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到了明洪武年間,扶桑倭寇屢屢進犯雪窩沿海,頻頻干擾百姓生計和漁業捕撈,明朝多次派兵圍剿,但收效甚微。
這天早朝罷,洪武皇帝和往常一樣到御書房批閱奏章,午膳后剛看罷東海地面的呈報頓時心慌氣短,本以為天下太平無事的他眼前突然一黑昏了過去;恰巧太監主事趕到,太監見狀趕緊喊來御醫,對洪武皇帝進行調理和救治。
當時洪武皇帝看得正是東海、直隸地界等地總兵呈報的倭寇進犯騷擾我東海、直隸、福建、琉球諸島沿海的急報,里面陳述的倭寇殺人放火劫掠行淫的種種惡行,令人發指,洪武帝不看則罷,一看就一時著急氣憤暈厥;一連多日,洪武皇帝深感惶恐、寢食不安,經過權衡決定安排朝廷兵部派兵常年駐守雪窩等沿海要塞,抗擊倭寇。
朝廷總兵來到雪窩,經過仔細考察,決定把軍營安扎在東河岸邊、大南山腳下,建城池筑堡壘,占地甚廣,長寬均愈三百丈,青磚高墻高十丈,城內修筑兵營幾萬間,街巷縱橫交錯,城設有德化門、宣化門、進化門、益華門四處,官兵和當地白石等村的先民、靠山戶、漁家一起抵御外來之敵;后來雪窩兵營幾經擴建,規模日甚,兵將有萬人之眾,日夜操練,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倭寇懼于威嚴,從此不敢輕易窺視。
雪窩守護營里的將士全是經過了精挑細選的兵勇,士兵大部分來自云南、貴州等地,也有附近海陽萊陽棲霞等地的農家子弟,官員有守備、團練、千總若干,并廣募能人異士猛將,著名的就有兵營三杰:夜光眼劉大虎、逆風耳劉鐵轆和海中鯉張福祿。這夜光眼劉大虎原籍雪窩海陽鳳城,天生一雙貓眼,日觀十里、夜看千米,瞭望敵情絲毫不差;逆風耳劉鐵轆生于雪窩屋脊棲霞庵里附近高山地區,自小師從名師,練就一身絕技,專精于逆風聞聲,無論多大的風浪和音噪,海面上一有風吹草動,千里之外也難逃法耳;此兩人常年駐守雪窩兵營的北山之巔,執掌附近海域和雪窩近海流域以及東西鄰各州縣的防務訊息傳導,他們作為雪窩兵營的得力干將深得守備、團練和總兵等人的賞識。
海中鯉張福祿為雪窩文登人士,漁民出身,水性極佳而且有文化,水中行進宛如錦鯉,曾經只身一人游近冒犯的東倭匪船、將匪船鑿沉,被提拔為副團練。“三杰”正逢青年,壯志未酬,歷練殺敵;可惜由于久無戰事,時間一長,很多人懈怠軍務,雪窩山的烽火臺幾乎被棄之不用,守防官兵有些懶散起來,有人開了小差兒;總兵也經常被調防更換,副職則人浮于事。
熟料,此時的雪窩卻已暗流涌動、殺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