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文化的根本觀念(下)

一 文化的層累

最先把文化的層累來分類的人要算琉克理細阿Lucretius(96—55B.C.)。他把文化的層累分為三個階級:一為石器時期,二為銅器時期,三為鐵器時期。后人對于這種分類多不注意,一直到一八三四年,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博物院的創辦人湯姆臣(Thomsen)始再采用。此后人類學者像拉布克(Lubbock)在他所著的《史前時代》(Pre-historic Times, as Illustrated by Ancient Remains, an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Modern Sayages 1865 pp2—4 7th Ed,1913)分為四個時期:

(一)為古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Period)。在這時代內,人類差不多同古象、穴熊及他種已絕滅的動物一樣。

(二)為新石器時代(Stone age or Neolithic)。人類于這時期內用石為器具。

(三)為銅器時代(Bronze age)。

(四)為鐵器時代(Ironage)。

近代學者對于這種分類大體采納,惟較為詳細,比方:石器時代又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石器時代的起源(Eolithic age)。

(2)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 age)。

(3)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

同樣每種分類之下,又可分為若干時代。比方:舊石器時代分為低級、中級及高級舊石器時代。

上面的分類大概注重于物質及器具方面,此外以思想為立腳點而分類者,最顯著的要算法國的孔德(Comte)。孔德在他的《實證哲學》里把人類一切的智識思想分為三個階級:

(一)神學時代。

(二)形而上學時代。

(三)實證時代或科學時代。

在神學時代里,又分為多神及一神時代。據孔德的意見,所有人類的智識的進步都要經過這三個時代。人類文化的高低,也可從此而判決。人類在最初的時代,以為一切現象都有神為之主宰,逐漸乃認識所謂自然法則等。最后乃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一切現象。若把歐洲的文化史來做比例,則中世紀屬于第一時代,十七八世紀屬于第二時代,十九世紀逐漸趨到第三時代。

一八九六年,德國飛爾康特氏(Vierkandt)在他所著的《自然人民及文化人民》(Natür V?lker und Kultur V?lker)分人類為二種:一為自然人類,一為文化人類。他的分類的立腳點,也是注重思想方面。所謂自然的人類,就是以一切的風俗習慣的發展及存在是合乎自然的因果。他們以為一切的遺傳及信仰、情緒、動作都是自然而然的。這種自然的人類,照飛爾康特的意見,不但在文化較低的社會可以找出來,就是文化較為進步的社會里,也非沒有的。比方:一個人在某種文化較高的社會里,他對于一切的動作制度、言語、衣服,都隨著時勢所趨,而不問及其所以然,這個人也可以叫做自然的人。由此類推,設使某一個人因為了他的父母是回教徒,他也入了回教,因為了父母是入了什么黨,他也入了什么黨,這種人也可以叫做自然的人。

文化的人類卻不是這樣。他們對于社會一切都取研究疑問選擇的態度。他們決不會去做盲從的東西,他們也許跟從一般人的行為及動作,然他們所以跟從的原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經過不少的思量。質言之,他們對于一切都用智力和理性去批評和判斷。因此自然人和文化人的異點,不外是在于一者對于事物不問其所以然,一者注重理性和批評。

此外,又像斯泰恩密斯(Steinmetz)(看L'Année Sociologique,1898—1899,p71)對于飛爾康特氏的分類大致贊同。惟前者卻嫌后者的分類太過籠統。他因略為更改而分為四個時期:

(一)原始人類完全依賴感官。他們對于不能知的東西,完全沒有觀念。他們差不多可以叫做感覺的人類(Sensationalists)。他們的思想的方法,比之人猿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階級。

