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中王學研究:以孫應鰲、李渭為中心
- 張小明
- 1420字
- 2020-05-09 15:58:07
總序
《陽明學研究叢書》是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著力打造的學術品牌之一。在本套叢書新的著作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之際,我們想對出版這套叢書的動因及目標略作說明,以就教于方家。
進入21世紀,中國陽明學研究之熾熱程度可能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進入新世紀僅十余年間,陽明學研究的一些特征和趨向已初露端倪:
第一,廣泛的參與面。目前參與陽明學研究熱潮的有政界、軍界、商界、學界和民間,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各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主體對陽明學的具體訴求是有差異的。政界、軍界、商界的訴求以“致用”為主,民間的訴求以“通俗化的道德建設”為主,學界在整體上堅守了“文化繼承與學術理論建設”的方向,但同時又成為其余四個層面的訴求實現的途徑,故表面上最繁榮,內在最緊張。
第二,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微觀研究。在時代政治、主流價值的言說語境中,陽明學研究以其自身的發(fā)展參與了“文化復興”“民族復興”等時代文化敘事體系。但陽明學研究受自身的理論特征、文化角色、研究傳統(tǒng)、文獻資源、研究程度等的限制又呈現出專門化、精細化的特點。
第三,國際化與區(qū)域化的統(tǒng)一。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陽明學研究國際化的趨勢日益加強,不僅東亞陽明學這一傳統(tǒng)研究板塊持續(xù)保持了研究熱度,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而且歐美學者對陽明學研究也日趨深入和專題化,而非如20世紀的大多數著作將陽明學僅作為儒學或宋明理學的一部分作某一向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當代陽明學研究的國際化超越了國家間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在更普遍、更深層的意義上體現出文化本應有的價值屬性。陽明學研究的區(qū)域化主要指陽明文化區(qū)域建構,這是一個比地方學術流派研究更具區(qū)域意識的研究范式。“文化區(qū)域建構”以區(qū)域文化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學術流派或人物,綜合區(qū)域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因素,在一個多因素共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考察文化的發(fā)展、衍化及其獨特性,并進而思考它對區(qū)域形上思想世界和形下實踐世界的影響。文化區(qū)域建構研究往往可以在客觀上為區(qū)域文化保護和開發(fā)、區(qū)域意識形態(tài)安全、區(qū)域人文精神塑造、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新的思考維度。雖然文化區(qū)域建構的明確意識使研究材料和對象具有相對封閉性,但并不妨礙在研究方法、研究視界等方面的國際化。地方的亦是世界的,二者可以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主編了這套叢書,并對這套叢書的內容進行了如下的版塊劃分和設想:一是陽明學思想義理的研究,在主題與選材上打破時空限制,兼及中國陽明學與海外陽明學研究,力求國際化視野;二是黔中王學的區(qū)域化研究,對明清貴州陽明文化作“文化區(qū)域”意識的思考,并對之進行精細化的微觀研究,在多維度的視閾中盡可能地充分、深入挖掘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源;三是陽明文化的通俗讀本,普及陽明文化,服務社會文化需求;四是陽明學研究文集,從更多的視角反映陽明學的研究與發(fā)展狀況。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在陽明學研究方面推陳出新,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并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學術理論建設的學術責任,同時也是對主流思潮和學術主流的回應。
我們相信,讀者可以通過本套叢書體會到各位作者的辛勤勞動及對學術的嚴肅思考和敬畏;我們也相信,讀者會發(fā)現本套叢書對學術研究,特別是對陽明學研究的思想啟迪和價值意義。這就是我們出版本套叢書的愿望。我們的愿望是美好而宏大的,然而力量有限,希望廣大讀者能夠認同我們的志業(yè),支持我們的用心,體諒我們的不足,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陸永勝 趙平略
2016年仲夏于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