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意十年: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十年作品集(2004 — 2014)
- 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 1845字
- 2020-05-21 14:47:06
格調竹境
項目名稱:天津格調竹境住宅小區
建設單位:天津泰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天津市河東區中山門虎丘路
建筑面積:144000平方米
竣工時間:2010.03

現代中式風格的發展經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探索和實踐后,于21世紀之初陸續出現了實踐后的成品。格調竹境項目正是這個階段出現的現代中式的經典,也是中式風格實踐第一次在高層建筑上的突破,它將傳統的特質和現代技藝聯系在了一起。同時,設計師在中式的命題下,又完美表達了自己的設計理念——試圖在自我掙扎中努力給這個單調的城市以一種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建立起行走尺度與騎車尺度間的質感,為這個城市背后的細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本項目坐落于天津城郊的東南部,規劃上充分考慮了小區與城市肌理及空間形態的相容,組團式的組合關系也考慮到了城市視點的需求。建筑頂部的錯落組合為該片區的城市天際線貢獻了精彩的段落。同時,設計者充分利用場地地形,兼顧本項目內部的組團關系和易辨性及歸屬感。規劃考慮到以虎丘路為中山門社區的內部道路,在西側布置4~6層條形住宅。為了協調虎丘路的道路尺度,設計者將最低的18層住宅樓布置在虎丘路一側,并使建筑方向與道路垂直,強調城市肌理的延續關系。而沿南側4號路,從1棟18層板式到3棟26層點式住宅一字排開,城市景觀在錯落和形體對比中得到豐富。在項目東側,塔式高層布置隨月牙河及快速路的弧形建筑朝向順應變動。
設計師將空間句法分解成“動詞”與“名詞”兩大部分。由“動詞”構建整個建筑的框架,簡潔的現代主義結構如同白話文般構成文章的基調。“名詞”則是中國傳統元素的復制、提煉與簡化,它是嵌入白話文中的文言文。經過篩選的中式構件,如回格窗、冰盤紋、馬頭墻等被一一鑲嵌于現代句法中,最終完成整個建筑空間的表達。在保持現代句法的同時,傳統元素作為意象喚起人們心中對于傳統的記憶。
將“分解、造型、鑲嵌”的空間句法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并盡可能地化體為面、化面為線,分解建筑體量,展現出“線”獨特的東方神韻。中國傳統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詩歌、建筑等方面都無不具有線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線的表現力,而非體量感,這雖與西方古典藝術審美相去甚遠,但卻在某方面與現代藝術有著相通之處。
南入口處會所的建筑體量相對弱化,將原本單體塊的建筑分解成4個單體,各單體由廊道連接,底層架空,并布置室外樓梯、水池、竹林等小品。又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相互的過渡,這種空間多層次的相互滲透令人聯想起中國古典園林的分散式布局,接近傳統庭院的宜人尺度則弱化了高層所帶來的壓迫感。
傳統的中式住宅的入口空間是由大門進入庭院,再由庭院進入廳堂。這種入戶形式也在設計上得到了體現。在主體墻的外面復建了一道外墻,由此所形成的狹窄空間營造出一種園林式的入戶氛圍,可在回家的體驗中獲得一種更接近于傳統的尺度,同時削弱了高層所帶來的距離感。

首層平面

二層平面

立面圖


山墻的處理沿襲了傳統徽派建筑的做法。由于新住宅的體量與徽派建筑迥異,生硬的照抄已不現實,設計師轉而將傳統元素進行提煉改進,以尋求意韻上的相似。取代傳統山墻的黛瓦,頂部采用挺拔的工字鋼修飾山墻,并且山墻面的尺度大大超出了傳統山墻的尺度,這與高層建筑的體量是相協調的。





會所入口及入口道路上的建筑均采用了架空處理,解決了用地緊張的矛盾,其巧妙的設計也使其入口視線更為通透,配以坡道、水池、竹林等小品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入口會所的小庭院尺度適宜、親切,和中央主庭院形成強烈的對比。使高層社區和城市之間有了一個適宜的緩沖空間。


鋼構架在傳統中式樣式立面上的運用,是新中式在材料和構成上新的發展方向,也是項目在傳統和現代主題上的重點,更是公司在設計理念上繼承傳統立足于現代的設計美學。在格調竹境中以質感輕盈的鋼管與鋁板取代傳統厚實的瓦片,詮釋出傳統坡屋頂的線條感。雙層交錯排列的鋼管演繹著“瓦屋面”,屋檐處的轉折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了傳統“飛檐”的意韻。



通過圍墻的過渡,使建筑本體與入口銜接的地方與周邊景觀及空間連接,通過壓低為一層高的院墻入口,減少回家的人對高層入口尺度的壓迫感。從院墻門入口進入小型封閉庭院,再從庭院進入公共大堂,使人有種近似于四合院從街道或胡同回家的空間層次感。這種處理通過縮小尺度及園林景觀的作用,強化體現“中式”意境的感覺。




粉墻黛瓦、綠樹疊石、小橋流水,親切怡人的中式庭院仿佛高層住宅中的綠島。這里,作為名詞的中式元素并非只是純粹的徽派風格,而是摻揉了很多北方民居院落式的空間元素,甚至還有江南園林借景的手法。傳統是重生后的傳統,現代則是凝練后的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