(二)第二個階級為神學時期。人類在這時期內,以為一切都有神來主使,用不著人類的強求,用不著他們的努力。

(三)第三個階級是系統時期。照斯泰恩密斯的意見,這時期包括神話及宗教的創造者、形而上學者等。

(四)第四個階級為批評時期。這時期和飛爾康特的文化的人類大致相同。

從經濟的立腳點來分類文化層累,有李士特(Liszt)、包斯(Bos)、春乃白(Sch?ueberg)及伊利(Ely)諸家。李士特分文化的層累為五個時期:

(一)為游獵時期。

(二)為牧畜時期。

(三)為農業時期。

(四)為農業兼制造時期。

(五)為農業兼制造與貿易時期。(參看Liszt, Das nationale System, Gesch.Schr, Bd iii pl4)。

伊利氏也分為五個時期,但稍異于李士特的分類。

(一)為直接應用天然物產時期。

(二)為牧畜時期。

(三)為農業時期。

(四)為手工藝時期。

(五)為工業時期(看Ely, Oulines of Economics.4th Ed.1923 Chap.3)。

包斯氏卻注重于工業方面,然大致與前二者沒有大分別。他的文化層累的分類有四個時期:

(一)為采集的工業,動植物及礦產的采集及游獵捕魚均屬此時期。

(二)為生產的工業,像農業牧畜。

(三)為變形式的工業,像手工制造。

(四)為運輸的工業,商業屬于這類。

春乃白氏分為六個階級:

(一)為游獵。

(二)為捕魚。

(三)為畜牧及游牧。

(四)為安居或純粹農業。

(五)為手工或貿易。

(六)為制造。

最近韓瑾斯氏(Hankins)在他所著的《社會研究序論》里(看頁二一一)分文化層累為三個階級:

(一)為直接應用天然所供給的物產。人類在這階級里是沒有目的的努力,以增加其生產的來源。

(二)為有意識的培養。種植畜牧屬于這階級。

(三)為有目的的利用。

這就是人類有目的的去做有組織的研究,以使能預知其將來所得的結果。

比上面的分類為詳細,而其立腳點不但從文化的一方面的,要算摩爾根(Morgan)氏的分類。摩爾根氏于一八七七年刊行他的《原始社會》(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摩爾根在他這本書的第一章里將文化的層累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未開化時期(Savagery)。第二級為半開化時期(Barbarism)。第三級為文明時期(Civilization)。又將第一級和第二級再分為低級、中級及高級三種,并說明每級的特點。到了一八九八年,色什蘭氏(Sutherland)著《道德本能的起源及生長》(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Moral Instinct)遂采納摩爾根的分類并加以更改。色什蘭分為四個階級:第一、二級和摩爾根大致一樣。第三級也為文明的時期,不過這時期又分為三級:就是低級、中級及高級的文明時期,第四級是叫做(Cultured Stage)(文化時期)。(Ellwood)也采納色什蘭的分類,惟對于第四時期卻有點不同(看Ellwood, Cultural Evolution Chap.Ⅱ,特別頁三十注十二)。

一九〇八年米勒賴兒在他所著的《文化面面觀》(Phasen der Kultur)也分文化層累為四時期。從第一期至第三期,差不多和色什蘭沒有大異,惟第四時期米勒賴兒叫做社會化時期。這時期的特點,據著者云是女子工作的分工(看該書四卷三章)。到了一九一五年海夷史教授(Hayes)刊行《社會學究序論》(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ology),又將色什蘭的分類略為更改,而分為四時期。從第一時期到第三時期,海夷史完全照色什蘭的分類,惟第四時期里海夷史又分為低級、中級及高級的文化的時期。我們現將海夷史及色什蘭的分類列之于下。

(一)未開化時期。——人類以自然野產之物為食物,他們常常散居于小社會。他們一生都為食物而奮斗。

(1)未開化時期的低級。——低級文化的人類,身材極短,腹大而腿細長,發亂白而鼻平。每家有十人至四十人聚處,遷徙沒有一定的住所。僅略蔽其體,頭腦很小。例如南非洲之住于叢林里的人(Bushmen)。

