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概念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將生活中接觸到的或感知到的抽象化加以描述,本身并無意義。若是深究其意,便是兩者互通有無。傷害他人便是惡,幫助他人便是善。換言之,損害自己利益便是惡,讓我獲利便是善。放在社會中,便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判斷標準。
而談到人之初,本性是善是惡時,先秦諸子便有爭論。但諸子百家只是將其作為政治觀點的前言交鋒,而目的還是借機提出自己觀點,讓他人信服,受國君采納。換角度看,便是一種爭強好勝之心,所有的爭論都只是為了欲望服務,而欲望不加節制,便是惡。而百家爭辯雖舉各種事例加以辯駁,卻都忘記人性本指先天的,而最好的觀測時間便是未收半點教化,嬰兒便是最佳的觀測對象。
當他們來到世上,一舉一動都是遵循本心,無意識的做法最能看出本性。餓了哭,睡醒哭,睡不著哭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欲望,體現不出什么,因為受過教化,這些還是改變不了,證明不了什么,所以當他們剛學會爬,走路,說話時,父母不加引導,他們此時破壞欲,占有欲都很強烈,只是經過后天教化,人們學會了隱藏罷了。
而在危難之際,人們為了生存下去,也最容易爆發本性,饑荒年代,易子而食,雖有些人寧愿餓死,也不愿傷害他人。但那只是少數,大多數人便會暴露本性,為了生存,惡便會留出。
人之所以為惡,既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又是因為有了滿足欲望的途徑。終其本源,人只是會直立行走的動物罷了。
不同之處在于,大多數人類通過教化,學會了隱藏本性。而幾乎所有人行動指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人有的雖不是為自己但卻是為了自己所在乎的人或物而變得自私。但倘若人人都遵循這樣的法則,社會主流價值便會向于人不善的方面進發。到時的社會便是誰有實力誰說了算。
雖然現實也是如此,誰有實力誰便能主導一切,包括他人思想和價值觀。但是弱者總是大多數人,這些人為了不被一時的強者欺負,便會為了所謂正義會與之對抗,盡管贏不了一時,卻會贏了一世,因為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正義便是使人向善最強大的助力。公道和正義往往慢于黑暗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