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小城多水,兒時的很多游戲都與水相關,而打“水漂”,就是我們平時最常玩的一種游戲。
打“水漂”,就是以石片打水,運用手腕的力量,讓掠過水面的石片反復彈跳,泛起一個又一個水花,彈跳的次數越多,泛起的水花越多,打“水漂”的成績就越好。打“水漂”的要點,既在于技巧,也在于選材——從技巧上說,首先要將手腕的力量拿捏準確,最好讓手上的石片傾斜到一定的角度,且呈旋轉的狀態飛出,這樣,石片掠在水面的高度恰到好處,扔出去的石片就會像一道有著優美弧度的長線,輕輕滑過水面,劃出一道道好看的水花。從選材上說,要盡量選取那種薄而平的石片或瓦片,這種石片或瓦片在形狀和大小方面也頗有講究,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了,發飄;太大了,又扔不遠,這些都能影響到打“水漂”的成績。
據說,打“水漂”是人類已知最古老的游戲之一,有人推測,新石器時期就有很多人玩這種游戲,而且已經玩得像模像樣了。更難以想象的是,打“水漂”還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其物理學原理,不僅幫助科學家解決了許許多多的機械難題,甚至還讓他們更加精確地設定了航天飛機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和速度,從而提高了回收的成功率。不過,對于當時尚處幼齡的我們來說,打“水漂”卻顯然并沒有那么多的道道——打“水漂”就是打“水漂”,不僅取材方便,人人能玩,而且,還能讓我們玩得痛快,玩得開心,而這些之于我們,無疑才是打“水漂”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常常是在游泳或者捉蜻蜓的間歇時間,我們想換換口味了,就會玩起打“水漂”的游戲。時值盛夏季節,我們都像無拘無束的“野孩子”一樣,頂著陽光,泡在水里,有誰說起打“水漂”,馬上得到大家一致的響應。于是,我們赤身裸體地從水里爬出來,一身濕淋淋的,即各自去找合適的石片或瓦片。然后,光溜溜的一字排開,站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池塘邊,或者輪流以石片打水,相互比試,看誰打出的“水漂”更多;或者干脆喊聲“一二”,同時扔出各自手中的石片,看那些石片此起彼伏地在水中舞蹈,激起一朵又一朵好看的水花。每個孩子都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少的打出三五個水花,多的甚至能夠打出十幾個來。而一旦打出這樣不俗的成績,這個孩子也馬上會被當作我們當中的“大人物”,接受大家眾星捧月一般的膜拜。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每次聽到羅大佑的《童年》,總能將我帶回到那個打“水漂”的歲月,在我的眼前,也總會出現一群光溜溜、濕淋淋、正在打“水漂”的孩子,在池塘邊手舞足蹈,樂而忘返。太陽高照,波光瀲滟,那個令人難忘的場景,猶如海市蜃樓一般,如夢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