(2)中級的未開化人的體格略如常人,只能找避風雨的地方居住。已曉得用衣服,但男女仍大半裸體。已用小舟,及石或木做武器。每族有五十人至二百人,但沒有階級與社會組織。其法律就是本族的習例。如他斯馬利亞人(Tasmanians)。

(3)高級的未開化人常有住所,惟住所多為皮帳。常穿衣服,然兩性裸體也不少。以石、骨、銅為較美的武器。合一百人到五百人為部落,隨時可遷移。社會的階級已發生,首領的威權不甚確定。生活秩序的維持是賴于部落的習慣。例如南美的土人。

(二)半開化時期。——這時期的人對于自然界的生產力已經稍能操縱。農業和畜牧很發達。但各家族各努力于其所需,沒有分業的現象。但食物既豐富,年間分配又甚均,科學與藝術已萌芽。

(1)半開化時期的低級。——住所大概已固定,有村落。除了熱天,大約總穿衣服。女子裸體的很少。陶器也能造。好的獨木舟,器具多用石、木、骨等。所居的四圍地方用以耕種。商業漸漸萌芽。社會中有確定的階級,這種階級是由戰功而來。已有政府,由首領依據遺傳的法律以治理。部落自一千人至五千人。已不常遷移——但可以和他部落聯為較大的聯盟。例如美國的伊屢苦哀人(Iroquois)。

(2)中級的半開化人有很好及久長的居所。其住所或木制或茅制。已有市鎮。能制較美的衣服,但也不以裸體為不雅。陶業、織業、金屬工作都有相當的發展。商業已入初級。通用錢。有正式市場。結合為國家。有十萬人。有數王,但沒有權。舊傳的法典勢力很大。等級觀念更明了。等級的獲得有由個人戰功,有由家庭戰功。例如非洲之黑人。

(3)高級的半開化人能造石屋。平常生活必須穿衣。紡織為女人常業。鐵器和金屬工作大進步。鑄鐵。能作小舟,但只能用槳推行。有公認的法庭和粗疏的法律。人民有五十萬,統隸于一王之下。初有文字。等級成為世襲的,分工已漸發達。例如爪哇人。

(三)文明時期。——分業愈細,合作之力愈大,因而得到食物和必需品也便愈加容易。社會的種種功用大為變化,但因此而互相依賴更為明顯。藝術和科學也著實發展。

(1)文明時期的低級。——有城,固以石垣。有很好結構精美的石頭建筑。用犁。成事有人專任。文字具備。法律粗相見于文字。正式法庭成立。且有文學。例如西藏人。

(2)中級文明人的寺廟和富人的房屋都以磚石筑成,頗美麗。始用玻璃窗。商業推廣。船用帆。文字漸普及。抄本書籍流傳甚廣。對于青年始有文字教育,戰事成為純粹的特殊職業,法律列為條文,始有律師,例如暹羅人。

(3)高級文明人的住所,普通以石筑成,鋪道路,有運河,水車風車等。有科學的航海術,用大煙囪。文字為普通技能。抄本書大行。文學很進步。有幾千萬人,有強力的中央政府。法典寫成條文,由官府刊行。有精致的法庭。政府官吏很多。等級分明。例如中國人。

(四)文化時期。——

(1)文化時期的低級。——

(a)生產問題大致解決。

(b)人力替天然組織的效力增加,民眾便有閑力去培植精神及審美的能力,普及教育為公認的標準。

(c)勇武非最高成功標準,社會上最高的階級和負盛名的,多是有錢的,或對于科學、藝術、文學、政治等有大貢獻的人。

(d)普通教育及印刷很發展,可以造成和表現多數人明白的輿論,結果促成民治。法律由人民代表制定。

(e)國家所努力不限于軍事和經濟事業,對于科學藝術之增進和傳播,都特別注意。例如現在最進步的國家。

(2)中級的文化人。

(a)的分配問題大致解決,衣食住都很適意。

(b)普及的自由教育(以養成對于世界和人類有概括的了解的人格為主)。

(c)間有戰爭,但大家都討厭這事,和我們現在討厭個人間的吵鬧一樣。各國合力限制軍備,成為世界政策。

(d)多財非大成功。關于經濟事業有所發明,或創設有效力的組織,或用有效力的方法管理大規模的經濟事業,那才算真正的經濟的成功。這種成功和政治的成功有同等的價值。商業的成就乃以貨物或勞力的生產率為標準,不以經理人所得的利益為標準。

