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禮,新軍的萌生
- 后明書
- 歌心格
- 2052字
- 2020-04-28 17:20:23
許以時來到這個時空后,經常想起的一個人就是王莽。在現代,很多人認為王莽就是一個穿越者,當然了,也有很多人反對,認為他只不過是因為種種原因,提出來了比較接近現代社會的理念。
但是,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有一點是得到了共識的,那就是王莽的新朝,的確有點類似現代的新東西。基于此,還有一個事實是更重要的,那就是現代先進的理念在古代的環境里可能會嚴重水土不服。導致了這一切的,很大程度上要歸到一個“禮”字。
禮的影響力,從西周到春秋的所謂“禮崩樂壞”之中是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的。當“禮”維持著一種穩定的狀態時,無論做什么,始終有著來自“禮”的難以撼動的強壓,而當它崩壞時,任何細微的力量都能產生巨大的影響。許以時一人勢單力薄,如果一上來就無視舊禮,自作主張,那很可能是以卵擊石的下場,他思來想去很久,決定還是先從“禮”入手來四兩撥千斤地化解各種阻力,從周禮中對于官制的理想化描述中學習其神髓,然后結合現代的概念,潛移默化地實現改變。這種方法本來是極其理想化的,但是一旦有現代的發展經驗和科技力量的加持,就能讓它很快變得實際。
“煉金院”,就是許以時的新禮里面提出的第一個元素。其實官制,本身就是禮的一個很根源的表現,而新的官制也是最具力量的新禮先鋒。對于他現在小小一個千戶所,建立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體制實在太早,但是先建立起來古代可能最不受重視,但以現代視角來看極為關鍵的冬官,即工部是很具意義的。
除了煉金院,最重要的就是夏官,對應兵部,在這里倒也不需要找個合適的人了,許以時自己當然是要掌握兵權的,他考慮再三,公然為手下的部隊取一個別號實在不妥,還是沿用隴川千戶所的名頭,只是在軍中實行一些精銳和預備間的劃分。
計劃是列了許多,他房間的紙張也堆積了許多。但真正實施起來許以時自己還是孤身一人,盡管因為明代的許以時的記憶,他對這個時代的了解很深,但還是進展艱難。還好這段時間局勢也相對穩定,抓住下一次第四次征麓川之戰前的時機來謀求發展,還是一條可行之路。
這條路的第一步,實際上還是與手下的鐵匠們緊密不可分的。得益于明朝極高的火器使用率,千戶所三百多人里居然有十二個鐵匠,其中手藝嫻熟,在一個月里面能基本理解了許以時的設計思路的就有五個人,尤其是鐵匠中為首的一人,名叫陳旭寅的,手藝極為精湛,是個能靠著一臺簡易的磨砂輪機很快打磨出合適的“叆叇”,也就是現代的眼鏡的奇匠。
陳旭寅在千戶所里固然名聲不小,但是許以時也深知山中無老虎,猴子做大王的道理,一開始對他并沒有太多期待。但在煉金院成立一個月后,陳旭寅用他做的燧發槍在校場上做開火演示時,卻徹底震驚了許以時。
震驚過后,驚喜涌上許以時心頭:“可以啊,旭寅,我真的小看你了!”
“有了千戶大人的圖,做這些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罷了,做了一月有余,已經是旭寅愚鈍至極了。”陳旭寅很是謙虛地搖搖頭。
“我的陳旭寅副院使,這燧發槍是眼下我們千戶所的立足之本,能盡快保證我三十親兵的燧發槍供應和千戶所全體的新火繩槍,是當前第一要務,你做的很好。”許以時用力拍了拍陳旭寅的瘦削結實的肩膀,“你的才能,真的足以做無數工匠的老師了。”
“謝謝千戶,不,軍主大人的夸獎。”陳旭寅忍不住笑了笑,看來能幾乎完美地實現那張圖里面的機械,他也是頗為自得,高興起來也用許以時搞的“新禮”里面的叫法稱呼許以時。
這軍主,是許以時給自己取的封號,他對衛所士兵進行了人員清點,排除掉實際上已經不能作戰的老弱病殘,能上陣打仗的不過三百多人,管理他們的軍官里有百戶兩人,總旗五人,小旗二十九人。
對這些士兵,他也是綜合按照軍事素質以及對于從軍的意愿,對于長官的態度進行了劃分,軍中兵卒分三個類型:對于最精銳的親兵,許以時私稱其為“軍下衛”,與許以時自己給自己的稱號“軍主”相對應,他們的數量相對較少,主要職責就是保護許以時本人,不設軍階,只設負責組織管理的三級衛隊長,最低級是庶務長,高一級是隊長,最高級就是總衛隊長;中流砥柱的大多數普通士兵則計劃采用模仿現代的軍事級別,從最高級的元帥到將軍,再到校尉士官,只不過考慮到實際軍隊規模的問題,眼下最高的百戶不過封到上尉,而軍隊的編制則等待衛所的軍隊人數有所發展;最后集合了所有軍事素質不足以上戰場的后備與預備役,許以時把他們統一歸為一個團,名為適格團,計劃讓一個總旗帶著千戶所的軍醫去領導他們,逐步去建立野戰醫院的雛形。
許以時之所以這么快搞出一套新軍制出來,主要的思考還是出于對技術泄露的控制。現代人相對這個時代來說優勢可以說有很多,但最實際的一點還是在于現代先進的科技及其創造出來的生產力。軍事工業是這種科技與生產力的最直接體現,在這方面發生的技術泄露對許以時造成的傷害也是最大的。
在許以時的設想里,要在親兵,普通士兵和預備役之間創造出足夠大的技術代差,也使用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保密制度,以此來實現一方面減少技術泄露,一方面盡可能減弱技術泄露的影響。
當然了,沒有足夠的監管,僅僅依靠新軍制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不能限制機密泄露的發生的,而這一點被證明的時間比許以時最初想象的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