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

20世紀初,美國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興起了大范圍的輔導運動,職業生涯輔導領域開始建立并逐漸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模型,為個人在職業和生活方面做出正確決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支持。每一套理論都試圖通過各自的觀點來指導人們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下面主要介紹對職業生涯的探索和實踐具有較大影響的5種理論。在感受職業生涯理論發展歷程的同時,大學生需要對這些理論進行借鑒和參考,以輔助自身建立起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完整概念。

一、帕森斯特質因素論

特質因素論是職業選擇與職業指導領域中經典的指導性理論。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Parsons)在《選擇一個職業》一書中提出個人和職業都具有穩定的特征,職業選擇就是在這二者之間進行適當的取舍,即“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焦點”的觀點。

帕森斯的特質因素論明確闡述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個人特質,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態度、價值觀和其他身心特征;第二要素是外界條件,應把握好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以及自己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的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前途;第三要素則是上述兩者的平衡,帕森斯認為職業選擇的關鍵在于個人特質與職業的匹配。只有個人特質與外界條件和環境相協調,才是個人和職業的最佳搭配形式,并且使個人和用人單位受益最大。帕森斯由這個理論出發,發展出了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的三大基本原則。

(1)了解自我:即對自我進行探索,包括了解個人的性格、能力、資源、優勢和劣勢等內容。

(2)了解工作:了解職業能力素質和知識經驗、工作環境、薪酬、晉升機會及發展前途等相關因素。

(3)協調匹配: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個人特質與外界條件相協調和匹配的最佳職業。

二、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

20世紀60年代,霍蘭德在帕森斯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將職業與興趣做出了更為直接的關聯。經過60年的實踐驗證,職業興趣理論已發展成為影響力較大的理論?;籼m德在特質因素論的自我了解原則上進行深入分析后得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而職業方面的興趣與人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興趣有促使人們活動的作用,凡是具有吸引力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促使人們積極、愉快地從事該職業。

霍蘭德把人格與興趣結合起來研究,將個人特質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同樣,他把人所處的外界環境和工作條件也進行了歸類,劃分出對應的6種職業環境,即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當個人特質與職業環境匹配時,個人由此獲得的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感也最高。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目標便是尋求個人特質與職業環境的適配。

無論是個人特質還是職業環境,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這6種類型,按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傳統型的順序依次圍成六邊形,各類型相互之間存在3種關系:相鄰、相隔、相斥。

三、舒伯職業生涯發展論

自20世紀50年代起,舒伯(Super)以新的方式對生涯發展進行思考,經過不斷的研究,最終確立了圍繞職業生涯這一過程的彩虹理論。該理論較好地概括了人生的職業發展歷程。舒伯指出,職業發展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除了職業角色,個體在生活中還扮演著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持家者、配偶、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等角色。由此,他將職業生涯的發展分為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與衰退階段5個主要階段。

(一)成長階段

成長階段是4~14歲,該階段的孩童逐漸發展起“自我”的概念,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需要,通過對現實世界不斷地摸索和探究,開始試圖對自身角色加以修飾。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塑造自我形象,形成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并開始了解工作的意義。該階段包括以下3個時期。

(1)幻想期(4~10歲):個體主要考慮“需要”方面的因素,是對幻想中的角色進行扮演的時期。

(2)興趣期(11~12歲):個體主要考慮“喜好”方面的因素,這決定著個體的抱負和理想的方向。

(3)能力期(13~14歲):個體主要考慮“能力”方面的因素,能力逐漸發展成為主導力量。

(二)探索階段

探索階段是15~24歲,該階段的青少年,從參與學校、社會的活動中,逐步對自我能力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了嘗試性的探索和了解,因而擴展了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選擇彈性。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使職業偏好逐漸趨于明確和具體并將其實現。該階段包括以下3個時期。

(1)試探期(15~17歲):個體嘗試考慮將需要、興趣、能力與機會等因素相結合,并在幻想和討論的過程中加以嘗試。

(2)過渡期(18~21歲):個體進入專業技能培訓或就業市場,更加重視實際,將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擇。

(3)試驗期(22~24歲):個體的生涯概念初步形成,并對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加以驗證,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三)建立階段