(e)這不過是就現狀而推測將來的趨勢,詳細的敘述變為走入預料之途。其實要達這時期,恐怕也要好多世紀罷。

(3)高級的文化時期。——將來是不能預料的。也許一二千年后會到這時期。也許到了這時,因為了科學以及公眾的救濟的動作的組織的進步,及普及對于疾病及體格的缺點能夠征服,不康健的人變為例外。所有的進步都為世所知,雖然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致生活的適應上不同。生活上的分歧,也許要成為世界所崇尊。為了這樣,各種民眾有意識的去發展其特殊的技藝及動作,而成為世界的分工,以實行文化的生活。

我們其實還可以把文化的層累做為較詳細的分類,而且各家的分類也不止此。但上面所舉出幾種,已覺得無限的繁雜。同時也可以使我們對于文化演進的程序得個大概。我們無論是否贊成上面的文化層累的分類,我們總要承認文化確有高低之分。他的演進的程序,是由低而高。而其演進的原則,是由紛亂渾漠的形態而變為明確特殊的形態,由簡單而變為復雜,由少數部分和漫散的結合而變為多數部分和明確的結合。

然而我們這樣的結論也許有人提出抗議。比方有名的人類學者哥田威士(Goldenweiser)告訴我們道:“照我看起來在科學的歷史上,文化演進的學說要算作最癲狂最有害最無實的學說了!——她正像一個很無用的玩具給一個很大的童子來娛樂罷。”(看Goldenweiser,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Barnes'History and Prospec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實這種見解是為大多數的學者所不贊同的,衛士來(Wissler)就是一例(看衛氏Man and Culture, p212;又Malinowski Article"Anthropology"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3Ed, pl33)。文化是時時變化的,而且是時時演進的。她的變化和演進,恐怕無論比什么現象的變化和演進都較為顯明呵。

文化是演進的,演進是由于變化,變化有漸變突變的分別。因為了突變,所以在某種地層較低的文化的人類,可以不必經過人家已經的階級,而直接能模仿人家已達的最高階級。漸變的文化則有一種繼續不斷的痕跡,班班可考。白芝浩氏(Bagehos)在其所著的《物理與政治》里(Physics and Politics p8)說:“文化的細胞因為有了一種繼續力,使代代相連。后代將前代之所遺,加以改革,如此類推,累進無已。所以文化并非像一般沒有關連的散點,而像一線不斷的顏色,互相掩映。”因為她有連續性,所以嚴格和精確的文化層累的分類,正像一種嚴格和精確的文化成分的分析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文化既是演進的,則文化層累之存在,當無可疑。既有了文化層累,則層累的分類,也為研究文化及明了文化的高低,所不可無的條件。我們應當承認在同一時間的文化地層中,可以有了各種高低不同的文化。這各種文化若已經互相接觸,則其趨勢及結果,我們于下面的文化接觸內,當詳細討論。設若各種高低不同的文化沒有接觸,則所謂各種高低不同的文化,各有其圈圍。其實空間上,這里是沒有高低之分。因為高低是由比較而來。空間的圈圍既沒有接觸,安有比較。而這處所謂高低只有在某一圈圍內的時間上的高低,以及歷史上一種已成陳跡的高低。

