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漢字心能量】
上課打板的聲音響起,禪師手上拿著一幅畫卷走進(jìn)了道德講堂。
禪師攤開畫卷,掛在白板上,原來是一幅書法作品,用隸書寫的兩個(gè)大字:舍得。
“今天講書法鑒賞嗎?”空空暗暗地想。
“同學(xué)們,我們今天講‘得’字?!倍U師指著畫卷說:“古人說‘得’,往往離不開‘舍’,為什么?請(qǐng)本本同學(xué)回答?!?/p>
“禪師,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北颈菊酒饋碚f。
“本本說得很好!”禪師贊嘆地說:“人生百年,榮華富貴,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fù)。舍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生活智慧;得是一種因果,一種印證。南朝范曄曾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老子也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療o論是范曄還是老子,其實(shí)說的都是‘舍即是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禪師停頓片刻,看著孩子們渴求知識(shí)的眼神,又開口道:“對(duì)于‘得’,我們要有謹(jǐn)慎的態(tài)度。世界是一個(gè)平衡體,天上不會(huì)白白掉餡餅。世人總喜歡不勞而獲,為了獲取金錢財(cái)物,往往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然而不義之財(cái)最終還是要失去,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在《道德經(jīng)》里,老子對(duì)于‘得’有著非常精辟的論述:‘少則得,多則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誰能解讀一下這句話?”
空空嘗試翻譯:“這是在問,名聲和生命哪一樣更切己?生命和貨利哪一樣更貴重?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一樣更有害?”
本本接著解讀:“過分熱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fèi),藏貨過多就必定會(huì)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huì)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huì)帶來危險(xiǎn),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你們都解釋得很通透。過分追求‘得’會(huì)導(dǎo)致貪念的增長,人自然而然變成欲望的奴隸;相反,‘不得’是一種高明的生活藝術(shù),‘得而不得’是一種處世的大智慧。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xué)家鄭板橋?yàn)槲覀兞粝乱痪淠腿藢の兜拿浴蕴澥歉??!蕴潯词巧?,‘?!词堑?,先吃虧而后得福,這是生活的真諦啊!”
“禪師,布施是先舍后得嗎?”空空問道。
“布施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先舍后得。佛教講布施,它強(qiáng)調(diào)的是舍而不得,也就是付出不圖回報(bào)?!?/p>
微風(fēng)拂過三人的襟袖,輕輕翻動(dòng)著的書卷打破了講堂的沉靜。聽完禪師的一席話,本本與空空若有所思。
得




【字形字源】

得,形聲字。從彳,聲?!墩f文》:“得,行有所得也。從彳,
聲。”“得”的本義為獲得。甲骨文從貝,從又(為手之象形),字形像手持貝,表示獲得財(cái)貨寶物之意;或加彳,“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作為形符;“
”為獲得財(cái)貨寶物,作為聲符,二者相合,表示行有所得的意思。
【漢字通解】
一、獲得;得到。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孟子·梁惠王上》)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
未得君書,斷腸瀟湘春雁飛。(唐·溫庭筠《遐方怨》)
二、收獲;得益。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三、捕獲。
今寶玉大弓之盜未得,而奉使至虜庭,率見之,真卿大夫之辱也。(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四、成功;完成。
蘇代為秦使燕,見無益子之,則必不得事而還,貢賜又不出,于是見燕王及譽(yù)齊王。(《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
五、適合。
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晉·陶淵明《飲酒》)
六、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xué)》)
七、得意;滿足。
意氣揚(yáng)揚(yáng),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世說新語·文學(xué)》)
八、有。表示存在。
我三人行,必得我?guī)熝?。(《?jīng)典釋文·論語音義》)
九、適宜;得當(dāng)。
容貌得則氣得,氣得則肌膚安,肌膚安則色齊矣。(《尚書大傳》)
十、知曉;明白。
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為人。(唐·韓愈《送陳秀才彤序》)
見足下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宋·蘇軾《答黃魯直書》)
十一、值;遇。
我歸公既逝,惆悵難再得。(宋·王安石《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
十二、與;給。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唐·李益《江南詞》)
十三、到;抵達(dá)。
午辭空靈岑,夕得花石戍。(唐·杜甫《宿花石戍》)
十四、豈;怎。
中原未解兵,吾得終疏放?(唐·杜甫《次晚洲》)
十五、通“德”。德行。
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賢不失序。(《荀子·成相》)
【漢字故事】
公儀休拒魚
公儀休是魯國的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魯國人都爭相買魚進(jìn)獻(xiàn)給他,可是公儀休堅(jiān)決不收。他的弟弟對(duì)此感到困惑,公儀休表明自己正是因?yàn)閻鄢贼~才拒絕收魚。作為一國之相,公儀休并不缺魚吃,而貪圖別人所授,只會(huì)落人口實(shí),陷自己于被動(dòng)的境地,是“得”而不自在。他深知,如果一直清廉守法,不為物惑,恪守為相本分,那么何愁沒有魚吃呢?只有拒魚,自己才能持續(xù)供魚給自己,而無窮乏之時(shí)。
可見,公儀休善于權(quán)衡利弊,他對(duì)“得”與“失”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shí),“不得”才是明智之舉。這個(gè)故事告誡我們:有舍才有得,我們應(yīng)把目光放長遠(yuǎn),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故事出處】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xiàn)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duì)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
【漢字古詩文】
古風(fēng) 其二十三
秋露白如玉,團(tuán)團(tuán)下庭綠。
我行忽見之,寒早悲歲促。
人生鳥過目,胡乃自結(jié)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xù)。
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曲。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dāng)秉燭。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