建立階段是25~44歲,經過上一階段的驗證和新的嘗試,不合適者會謀求改變或做其他探索。因此,個體在該階段通常能明確整個職業生涯中適合自己的目標和屬于自己的位置,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地位,在40~44歲這段時期,開始考慮如何保住這個“位子”,并使之堅固。該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穩固并求上進。該階段包括以下兩個時期。

(1)試驗穩定期(25~30歲):個體趨于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變動而尚未感到滿意。

(2)建立期(31~44歲):個體致力于工作上的穩固,自身極具創造性價值,資歷漸深,業績優良。

(四)維持階段

維持階段是45~65歲,個體在面對新生力量挑戰的同時,仍希望繼續維持屬于自己的工作和職位。該階段發展的任務是維持既有的成就和地位。

(五)衰退階段

衰退階段是65歲以上,由于生理與心理機能的衰退,個體不得不面對現實開始逐步隱退。該階段往往注重新角色的開辟和發展,通過尋求不同的生活方式來替代和滿足原有的身心需求。

通過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論,個體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處的生涯發展階段。大學生在生涯發展的探索階段,經歷了試探期,即將邁入過渡期、試驗期。大學生在這一階段一定要對自己進行充分探索,同時積累足夠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在以后順利地實現個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時間推移,舒伯認為,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與階段之間的任務是環環相扣的,前面階段任務的完成狀況將會影響后續階段任務的具體實施。所以,各個階段都需要達到相應的發展水準。舒伯通過對各個階段都會面臨的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問題進行研究,進而提出了“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的循環式發展任務理論,如表1-1所示。

表1-1 循環式發展任務表

1976—1979年,舒伯在英國開展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活動,隨后提出了一個新觀念——生活空間與廣度的職業生涯發展觀。除了綜合原有的發展階段理論,舒伯還引入了“角色理論”概念,并將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之間交互作用的狀況,描繪成一幅伴隨角色成長的生涯發展綜合圖形。這個涉及生活空間與生活廣度的職業生涯發展圖形,舒伯將它命名為“生涯彩虹圖”,如圖1-2所示。

圖1-2 舒伯生涯彩虹圖

生涯彩虹圖的構建以職業生涯的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為發展前提,構建出一個隨著成長過程而延伸的“生活空間”,并將個人在不同成長時期扮演的角色,包括子女、學生、休閑者、公民、工作者、配偶、持家者等角色內容植入其中。從圖中可以看出,各個角色時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涵蓋、相互作用的。一個角色的成功,特別是早期角色的成功,如學生角色做得出色,便可為其他角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若個體在某一角色扮演上花費的時間或精力過多,如休閑過度,則會對其他角色的發展和成功造成消極的影響。

從生涯彩虹圖的陰影區中也可以看出,成長階段最顯著的是子女角色和學生角色。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擔任的社會角色會隨之增多,內容也逐漸變得廣泛:到25歲以后,大學畢業,學生角色暫告段落,開始正式以工作者的身份進入社會;到30歲以后,開始操持家業,獨當一面,職業生涯也正式搭建成型并逐漸趨于穩定;到45歲左右可能會出現“中年危機”,工作者角色可能會突然中斷,主要精力再次恢復到學生角色上,同時持家者的角色比重增大,暗示此時需要再進行學習和調整,從而處理好職業與家庭生活所面臨的問題。

將職業生涯的實際發展過程參照生涯彩虹圖進行分析可知,角色在成長、轉變、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除了受年齡增長、社會經濟的影響,往往還與個人在各個角色上所花的時間、精力和感情的投入程度相關,這就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總體構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四、克朗伯茲的職業決策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原本是由班杜拉(Bandura)所創的,主要強調的是個人的學習經驗對人格的形成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死什潱↘rumboltz)在對個人的職業決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將這一理論引用到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領域,并把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1)遺傳因子與特殊能力:包括身體素質、音樂天賦和藝術能力等。