從文化的成分的分析方面看去,在同一時間的地層及同一文化圈圍里,無論文化的那方面都不能離得這種文化地層太高。因為在同一地層的文化的各方面,都受這地層的限制。比方:我們說二百年前廣東人所造的手車或別種車,也許和北方人所造的手車或別種車,在模樣上及所用的材料種種都有不少的差異處。也許北方的車比較好一點,南方的車比較舒服得多。然我們可以斷定的是,無論是北方人或是廣東人,決不會造出汽車來。不但是沒有汽車,就是一切的自動機器都是沒有的。

二一致與和諧

我們已將文化圈圍的空間方面及時間方面,及空間上的文化成分的分析及時間上的層累的分類敘述。分析和分類,均為我們利便研究起見;文化本身在空間上既沒有分析這回事,在時間上也沒有法子去做明確的分類。事實上,所謂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分開來說,也不外為了研究上便利起見。文化本身上也沒有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別。每一時間上的文化,都有其空間。同樣,每一空間上的文化,都包含時間。為了這個原故,所以我們說在每一圈圍的文化都是整個的表示。但是所謂整個的表示并非指明“惟一”或“獨一”,而是一致與和諧。其原因是因為創造文化的“人”,并非獨一或惟一的人,而是普通的人,或是多數的個人。所以我們要明白文化的一致與和諧的道理,我們應當從創造文化的單位的個人來說。

人是處處相同的,而且是處處相異的。這種相同和相異的特性,驟看起來,好像是自相矛盾,但是仔細的去思量,也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所謂社會文化的創造及發展,也是全賴于這二種特性。人與人所以能夠聯合而為社會或團體,不但只是因為他們有了相同處,或是社會性,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相異處,或個特性。有了相同性,他們能夠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異性,他們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所以相同和相異都可以叫做他們聯合而成社會團體的主因。

因為了他們的相同性,所以某一個人所能夠做或所喜欣去做的東西,別人也能夠做或喜欣去做。因為了相異性,所以某一個人所能夠做或所喜欣去做的東西,未必為他人所能夠做,或所喜欣去做。設使在某一社會或團體里,人人對于適應時境以滿足他們的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團結是同樣,那么這社會或團體的文化,是成了一致。設使他們循著各人的異處去做,而成為互相利用的分工,那么這個社會或團體的文化,從個體方面看去,固是各異,但從全部看去,卻是和諧。

但是人是處處相異,而且是處處相同的。因為了相同,所以不但他們能夠做相同的東西,而且需要相同的東西。同時因為了相異,有些人所需要的東西,要賴于別人去做,所以共同和各異既可在同一的文化圈圍存在,則一致與和諧也可以在同一的文化圈圍內,雙雙并立,雙雙需要。

從文化的空間上的成分的分析來看,一致與和諧也是雙雙并立和需要。我們已說過,文化的空間的特性是復雜,她包含了分析不盡的成分。每種成分都有每種成分的特性,不過文化本身上,既沒有分析這回事,同時她又不是一個絕對的整個的數的表現,而是像由無數樂器聯合奏出的一種音調。這種音調是和諧的。所以從文化的各方面的不同而有連帶的關系方面看去,文化是和諧的。但是因為文化的各方面有時都是人人所需要的,從這方面看去,她卻可以叫做一致。

空間上的和諧和一致固如此,時間上也有和諧與一致。其實所謂和諧與一致雙雙并立,已包含了時間。時間上的一致與和諧,不但是雙雙并立,而且有先后之分。這一點法國的有名學者基佐(Guizot)在其所著的《文化史》里(第二講第二及第三節),已經說得頗明白。他的大意是:

設使我們看看歐洲過去的文化,或是過去的羅馬和希臘,以及亞洲及他處的文化,我們免不得要覺到他們總是有一致的特性。每種都好像是從一種事實或一種觀念發生出來。我們差不多可以說每種社會都是受制于一種原則之下,而這種原則是一種流行的原則,而為一切的制度、習俗、意見,以及一切的發展的基礎。

