持有完全相同的藏品,請與我聯系以共同考證。

五、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研究剪紙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我在撰寫過程中也參考了其他人的觀點和資料。

總之,本叢書是中國剪紙藝術家、民間剪紙藝人和剪紙研究者的共同成果。感謝所有給我熱情支持和幫助的剪紙藝術家和剪紙研究者!書中如果有疏漏、筆誤或者著作權問題,請與本人聯系,聯系郵箱是sh2h2@163.com。

最后,感謝周小璞老師、左漢中老師、應天齊老師對本叢書的推薦!感謝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和海天出版社的領導對本叢書的厚愛!感謝海天出版社聶雄前社長、陶明遠總編輯、于志斌副總編輯、許全軍主任對本叢書的精心策劃和編審!感謝海天出版社編輯、校對人員及所有參與者的辛勤付出!

沈泓 舒惠芳

二〇一七年五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鄂托克旗| 长汀县| 西和县| 贵德县| 宜君县| 威远县| 甘南县| 琼结县| 桑日县| 会理县| 临颍县| 连山| 霞浦县| 武穴市| 佛教| 平原县| 武安市| 分宜县| 广安市| 临汾市| 阜阳市| 浦县| 南木林县| 安达市| 工布江达县| 南皮县| 南安市| 莒南县| 罗田县| 金寨县| 新郑市| 崇阳县| 鹤岗市| 榕江县| 遂平县| 涞水县| 桐梓县| 壶关县| 仙居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