(2)環境情況與特殊事件:技術的進步、社會環境變化和家庭狀況的變動等因素。

(3)學習經驗:個體在行為、認知、學習和觀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

(4)工作取向技能:個體的工作目標、職業價值觀(應對工作的方式)以及情緒的反應和表達方式。

受到社會學習論的啟發,克朗伯茲提出并逐步建立起職業決策的完整模式,將職業決策劃分為以下7個步驟。

(1)界定問題:認識自我并理清自己的需求,分析個人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制訂出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時間表。

(2)擬訂行動計劃:在明確自身需求的基礎上,思考并擬訂行動計劃。

(3)找到可能的選擇:搜集資料,列出可能實現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擬訂達成目標的方法和途徑。

(4)理清價值取向:整理并弄清楚個人的選擇標準,將自己的實際需要作為衡量方案的依據。

(5)評價各種可能的選擇:依據自己的選擇標準和評分標準,逐一評價各種可能的選擇,找出可能的結果。

(6)系統地刪除:有根據地系統刪除不合適的方案,挑選最合適的選擇。

(7)開始行動:開始執行選定的行動方案,并對自身進行經營和管理。

隨著對社會學習論的研究,克朗伯茲開始注意到,在進行職業決策的過程中,個人可能會面臨諸多的問題與困難,他將其總結為以下5種類型。

(1)人們在辨認已有或可解決的問題上存在問題。

(2)人們不努力做決策或想辦法解決問題。

(3)由于錯誤的原因,人們可能會將潛在或滿意的選擇方案排除。

(4)由于錯誤的原因,人們可能會選擇較差的方案。

(5)在感到沒有能力達到目標時,人們可能會飽受焦慮和痛苦。

在進行職業決策時,大學生需要重視以上困難,特別是克服不努力做決策和不積極解決問題的困難。只有勇于面對困難,通過自身的努力尋求解決方法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決策。職業決策社會學習論在個人特質和職業環境的研究基礎之上,將職業生涯中的潛在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為人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評估和維護指明了方向。

職業決策社會學習論主要側重于研究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對個人決策的影響,同時指出個人在做決策時不僅要明確個人目標,而且要考慮個人的興趣和能力等因素。該理論還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和經驗對職業選擇的影響,把職業決策視為一種可學習的技能,主張職業決策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職業輔導課程加以引導和提升的。克朗伯茲在職業決策社會學習論的發展過程中,較為全面地將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涉及的影響因素、決策方式和面臨的困難類型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五、認知信息加工理論

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都會對生涯決策的模式進行強調。然而,即使個人充分掌握了自身的個人特質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也未必就能做出好的決策。同時,人在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中,也會不斷地面臨各種重大決定。因此,決策能力是整個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

1991年,蓋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和羅伯特·里爾登(Robert-Reardon)合著了《生涯發展和服務:一種認知的方法》一書,該書圍繞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展開,如圖1-3所示。

圖1-3 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

在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中,中間部分被稱為決策技能領域,即CASVE循環。CASVE循環是一種職業生涯規劃決策技術,包括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和執行5個步驟(CASVE是這5個步驟英文首字母大寫的組合),如圖1-4所示。各步驟之間有著層層遞進的順承關系。

圖1-4 CASVE循環示意圖

(1)溝通(確認需求):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著手于需求的探索。

(2)分析(考慮各種可能性):對所有的信息進行整理。

(3)綜合(形成選項):綜合分析,尋找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4)評估(評估選項):評估各選項的優劣,選出最優方案并做出適應性調整。

(5)執行(策略的實施):依照方案行動。

從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和CASVE循環示意圖中可以看出,認知信息加工理論重點關注的是職業生涯的決策問題。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向導理論,它能夠幫助大學生判斷職業生涯決策過程中的需求指向,引導大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和判斷,從而為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新乐市| 托里县| 和龙市| 化德县| 山丹县| 万年县| 潜山县| 南乐县| 高阳县| 海淀区| 台湾省| 长沙市| 阿拉善右旗| 堆龙德庆县| 喜德县| 来安县| 洱源县| 沂南县| 尖扎县| 平乡县| 永靖县| 昔阳县| 塘沽区| 百色市| 蚌埠市| 美姑县| 酉阳| 浦东新区| 黔西县| 晴隆县| 禄丰县| 石河子市| 乌兰县| 霍城县| 辽源市| 山西省| 宁城县| 北海市| 马关县| 富平县|