但是現代的歐洲的文化則不然。我們放眼一看,我們立刻覺到她的分歧,她的混雜,她的騷亂。社會組織所應有的原則,都可以在這里發見。所謂一切的威權,無論是精神的世俗的專制的共和的;所有的各種社會及社會的情境,都在這里渾混而可以發見,以及一切的自由財富與勢力的等級。這種復雜的勢力、威權、制度,各相爭競,然沒有一種足以征服他種而成為唯一的統治原則。在過去所有的團體,都筑在一種的模型上,有時他是專制,有時是神權,有時是民治,每種都為每一時期里的統治原則,而絕對的統治某種社會。但在現在的歐洲,則種種制度都應有盡有于同一時代。各異固是顯明,然他們卻非完全沒有相同之點。其實他們的類同處,是不能錯過的,因為這種類同,則所以造成歐洲之所以為歐洲。

照基佐的意見,歐洲文化的發展,是從一致而至和諧。我們上面已說過,文化的演化是由簡單而變為復雜,因為了簡單,所以易趨于一致;因為復雜,才有和諧。所以基佐的解釋也有見地。可是這種由一致而至和諧的發展,只能當做一種相對的真理,卻非絕對的原則。因為在古代的文化里,也可以找出因各異而和諧;在現在的文化里,也可以找出因相同而一致。不過若把文化發展的層累的全部來看,則其由一致而和諧的趨向也是很顯明的。

我們上面所解釋的文化的一致與和諧,是在同一圈圍的文化。設使有了二個圈圍文化,接觸起來,其結果與趨勢是怎么樣呢?我們的回答是:他們的結果和趨向也是一致的,或和諧的,或是一致與和諧的。要明白文化圈圍的接觸而趨于一致或和諧,我們當對于文化圈圍接觸的各方面都有相當的了解。

文化的接觸大約有下面三種的可能:

(1)二種完全相同的文化。

(2)二種完全相異的文化。

(3)二種有同有異的文化。

照第一種來看,二種文化若是完全相同,一經接觸,其結果和趨勢,必定一致。照第二種來看,二種文化若完全不同,則接觸以后,其結果是趨向于和諧。照第三種來看,二種有同有不同的文化接觸起來,其結果是趨于一致與和諧,我們現將其公式列之于下:

(1)二種完全相同的文化相接觸→一致。

(2)二種完全相異的文化相接觸→和諧。

(3)二種同異兼有的文化相接觸→一致與和諧。

這種假定完全是基于程度相等的文化。所謂程度相等的標準,頗難指明,但其大概可略舉于下:

(1)在文化層累的演進上必須處于同等的階級。

(2)在文化發展的趨向上必需適合。

(3)他們必需能夠適合接觸以后的新時代及新環境。

我們上面所假設的文化接觸,只限于二種。設使二種以上的文化接觸起來,其結果也是趨于一致與和諧。同時我們要承認在這二種或二種以上的文化從接觸后而到一致或和諧的地位,必經過一個過渡的時代。過渡時代的延長,也許很短,也許很長。設使二種文化的程度以及一切的需要條件偶然完全相同,那么過渡的時期也許很短。他們一經接觸,就能趨于一致。設使這種文化有同也有異,那么接觸后必經過相當的時期始能一致與和諧。設使他們是完全各異,那么要到和諧的地位也許很長。

二種完全不同或有異有同的文化,在過渡時代有時好像是平行的。不過他們的平行,不外是文化變換中一個過程。他的目的結果及趨勢,總是朝向到和諧的途上。因為了這個原故,所以接觸以后,他們無論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生存。因為接觸一經發生,立成了一種新局勢、新要求、新趨向。他們在過渡時期雖然好像雙雙并立,其實是雙雙必需。甲種文化固不能說她單獨能夠適應這新時代、環境、趨向的要求,乙種文化也不能這樣的說。因為二種都是二方面所必需的共同品。

若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話是不錯,那么所謂“保存固有”文化這句話,無論在文化發展的理論上、目的上及其趨勢上,都是不通的。因為時代環境一變,則他們惟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并沒有所謂“固有”,更沒有所謂“保存固有”。若是甲方要說他要保存他的固有文化,那么乙方就不要這部分嗎?若是乙方說他要保存他的固有文化,那么甲方就不能享受嗎?因為一方的保存固有,是別方的欠缺。其結果是欠缺方面,不能適應新時境和趨勢的要求。

自然的,甲乙二種文化接觸以后,甲固然可以說在這新時境所要求的文化當中,某一種是他的固有,乙方面也可以這樣說。但是這處所說的固有,不過是歷史上的回顧及陳跡,她并不是這新時境所需要的。因為這新時境所需要的,是一種共同和諧的文化。

我們上面所說的和諧文化,是程度相等而時代環境趨向所容許二者合而為一的文化。設使因為程度上的差異,而時代及環境所要求的文化是甲種文化,那么其接觸的結果,是怎么樣呢?我們的回答是:乙種文化不能適應于這時境,而逐漸的成為文化層累里的一層。這種接觸也有他的過渡時代,在過渡時代里乙種文化和甲種文化——特別是從乙方面看去——也好像有二種文化平行并立,但是從文化的目的和趨勢上看去,他們并非平行,他們的關系是乙種逐漸的成為陳跡,甲種逐漸伸張而成為送舊迎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也許延長得很久,然她的趨勢只有一致。

同樣在這送舊迎新的時代,也沒有所謂“保存固有”的文化的可能。因為在乙方面,保存既為時境趨勢所不許;在甲方面他的固有,也變作普通所有,所以他也不能保存他的固有,結果正像我們上面所說的不同文化接觸之后,而趨于一致或和諧。二者的合一的方法固不同,然他們的目的和趨向,卻是一樣。

我們已略將文化的發展及文化的性質說明。總而言之,在時間上,文化是變動無已的。在空間上,文化是連帶關系的。因為變動,才有發展和演進。因為連帶關系,所以才有一致或和諧。時間上的層累變換及堆積愈多,則其發展及演進必愈速。空間上的圈圍愈放大,則其所趨于一致及和諧的圈圍也愈大。在空間上,設使二種各異的社會的文化未曾接觸,他們的發展也許各異;但是他們一經接觸,則無論如何,他們總是趨于一致或和諧。在時間上,他們接觸之時,或成為一致或和諧以后,若有第三種不同或同的文化來和他們接觸,他們也是趨于一致或和諧。因此人類文化在時間上的發展與演進是與人類的生存的時間的延長上成為正比例;而人類文化在空間上的趨于一致或和諧的范圍,也是和人類在空間中所擴充的圈圍相等。我們總能記得過去所謂惟有神仙才能飛天縮地,所以惟有神仙始能造出飛天縮地的文化。我們也且記得,曾幾何時我們以為中國就是世界,所以中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這種觀念,我們已覺是錯誤。其實我們現在所覺得比較飛天縮地為難做到的文化,恐怕不外是將來人所覺得在文化層累里已成陳跡的一層文化,而現在所謂世界的文化,恐怕也不外是將來人所謂宇宙文化的一小部分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衡东县| 运城市| 云林县| 旬阳县| 博野县| 临沧市| 安阳县| 洪泽县| 苗栗县| 大荔县| 遂川县| 巴楚县| 莲花县| 吉木乃县| 富平县| 遂平县| 盐源县| 梁山县| 阿克陶县| 吉安县| 大理市| 鄱阳县| 资讯 | 兰坪| 高州市| 乌海市| 德江县| 乌兰浩特市| 鹤庆县| 临泽县| 大连市| 吉首市| 于都县| 云阳县| 美姑县| 改则县| 玛纳斯县| 唐海县| 泰来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